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第四单元知识点1:熔化与凝固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5、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7、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逐渐上升,液态。(注:熔化时间不是加热时间。)8、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看T-t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温图像。9、萘的熔点是80℃,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48℃,水的熔点是0℃。10、晶体举例:金属、冰、水、海波等;非晶体举例:松香、石蜡、玻璃、塑料、橡胶等。知识点2:汽化与液化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或凝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2、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3、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回到室温。)4、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沸腾(如图b气泡变小);在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如图a气泡变大)。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b继续吸收热量。5、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压缩体积。6、电冰箱就是利用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热,又利用压缩机将气体的冷凝剂液化,向外放热,而将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的。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高端汽化吸热,在低端液化放热。知识点3:升华与凝华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丸变小,干冰消失,冬季结冰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了变细。凝华现象:针状雾凇(人造雪景)、冰棍外的“白粉”、发黑的灯泡、霜的形成。3、云,水蒸气上升至高空温度降低后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成云。雨,云中小水滴变大降落到地面。雪,空中温度较低,小水珠凝固成雪。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在气温较低时液化在植物体和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露。雾,无风时,暖湿气流(水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霜,寒冷的冬天,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凝华成霜。注:1.窗户哪边出现水雾的问题,哪边空气热就出现在哪边(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2.利用沸点不同分离物质时,可画温度轴,先遇谁,谁先变;3.白气、白雾为液态,水蒸气不可见。【典例精讲】1.炎热的夏天,铺有沥青的路面会变软,这是因为( )A.沥青是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所以变软B.沥青是非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所以变软C.沥青是晶体,受热后它的硬度要降低,所以变软D.沥青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2.小明在一空玻璃杯中放入一块冰,并把它放在阳光下照射,过一段时间后杯中仍有少量的冰没有熔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停止熔化B.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C.冰的温度高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D.冰的温度低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3.小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急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开后用小火煮,保持锅中水一直沸腾,直到煮熟。则A.第一次比第二次既省燃料,又省时间B.第一次比第二次费燃料,但省时间C.第一次比第二次省燃料,但费时间D.第二次比第一次省燃料,且时间差不多4.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不属于液化的是( )A.在寒冷的冬天,长跑运动员在跑步时,不断从口中呼出“白气”B.在严寒的冬夜,房间玻璃窗的内表面常有小冰花出现C.在炎热的夏天,可看到棒冰周围冒出“白气”D.在炎热的夏天,自来水管的表面常有水珠出现5.烹制油炸食品时,如果不慎将水滴溅入烧热的油锅中,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同时油花四溅。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水的密度比热油的密度小B.水的温度与油的温度不一样C.水的沸点比热油的温度低D.水的比热容比油的比热容大6.生活中碗炖食物,如图所示,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里的水( )A.同时沸腾B.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C.稍后沸腾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7.如图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正确的是( )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关系的;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A.只有①②B.只有③④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均正确8.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烧开水时茶壶嘴上方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B.?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升华现象C.?熔融状态的玻璃轧制成玻璃板的过程中需要吸热?????D.?用冰块来保鲜食品是利用冰块熔化放热9.纸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C.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会再升高,没有达到纸燃烧的温度D.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10.下列物态变化的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B.?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C.?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地熔化D.?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11.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在很冷的冬天,用一根两端拴有重物的细金属丝,挂在一个粗大的冰块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而冰块保持完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1)在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主要有________。(2)关于冰熔化的原因,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猜想1:冰块的厚度越小,冰的熔点越低。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①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2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②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法和判断依据________。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29496989999??991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左图中的________(填“A”或“B”)。(2)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后停止读数;①在第7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________℃。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如图中________图(填“C”或“D”)。