资源简介 12 唐诗五首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的诗歌浩如烟海,唐朝的诗人更是灿若繁星。同学们,你们有谁能说出几位唐代的诗人及他们的作品吗?有谁能背诵几首唐诗吗?(学生自由背诵)大家知道诗仙是谁吗?对,是李白。那诗圣是谁呢?对,是杜甫。还有诗杰、诗鬼、诗佛等,你们都知道分别是谁吗?他们为什么会得到这些称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五首》,了解这些伟大诗人为中国文学做出的巨大贡献,领略他们诗作的魅力。《野望》《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高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中,牧人与猎马的特写,给诗歌增添了一种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诗的结尾处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描写,诗的主旨得以深化。《黄鹤楼》《黄鹤楼》为吊古怀乡之作。登上黄鹤楼后,诗人被眼前的景色感染,遂即兴赋诗,一气呵成。该诗自然清新,又有气势,为历代所推崇。“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从黄鹤楼远古的传说写起,昔日的仙人早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留下了这座空空荡荡的黄鹤楼。这远古传说的追溯,既令读者欲知黄鹤楼的来历,也无疑为黄鹤楼罩上了一层神奇虚幻的色彩。“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无论从格律还是从意思上看此句紧承首联,仙人乘鹤而去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在这漫长的年月里,黄鹤楼有什么变化吗?没有。“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在说天空中的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下联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时已黄昏,何处是我的家乡?烟波浩渺的大江令人生起无限的乡愁!这是写诗人所感,感叹人生,感叹乡愁。至此,诗人的真正意图才显现出来,吊古是为了伤今,是为了抒发人生之失意,抒发思乡之情怀。《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奉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边塞慰问,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即诗人赴河西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记述了这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欲问边”交代了作者“使至塞上”要完成的使命,“单车”说明此行是轻车简从,联系作者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象为什么他是孤独上路,也不难体会他内心的落寞、孤寂。“属国过居延”,可知行程遥远。“单车”“过居延”,途中的艰难、苦闷可想而知。诗歌开头以叙事起笔,却于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点明了题目。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常以蓬草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如“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此处却用来比喻一个奉命出使的朝廷大臣,让人自然想到首联中的“单车欲问边”,作者内心的激愤与抑郁可见一斑。“归雁”,表明时值春天,南飞的大雁正成群结队飞回故土,诗人却要远离京都孤身前往遥远的边塞,孤寂之感涌上心头。两个喻体,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衬托作者的处境和心情,形象贴切,生动传神。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颈联转而描写边塞之景。沙漠、烽烟、黄河、落日,是边塞特有的景观。写沙漠,以一个“大”字简洁而又贴切地突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放眼瞭望,所见尽是黄色的沙漠,画面开阔,又有些空旷苍凉。一缕孤烟直上云霄,劲拔,坚毅,给荒凉的沙漠增添了些许生气。远处,奔涌的黄河闪着亮光,流向远方,依偎着黄河的浑圆金黄的落日正在缓缓下沉,落日的余晖为黄河与沙漠涂染了一些暖意,也给了长途跋涉而来的诗人一些心灵安慰。整个画面意境雄浑壮美,撼人心魄,人在景中,不能不感到自身的渺小、自然的神奇,难怪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诗人此时此刻,也许会感慨不虚此行,身处繁华的京都,虽有安逸的生活,却哪能一见这大自然的奇观!但是,偶尔一见为美景感叹,边塞荒漠,毕竟太过苍凉,长期坚守在此地的守边将士,又如何忍受这里的凄凉?再联想到这一路上孤独行走的颠沛流离,孤寂之感还会如一缕青烟在心头萦绕。这一联诗人写途中所见,暗含所感。此联对边塞奇景的描绘,正应了“诗中有画”一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边塞诗中的写景佳句,千古传诵,其意境之深远广阔,对仗之工整,用词之准确都是后人学习的典范。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尾联没有平常律诗结局的抒情,却是平淡的叙事。这一联,照应了首联的“欲问边”,说明诗人即将完成“问边”的使命。“燕然”化用了东汉窦宪燕然勒功而返的典故,巧妙地暗示前方取得了胜利。借候骑之口说出“都护在燕然”,自然顺畅,包含了诗人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爱国精神的敬意与赞扬。以事写情,点明题旨。《渡荆门送别》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岁的李白离开家乡四川,开始了仗剑远游的豪迈生活。《渡荆门送别》这首颇有绘画意味的诗作,就是诗人刚刚离开蜀地和三峡后在荆门舟中写成的。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一对句是在平视的镜头中分写山和水,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随”“尽”“入”“流”四个动词不仅写得自然清新,而且贴切入微。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蓬勃朝气的青春气息。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移步换景,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长江流过荆门,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景。如果是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中,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同时,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生活在四川,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反向立意,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之深。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钱塘湖春行》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台参差的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出一种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故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彩的意象,使读者受到感染。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以及诗人的余兴未阑。《野望》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描绘的景投入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颔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和静谧触发了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并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以长歌抒发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藉,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式,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黄鹤楼》全篇起、承、转、合自然流畅,没有一丝斧凿痕迹。诗的前四句是叙仙人乘鹤的传说,是虚写;而后四句则是实写,写眼前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将神话与眼前事物巧妙融为一体,目睹景物,吊古伤今,尽抒胸臆,富含情韵,飘逸清新,一气贯通。《使至塞上》1.虚实相映,寓情于景诗人叙事借用典故以古喻今,虚中有实;写景有实有虚,寓情于景。例如,“征蓬”两句,蓬草飘飞是秋天的景象,大雁北飞是春天的景象,诗人出塞的时间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都不可能同时看见这两种景色,为了表现自己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故而采用了虚实相映、情景比兴的表现手法。2.奇特壮美,意境雄浑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渡荆门送别》写景自然,情韵悠长作者很自然地描绘了舟过荆门时的所见之景。颔联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颈联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写黄昏的风景。这么美的景色,真让人陶醉!但是“应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却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钱塘湖春行》对仗工整,语言流畅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的方法: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诗人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对眼前之景加以描绘和渲染。《野望》:全诗于萧瑟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黄鹤楼》:全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通过叙写神话传说和描摹眼前景物,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使至塞上》:诗人通过叙述自己出使边塞的旅程以及描绘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自己因被排挤而孤独、寂寞的情感。《渡荆门送别》: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钱塘湖春行》: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两联,景中有人,人在景中,描写了孤山寺到白沙堤一带的景色,中间的转换不露痕迹,衔接自然。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的风光给予人的感受,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和盘托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深深感染。律 诗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偶数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文集》。崔颢(?—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他的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有《崔颢集》。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称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2.背景链接(1)《野望》写作背景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写于秋日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2)《黄鹤楼》写作背景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山居秋暝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选入理由】《山居秋暝》与王绩的《野望》都是写秋色的名篇。《山居秋暝》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会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已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打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渴望,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既然诗人是那样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山中洁净,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决然归隐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选入理由】这首诗与崔颢的《黄鹤楼》都是与黄鹤楼有关的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第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初春和东南方向的“扬州”。第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的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关于秋的诗句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2.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3.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杨万里《秋凉晚步》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5.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王士祯《江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