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法不可违 教案

资源简介

《法不可违》教学案
【教学目标】
价值观目标:懂得在生活中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行为。
2、能力目标: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警惕身边的各类违法行为。
3、知识目标: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了解身边常见的违法行为及其危害。
【教学重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难点】区分不同类型的违法行为及其危害
【教师教法】活动探究
【学生学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
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第一框——法不可违,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主题是法律。那么先来回顾单元主题——遵守社会规则,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那么规则、道德、法律哪一个范围最大?P21单元序言里告诉我们答案:“道德和法律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两种主要社会规则。”所以规则范围最大,法律也是一种规则,调节人们的行为,违法无小事。
展示本课目标 (要求:请同学们结合本课目标,快速预习书本内容。)
1.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2.行为的底线是什么?
3.违法行为的分类?
4.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讲授
探究活动一、法律法规知多少
1.《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可以七天无理由退换货。
2.《税法》:公民必须依法纳税,如个人所得税等。
3.《义务教育法》: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适龄儿童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4. 《刑事诉讼法》:超过追诉时效期限,不应当再对其追究刑责。
5.《义务教育法》: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思考:
①以上法律条文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注意划线词)
②法律对我们的行为起什么作用?
小结:知识点1.法律的作用
①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②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探究活动二、P46/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①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他不懂法,未经工地同意,私自拿工地上铁卡子去卖,造成工地财产损失。
②这样的事情如何避免?
要懂法守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小结:知识点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的行为底线。
探究活动三、P47/探究与分享
1.要求:在材料中标出①具体行为;②该行为违反的法律;③承担的法律责任(受到的处罚)
思考:上述行为(人)有什么共同点?
他们都违反了法律法规;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危害他人,危害社会;他们都受到了法律处罚,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他们都缺乏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存在主观过错。
小结:知识点3.违法行为是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2.要求:自行浏览P48 请按一定的标准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
小结:知识点4.违法行为的类别: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小结:知识点5.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探究活动四、P49/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镜头中的行为违法吗?
小结:知识点6.谎报险情、破坏铁路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补充阅读相关链接,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什么?
2.什么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3.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作用有哪些?
探究活动五、P50/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下列行为违法吗?
都是侵犯他人的权利,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民事违法行为。
小结:知识点7.民事违法行为
小结:知识点8.如何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本课小结
课后巩固——根据所违反的法律,以下案例各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1.王某与刘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执,王某一怒之下,把刘某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刑事违法行为
2.李某在放学回家途中用弹弓把沿街路灯打破了5盏,违法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
行政违法行为
3.影楼私自将别人的照片放大并展出。
民事违法行为
结语:让我们学法懂法,做一个遵章守法的好少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