原因是________。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第四单元知识点1:熔化与凝固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3、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5、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7、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逐渐上升,液态。(注:熔化时间不是加热时间。)8、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看T-t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温图像。9、萘的熔点是80℃,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48℃,水的熔点是0℃。10、晶体举例:金属、冰、水、海波等;非晶体举例:松香、石蜡、玻璃、塑料、橡胶等。知识点2:汽化与液化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或凝结。汽化吸热,液化放热。2、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3、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回到室温。)4、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不沸腾(如图b气泡变小);在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沸腾(如图a气泡变大)。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b继续吸收热量。5、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压缩体积。6、电冰箱就是利用低沸点的冷凝剂在汽化时,从冷冻室吸热,又利用压缩机将气体的冷凝剂液化,向外放热,而将从冰箱的冷冻室“搬”到冰箱外面的。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高端汽化吸热,在低端液化放热。知识点3:升华与凝华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2、升华现象:樟脑丸变小,干冰消失,冬季结冰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了变细。凝华现象:针状雾凇(人造雪景)、冰棍外的“白粉”、发黑的灯泡、霜的形成。3、云,水蒸气上升至高空温度降低后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成云。雨,云中小水滴变大降落到地面。雪,空中温度较低,小水珠凝固成雪。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在气温较低时液化在植物体和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露。雾,无风时,暖湿气流(水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霜,寒冷的冬天,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凝华成霜。注:1.窗户哪边出现水雾的问题,哪边空气热就出现在哪边(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2.利用沸点不同分离物质时,可画温度轴,先遇谁,谁先变;3.白气、白雾为液态,水蒸气不可见。【典例精讲】1.炎热的夏天,铺有沥青的路面会变软,这是因为( )A.沥青是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所以变软B.沥青是非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所以变软C.沥青是晶体,受热后它的硬度要降低,所以变软D.沥青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答案】D【解析】解答:沥青是非晶体,所以没有一定的熔点,它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由硬变软。故选D.2.小明在一空玻璃杯中放入一块冰,并把它放在阳光下照射,过一段时间后杯中仍有少量的冰没有熔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停止熔化B.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C.冰的温度高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D.冰的温度低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答案】B【解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把它放在阳光下照射,由于外界的温度高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所以会发生热传递,即:冰水混合物,会从外界里吸收热量,然后冰会慢慢熔化,但在熔化的过程中,混合物的温度始终保持0℃不变,但剩余的冰会继续吸收热量,继续熔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3.小华两次煮鸡蛋,第一次在水开后继续用急火煮,直到煮熟;第二次在水开后用小火煮,保持锅中水一直沸腾,直到煮熟。则A.第一次比第二次既省燃料,又省时间B.第一次比第二次费燃料,但省时间C.第一次比第二次省燃料,但费时间D.第二次比第一次省燃料,且时间差不多【答案】D【详解】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保持温度不变,故沸腾时使用急火、慢火水的温度不变,因此使用急火、慢火煮熟鸡蛋所用时间差不多,但第一种方法浪费了燃料。故选项D符合题意.4.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不属于液化的是( )A.在寒冷的冬天,长跑运动员在跑步时,不断从口中呼出“白气”B.在严寒的冬夜,房间玻璃窗的内表面常有小冰花出现C.在炎热的夏天,可看到棒冰周围冒出“白气”D.在炎热的夏天,自来水管的表面常有水珠出现【答案】B【解析】A.在寒冷的冬天,长跑运动员在跑步时,不断从口中呼出“白气”,是由口中呼出的温度较高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B.在严寒的冬夜,房间玻璃窗的内表面常有小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成的小冰晶,故选项B符合题意;C.在炎热的夏天,可看到冰棒周围冒出“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棒液化成的小水滴,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D.在炎热的夏天,自来水管的表面常有水珠出现,是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自来水管液化成的小水滴,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5.烹制油炸食品时,如果不慎将水滴溅入烧热的油锅中,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同时油花四溅。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水的密度比热油的密度小B.水的温度与油的温度不一样C.水的沸点比热油的温度低D.水的比热容比油的比热容大【答案】C【解析】水的密度比油大,所以水就会沉入锅底,而水的沸点比热油的温度低,因此水会变成气体,体积膨胀,将油溅起;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6.生活中碗炖食物,如图所示,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的水沸腾后,碗里的水( )A.同时沸腾B.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C.稍后沸腾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答案】D【解析】液体沸腾应满足两个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开始锅与碗中的水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起来,但温度不再升高,此时碗中的水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水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水不会沸腾A.同时沸腾与分析不相符;B.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与分析不相符;C.稍后沸腾与分析不相符;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与分析相符。7.如图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正确的是( )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关系的;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A.只有①②B.只有③④C.只有①②③D.