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关键能力: 1.通过阅读文字材料,思考、探究、合作学习,能够从相关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进而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 ,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科学精神: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观点及区别。 四、课前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在恩格斯的论述中,思维指什么、存在指什么、两者是何种关系、又如何相互影响?不同的哲学在两者关系的认识上有何不同?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并解决这些问题 2、新课讲授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一: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 点拨: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只有思维和存在的关糸问题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问题:那么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呢? 点拨: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都会处理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例如,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工人做工、企业管理这些事情中,学习计划、教学计划、做工计划、企业经菅管理策略等,这些属于思维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做工实际、企业面对的实际情况,这些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探究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吾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吾,吾知之濠上也。” 惠子的说法属于什么观点?我们的思维能否反映现实世界? 点拨:按照惠子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惠子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我们的思维能够反映现实世界。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探究三: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理耕作收获的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工人要面对和处理做工的方法、步骤与做工的实际之间的关系,企业经营者要面对和处理企业经营策略、思想和计划与企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医生要面对和处理处方与病情之间的关系。 ●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很重要吗?为什么?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点拨:按照学习计划学习很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没有好的学习计划对学习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计划是实现目标的蓝图。其次,制订学习计划,可以促使我们按照计划机行任务,推除困唯和干扰,机行计划是意志力的体现。再次,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最后,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翠,减少时间浪费。合理的计划安排能使我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 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皙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糸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耕作收获计划、做工方法步驟、企业经营策略等、医生的处方,这些属于思维,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耕作收获实际、做工实际、企业面对的市场实际、患者的病情则属于存在。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探究四:有人认为,唯物主义者就是一味地追求物质财富的满足,专门迷恋于物质享受的人;唯心主义者则是追求“心灵”世界的满足,追求远大理想、相信社会进步的人。由此认为,唯心主义比唯物主义更高级 ◆恩格斯说:“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酗酒、娱目、肉欲、虚荣、爱财、吝啬、贪婪、年利、投机,简言之,即他本人暗中迷恋着的一切龌龊行为;而把唯心主义理解为对美德、普遍的人类爱的信仰……”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 点拨: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3)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问题: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否存在第三个派别呢? 点拨:在哲学史上曾出现一些所谓的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平行的,都是世界的本原。二元论如同一人骑二马,是非常危险的。对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这问题的回答,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决不会存在第三个基本派别。事实上并不存在彻底的二元论,因为任何二元论最终都会滑向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探究五:◆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 ◆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试图从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来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b.局限性: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观色彩。 探究六:17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伽森狄。它恢复了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原子论的思想,认为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的最高概括和认识成果。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他是无神论者,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他说从事哲学研究不应以超自然的事物二以事物为出发点一,因为在自然这个圈子之外什么也不存在。自然不是别的,它是物质世界的整体,是物质事物的总和。所谓物质就是“以任何一种方式刺激我们感官的东西”。物质自身有运动能力,他独立存在具有自身的原因。物质之所以有区别,是由于构成它们本身的物质分子配合的多样性。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是纯粹物质的东西。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a.基本观点:把自然科学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质结构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 b.局限性: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直接混同于物质概念,把原子的属性等同于物质的属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受力学支配的机械运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 探究七: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物理学领域的两大发现。其一是放射性现象的发现,具有放射性现象的元素在放射过程中,一种元素会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其二是电子的发现,这一发现表明原子不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其中还有电子这一更小的微粒,而且电子可以随着自身速度变化而变化。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那些不可再分的物质结构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探究八:王守仁是我国明代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尝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 “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说明了王阳明的什么观点? ①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探究九: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盘古开天辟地,属于唯心主义的哪种形态? ②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③比较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共同点: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都认为思维或意识是本原,认为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评价:①进步性:对人们认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②局限性:把人的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是错误的。 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长期存在。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正如毛泽东所作的通俗比喻虽然存在着这样“两个对子”,但从独立的基本派别上看,只能是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 3、结束新课 唯心主义还有哪些经典观点? (1)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陆九渊:字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生活中的主观唯心主义: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8”就是发、4”就是死,喜鹊报喜、乌鸦报丧,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等决定人的命运,拜佛求神保佑自己学习进步等。 4、课堂小结 一、什么是哲学的甚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不能说是辩证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2.唯物主义。 (1)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种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但是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 (1)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四、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六、板书设计 1.2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 ②客观唯心主义 ③比较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学案及同步课时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