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能力目标 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18年9月9日,朱某在乘坐沈阳北—成都东的高铁时烟瘾发作,在厕所内吸烟引发烟雾报警器报警,此行为违反了《铁路安全管理条例》,高铁列车也因为他的违法行为降速,乘警立即制止。列车到达郑州东站后,乘警将朱某移交至郑州东车站派出所处理,朱某最终被处以500元行政处罚并纳入铁路失信人员名单,半年内他将被限制乘坐高铁列车。 这件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自学指导一:P46-48 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 3、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的作用 《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可以发表观点,参与政治。 《税法》规定,公民必须依法纳税,如个人所得税等。 《义务教育法》规定,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事业。 《刑事诉讼法》超过追诉时效期限,不应当再对其追究刑责。 ①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②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他想通过勤工俭学减轻家里的负担。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派出所。 思考: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强制作用) 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自学回答) 含义: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种类: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材料一: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体育馆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他们带走。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法,它规定对扰乱影剧院等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予以警告处罚。——行政违法行为 材料二: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我国的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民法通则属于民事法规,违反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材料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违反刑法的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三种违法行为的比较:完成表格填写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 违法行为类型 违反的法律类别 承担的法律责任 例子 民事违法行为 民事法律规范 承担民事责任 欠债不还 拾物不还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法律规范 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 扰乱社会治安、扰乱公共场所秩序 刑事违法行为 刑事法律规范 受到刑罚处罚 故意杀人 抢劫 根据对社会危害性轻重分:完成表格填写 违法行为类型 对社会危害性轻重 类型 民事违法行为 对社会危害相对轻微 一般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对社会危害相对轻微 刑事违法行为 对社会危害性大 犯罪 3 .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 犯罪: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 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对社会造成危害,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注意:违法 犯罪,犯罪 违法。(填“一定”或“不一定”) 自学指导:P49-51 1、我们身边有哪些一般违法行为? 2、怎样做到遵章守法(怎样预防一般违法)? 1、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谎报险情、 破坏铁路封闭网、 殴打他人 行为特点:违反治安管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 1、②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一半货物 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 违反了《合同法》规定的交易双方应履行合同义务的规定。 镜头二:照相馆没有经过他人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徕顾客。 照相馆侵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关于公民拥有肖像权和保护公民肖像权的规定。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出版社违反了《著作权法》,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 特点:侵犯他人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 2、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原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课堂回顾——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板书设计: 5.1 法不可违 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 3、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我们身边有哪些一般违法行为? 2、怎样做到遵章守法(怎样预防一般违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