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法不可违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法不可违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
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3.知道违法无小事,学会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4.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学会分辨是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收集相关图片、故事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吗,查阅相关法律条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解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运用你的经验: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法律的规范作用
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
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有效的准绳。
活动二:观看薄熙来案二审维持无期徒刑判决视频:思考薄熙来案二审维持无期徒刑判决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讲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你功劳大小、地位高低,都必须遵守法律,只要触犯法律,必将受法律的制裁。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违法的原因是什么?
老师总结: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违法的原因:
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三)、违法行为的种类
镜头一:
生活中经常出现捡到失物据为己有的情况,或者向失主索要报酬。
镜头二:
我们经常在公众场所看到他人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
镜头三: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新闻里报道持刀抢夺他人财物的事情
(三)、违法行为的种类
违法类型
违反法律
法律制裁
举例
社会危害性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触犯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2)联系:都是违法行为,都对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
任。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陷入犯罪的泥沼。
断一断:
1、乙、丙两人被公安机关以扰乱公共秩序为由各处以200元罚款。
2、乙因逆向骑车被交警罚款50元
3、经保修部门检查,乙的手表受损,价值100元。
4、经鉴定,乙多处受伤,脾脏破裂,右眼视网膜脱落。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活动四:探究与分享
镜头一:
镜头二;
镜头三:
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人做过这些事情吗?
探究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思考:(1)开玩笑犯法吗?
(2)如果人们无意中犯法,可以原谅吗?
老师总结:身边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
活动五:学习相关链接P49
活动六:探究与分享
镜头一:买卖双方签订合同之后,卖方收款却只发收一半货物。
镜头二:未经他人允许,将其照片放到网站使用。
镜头三: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思考:根据你的经验,上述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吗?为什么?
老师总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
(购置财产
、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

思考:
二、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关键点拨:
什么是民事主体
老师讲述:民事主体,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能够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
能够充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1.
你还有什么疑惑?
2.知识总结: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