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 表格式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法不可违 表格式教案

资源简介

2.5.1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课题 法不可违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学习 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种类;
2、结合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是哪种违法行为,初步掌握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提高守法意识;
3、树立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做尊法学法守法的人。
重点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异同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及图片:四川凉山消防英雄被网友侮辱,该名网友最终被依法拘留。
师:该名网友最终被依法拘留的结果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生:法不可违
导出课题——“法不可违” 回答问题 导出“法不可违”的主题
讲授新课 【自学提示】时间:4分钟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做好笔记,并“解决自学提示”设计的问题。
自学内容:课本P46~51 自学时间:4分钟
自学方法与要求:
①法律的作用
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种类
③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1.法律的作用
展示相关法律条例规定: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消费者有权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2)《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适龄儿童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3)《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师: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到,法律对我们的行为起什么作用?
生: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师:回忆“社会规则”这一知识内容,“社会规则”包括哪些内容?
生:道德、纪律、法律……
师:法律比起道德、纪律有什么区别?
强调观点: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情景模拟】
欣赏3组同学带来的情景表演,思考并在导学案上完成填空:3组同学分别表演了什么行为?这些行为违法吗?
3组学生分别上台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表演。
生:这些行为分别是谎报险情、照相馆私自展出他人照片、拦路抢劫,都是违法行为。
师:都是违法行为,三者有何区别?
2.违法行为的类别
【合作探究】
要求:结合教材第48-50页和导学案资料,小组合作填写下面表格,判断三者违法行为的类别并区分,时间6分钟,完成后进行展示。学生讨论,教师在旁引导帮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生:完成后上台进行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与总结。
师:结合导学案“法律链接”,这三者违法行为分别违法了什么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有何不同?(法律链接:
①《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②《民法通则》第一百条:“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一百二十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③《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生:根据导学案资料回答问题。
最终表格呈现:
师:观察表格内容,大家是根据什么把违法行为分为三类的呢?它们之间有没有共同点?
生: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相同点有:都违反了法律、需要承担法律后果、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师:没错,大家总结的很好。从这当中我们也可以归纳出违法行为的含义。
出示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过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自己和身边的人做违法的事情?请你从不同角度谈谈。(针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3.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回答。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4.作业练习
结合“高铁霸座”等案例,判断违法行为的类别。 阅读课本,根据要求完成自学任务
思考问题,积极回答
理解法律的作用
3组学生分别上台进行表演
学生讨论,辨别不同的违法类别
分析案例,理解概念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明确学习任务,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
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出不同违法行为的探讨。
从三个情景对应的不同违法行为的分析讨论中,探讨其违法的法律、社会危害性、承担的法律责任,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自我探究能力
便于学生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帮助学生区分三种违法行为,巩固知识点,检测知识盲区。
课堂小结 我们要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树立“法不可违”的信念,增强法治观念,做一个懂法守法的中学生。
总结提升
板书 法不可违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而言,法律是相对枯燥的一个概念,所以本节课采取情境教学等方法,通过选取身边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自导自演、自说自话”,提升学习热情,再设计组“合作探究”的环节,结合导学案相关法律规定,学生合作填写“不同违法行为的区别”,深入了解法律作用,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树立“法不可违”的信念,从而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整体而言,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较好地完成了重难点的突破。但是本次教学仍存在有不足:
1.对于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很好的总结和提升,只是进行阐述
2.课堂时间较短以及不清楚学生的掌握程度,“情景模拟”和“合作探究”环节,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时间,课堂最后应再通过作业习题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3.课堂教学语言上需更加精简凝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