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选择性必修一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
课程标准: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学习目标: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从时空观念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建立的人民政权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学习重难点:中国政治的演变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发展
学习过程:
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初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时间:1912年1月1日
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拓展: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下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第四十八条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之,行使司法权。
第十九条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辅佐临时大总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和制度?
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观念;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⑵据此分析约法的性质?它的颁布目的是什么?有何意义?
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二)北洋政府时期共和制度的波折——政党政治(1912-1928)
概念解析
北洋政府:是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晚清北洋军阀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央政府。
政党政治:通常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广义包括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
1.背景:辛亥革命后,专制政权土崩瓦解,各类政党社团成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为谋求议会席位,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2.政党政治历程:
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宋教仁被杀,孙中山力主武装讨袁,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1913年10月6日,国会选举袁世凯为第一任大总统,袁随即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5年12月12日称帝,1916年3月2日,被迫下台,6月6日去世
问题探究:政党之争与“宋案”
材料
袁世凯说:“以暴动的手段夺取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的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的多了。”
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袁世凯听之“愕然”,布置暗杀活动的人“穷究”为国务总理赵秉钧。“宋案”真相公布,全国哗然。
宋教仁死后,袁世凯说:“国民党又少了一个讲道理的人。”
学生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要派人刺杀宋教仁?
宋教仁组织国民党和内阁,限制了袁世凯的权力。
问题探究:二次革命
材料
宋案”成为“二次革命”的导火线。孙中山意识到“非去袁不可”,袁世凯同时准备武力镇压革命派,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袁世凯通过“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反革命内战。国民党人被迫应战,最终失败。“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最后一站。“二次革命”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
思考二次革命的原因、影响?
根本原因: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直接原因:宋教仁案发生;
影响:辛亥革命最后失败,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问题探究:
政党政治失败原因
材料:
他们看重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搞政治的目的是入朝为官,因此他们并不代表什么阶级。以前入朝为官的快捷方式是参加科举;现在科举没有了,党就变成科举的代替品了。入党做官,或组党做官,就成了有志青年的正途。这是我们社会政治大转型还未转完的一条大尾巴。
材料:
民国元年(1912)的民国有民国必须具备的条件吗?当然没有。在上了轨道的国家,政党的争权绝不使用武力,所以不致引起内战。军队是国家的,不是私人的。军队总服从政府,不问主政者属于哪一党派。但是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辛亥的秋天,清政府请袁世凯出来主持大政,正因为当时全国最精的北洋军队是忠于袁世凯的。中山先生在民国元年所以把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也与这个缘故有关。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原因: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
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
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等等。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党专政(1927-1949)
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
“军政”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到1928年北伐成功),早期是指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后来指通过武装革命彻底打到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
“训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完成形式上统一到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军政”统一全国后,需要在国民党的领导下,以“训政”来开启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届时要实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使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宪政”时期(1948年国民政府改组为总统府以后),孙中山认为,凡一省之内全部的县已实行自治,就可结束训政,开始宪政阶段。“宪政”是“还政于民”的宪政民主时期。
1.训政时期(1928-1948)
孙中山的理想
九、一完全自治之县,其国民有直接选举官员之权,有直接罢免官员之权。……
十四、每县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选国民代表一员,以组织代表会,参预中央政事。
--《国民政府建国大纲(1924)
国民党的现实
在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付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由国民党政府独揽执行。
--《训政纲领》(1928)
【课堂探究】孙中山的“训政”理论,主要体现了怎样的民主政治原则?《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
原则:主权在民原则。实质:一党专政
2.宪政时期(1948-1949)
材料
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中国宪政为何如此艰难?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
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传统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一)土地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人民共和从这里出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时间: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内容: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二)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人的民主实验
材料
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第三条
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
年满十八岁,
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
【课堂探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原因和意义是什么?
措施:设边区政府、参议会;实施三三制
原因: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
意义: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三)解放区人民政权的建立
1.行政区
(1)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在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新形势下民主制度建设。
(2)措施: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3)意义: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结:
角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历史背景
1927—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根据地初期称“边区”,后期称“解放区”
解放战争期间,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解放区日益扩大
政权建设
⑴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陆续建立起来;⑵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中国共产党采取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的办法,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东北、华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区先后建立起来
制度探索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
⑴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⑵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
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制度
苏维埃代表制度
抗日民主制度,具有统一战线性质
大行政区制度
历史意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这些措施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1.概念: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2.过程
初步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
正式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
遭到破坏:1957年以后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思想影响,“文革”十年。
恢复完善: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年宪法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1949年
新政协召开,代行人大职能
1954年
政协二次会议,确定政党制度
1956年
八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82年
十六字方针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时间
发展历程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设立
1949年
《共同纲领》的规定
1954年
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1984年
《民族区域自治法》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问题探究:材料一:“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
——民盟主席张澜
思考:材料一中的“新制度”指的是哪项制度?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地位:它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材料二: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此以后它应作为独立的统一战线组织而继续存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它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材料三:“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材料二确立的我国的基本政党制度是什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三指出的对民主党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变化:由建国初代行人大职能,变为统一战线组织,由立法机构变为协商机构。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拓展: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
历程: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未真正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
认识:
1、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2、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3、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
4、在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
知识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