①②③④均正确【答案】D【解析】(a)图中的液体的温度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但液体的表面积不同,可以通过对比两个衣服干的快慢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故(1)说法正确;(b)图中的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相同,但液体的温度不同,可以通过对比两个衣服干的快慢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故(2)说法正确;(c)图中的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的温度相同,但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不同,可以通过对比两个衣服干的快慢探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关系,故(3)说法正确;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故(4)说法正确;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8.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烧开水时茶壶嘴上方出现的“白气”是汽化现象?????B.?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升华现象C.?熔融状态的玻璃轧制成玻璃板的过程中需要吸热?????D.?用冰块来保鲜食品是利用冰块熔化放热【答案】B【解答】A.烧开水时茶壶嘴上方出现的“白气”是高温的水蒸气放热,由气态变成液态的水的过程,因此是液化现象不是汽化现象,故A错误;?B.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冰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因此是升华现象,故B正确;C.熔融状态的玻璃轧制成玻璃板,是玻璃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放热,故C错误;?D.用冰块来保鲜食品是利用冰块熔化吸热而不是放热,故D错误。故选B。9.纸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某实验小组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做“纸锅烧水”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纸锅里的水未加热前,水是不会发生汽化现象的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C.水烧开时纸盒并未燃烧,这是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不会再升高,没有达到纸燃烧的温度D.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则水将不会沸腾【答案】A【解析】【分析】A、汽化有两种:蒸发、沸腾,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的;B、液化的方式:遇冷、加压;C、纸燃烧的条件:达到着火点、由足够的氧气;D、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解答】解:A、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汽化,A符合题意;B、纸锅里的水上方冒出“白气”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B不符合题意;C、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水沸腾后纸不会燃烧,C不符合题意;D、纸锅里的水沸腾后温度将保持在沸点不变,若撤去酒精灯火焰,水不能继续吸热,水将不会沸腾,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0.下列物态变化的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B.?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C.?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会慢慢地熔化D.?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答案】C【解析】【分析】(1)冰在熔化时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2)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即在熔化时是否温度保持不变;(3)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4)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解答】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例如冰熔化时,故A正确不合题意;?B.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例如非晶体,故B正确不合题意;C.把一块﹣10℃的冰放到0℃的房间里,冰吸热温度可以达到熔点0℃,此时冰就不能从空气中吸热了,因此熔化无法进行,故C错误符合题意;?D.当水面上方的气压改变时,水的沸点会低于或高于100℃,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11.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在很冷的冬天,用一根两端拴有重物的细金属丝,挂在一个粗大的冰块上。一段时间后,出现了如下有趣的现象: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而冰块保持完整。他们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请你一起完成以下问题:(1)在此过程中,冰块发生的物态变化主要有________。(2)关于冰熔化的原因,他们提出了以下三种猜想:猜想1:冰块的厚度越小,冰的熔点越低。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①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经过讨论,断定猜想2是错误的。你认为他们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②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简述你的实验方法和判断依据________。【答案】(1)熔化和凝固(2)金属丝挂在冰块上,温度应该相同;保持所挂重物不变,用粗细不同的金属丝挂在同一冰块上(或保持金属丝粗细不变,改变所挂重物);比较金属丝陷入冰块的程度,以此判断猜想3是否正确(合理即可)【解析】【分析】熔化是指对物质进行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比较常见的类型。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的逆过程是凝固。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解答】(1)细金属丝割穿了冰块,冰块保持完整,则说明金属丝进入冰块的过程中冰熔化了,但冰块依然完整,则说明熔化形成的水重新凝固了;故答案为:熔化和凝固;(2)①:猜想2: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根据题目中现象可知,是金属丝割断冰块,如果金属丝的温度低于冰的熔点则冰块不会被割断;且当物质直接接触时,温度不同时,会发生热传递直至温度相同;②:猜想3金属丝对冰块的压强越大,冰的熔点越低,则设计实验时,压强作为变量,金属块的质量也要保持不变,因此改变金属丝的粗细即可;故答案为:金属丝挂在冰块上,温度应该相同;保持所挂重物不变,用粗细不同的金属丝挂在同一冰块上(或保持金属丝粗细不变,改变所挂重物);比较金属丝陷入冰块的程度,以此判断猜想3是否正确(合理即可);故答案为:(1)熔化和凝固;(2)金属丝挂在冰块上,温度应该相同;保持所挂重物不变,用粗细不同的金属丝挂在同一冰块上(或保持金属丝粗细不变,改变所挂重物);比较金属丝陷入冰块的程度,以此判断猜想3是否正确(合理即可).时间/min012345678温度/℃90929496989999??991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沸腾。(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左图中的________(填“A”或“B”)。(2)在水温升高到90℃后,小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直至水沸腾,如此持续3min后停止读数;①在第7min小明忘记记录数据,此时的水温应为________℃。②小明观察到:沸腾时水中气泡的情形为如图中________图(填“C”或“D”)。原因是________。【答案】(1)B(2)99;C;沸腾时杯中水温度相同,但气泡上升时,水的压强越小,所以气泡变得越来越大【解析】【分析】(1)组装器材时,烧杯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烧杯里的水中,据此判断组装顺序即可;(2)观察表格中第7min前后温度可知,这时水已经沸腾,据此解答;(3)水沸腾时,上下温度相同;沸腾前,上面水温低,下面水温高,根据温度变化和压强变化判断气泡的大小变化即可。【解答】(1)研究水的沸腾时,先放上酒精灯并点燃,根据酒精灯外焰的高度固定烧杯的位置,然后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没在烧杯内,最后固定温度计即可,因此先固定左图中的B;(2)①第6min时和第8min时温度都是99℃保持不变,说明水已经沸腾,那么第7min时温度肯定也是99℃’②水在沸腾前,上面水温低,下面水温度高,从烧杯底部产生的气泡越来越小;水沸腾时,上下水温一致,气泡上升时越来越大,因此沸腾时气泡的情形为甲图中的C。故答案为:(1)B;(2)①99;②C;③沸腾时杯中水温度相同,但气泡上升时,水的压强越小,所以气泡变得越来越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四章--三态变化知识点讲解+习题(学生).doc 第四章--三态变化知识点讲解+习题(教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