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2届中考考纲试题汇编(原创)客观题部分·中国史部分1、火的使用能够增强人们适应自然地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最早使用天然火的原始人群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人2、走进中山陵园,巍巍的牌坊上面“天下为公”四个字,赫然醒目。率先使“公天下”成为“家天下”的是( )A 舜 B 禹 C 启 D 秦始皇3、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它是由下列哪两个部落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A皇帝与蚩尤部落 B 炎帝与蚩尤部落 C 皇帝与炎帝部落 D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4、皇帝自汉代时就一直被人们尊称为汉民族的“人文初祖”,下列描述不能体现这一含义的是( )A皇帝教人挖井发明舟车 B嫘祖发明养蚕缫丝 C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乐谱 D皇帝教人歌舞5、“退避三舍”这一典故与下列哪位霸主有关(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吴王阖闾6、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君主。下列对其评价最准确、最全面的是( )A 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者 B 和亲政策的创始人C 他的统治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D统治思想采用法家思想7、某人沿着古丝绸之路旅游,下列选项符合题意的是( )①长安② 中亚 ③ 河西走廊 ④ 大秦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①④8、秦皇汉武为中国封建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表述不属于其共同点的是( )A 都北击了匈奴,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 都重视水利工程的兴建C都使用统一的货币 D 都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使用9、促使三国鼎立巨局面形成的重要事件是( )A官渡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巨鹿之战10、东晋以来北方人不断南迁,江南地区的生产力得到发展,经济走向繁荣,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西晋时期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开始使用绿肥 B 三国时期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C 北宋时期江南普遍推广种植占城稻 D 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11、穿越时空的李某来到北魏,看到了很多奇闻乐趣,其中正确的是( )A 朝廷统一使用鲜卑语 B 服饰丰富多彩,鲜卑服成为主流C 礼仪之节盛行 D 首都平城鲜卑姓氏改为汉姓12、中国自古皆为礼仪之邦,注重与邻国的友好往来。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A完善科举制度 B 鉴真东渡日本 C 唐朝民间流行朝鲜音乐 D 玄奘在那烂陀寺游学13、评价历史人物是研究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汉武帝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创者 B 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为盛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C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制度的开创者D戚继光是祖国统一的维护者14、服饰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内容,关于服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宋代女子装束被称为“薄罗轻衫薄罗裙” B 嫘祖穿麻布做的衣服C 汉代服饰呈现精致花纹,色彩万紫千红 D 孝文帝颁布法令禁止鲜卑人穿戴汉族服饰15、关于宋代社会风貌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某南方人用羊肉招待来自北方的客人 B某商人乘坐驴车很轻松的找到了如意的旅店住宿 C 元旦前夜家家户户贴“桃符” D 男子穿胡服正在田间劳作,妇女时兴缠足16、中国是瓷器的国度,下列关于瓷器的描述正确的是( )A越窑烧制白瓷 B 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 C 邢窑烧制青瓷D旌德是中国瓷都17、海外贸易是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内容与海外贸易无关的是( )A市舶司 B 广州十三行 C禁海 D宣政院18、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下列工程属于元朝的是( )A都江堰 B 灵渠 C 大运河 D 安丰塘19、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下列内容不能体现民族关系和睦发展的是( )A鲜卑与汉族联姻 B 回民族的形成 C 文成公主入藏 D大小和卓反清20、历代中国政府都非常注重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西汉设西域都护府,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 B 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琉球的管辖C 明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加强对西藏的管辖D康熙皇帝取得雅克萨战役胜利后,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21、下列事件体现闭关锁国的政策是( )A 丝绸之路的开辟 B 郑和下西洋 C 禁海 D 戚继光抗倭22、下列作品体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是( )A《伤寒杂病论》 B 《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D 《天工开物》23、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其中属于战国时期的科技发明是( )A司南 B 造纸术 C 火药 D 印刷术24、下列政权处于并立时代的是( )A 唐、宋、金、西夏 B 宋、辽、金、元 C 宋、辽、西夏、金 D唐、宋、辽、元25、反映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口号是( )A 师夷长技以自强 B 救亡图存 C 民主与共和 D 民主与科学26、南海主权涉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台湾有学者认为两岸合作加强主权管理是最好模式。下列体现国共两党合则两兴的是( )①北伐战争的胜利 ②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③ 抗日战争的胜利 ④ 解放战争的胜利A ① ② B ③ ④ C ① ③ D ② ④27、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1917年的是( )A 张山在大生纱厂工作 B 李斯在火车阅读《申报》新闻C 王武在电影院欣赏《歌女红牡丹》 D 宋柳与赵琦在路上相遇互称先生28、我国近代教育开端的标志是( )A 求是学堂 B 京师同文馆 C 京师大学堂 D《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29、标志着祖国大陆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A 开国大典 B 西藏和平解放 C 西藏民主改革 D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30、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并标志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是( )A 土地改革 B 一五计划 C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 国有企业改革31、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下列所述不符合题意的是( )A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 D 将毒枭糯康绳之以法32、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开端是( )A 中共八大 B 开国大典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33、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是( )A 中华民国的成立 B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C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西藏和平解放34、《许海峰的枪》今年将在伦敦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播放。下列所述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原因的是( )A 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B 容国团获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C 许海峰获奥运射击金牌 D北京奥运会的举办35、下列所述内容与“863计划”无关的是( )A “曙光2000”超级服务器 B “蛟龙”下海C “东方红一号”升天 D 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客观题·世界史部分1、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更是世界民主制度的源头。下列所述正确的是( )A 公元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B 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C 全体男性公民参加公民大会决定国家重大问题 D 全体公民共享政治权利和义务2、每个国家或地区进入封建社会往往是以某个事件为开端的,请为下列选项做正确判断( )①商鞅变法 ② 大化改新 ③ 西罗马帝国灭亡④ 查理·马特改革A ① ② ③ B ② ③ ④ C ① ③ ④ D ① ② ④3、下列选项体现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是( )A 佛教 B 基督教 C 伊斯兰教 D 道教4、阿拉伯民族历来与中国人民有着友好往来。阿拉伯帝国时期中国正值( )A 隋唐时期 B 唐宋时期 C 宋元时期 D 元明时期5、今年是哥伦布远航520周年。关于他的航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 给美洲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力C 试图证明地球是圆的 D自认为到了亚洲的印度6、下列文件属于资产阶级革命高潮过后颁布的是( )①《人权宣言》 ② 《独立宣言》 ③ 《权利法案》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 ① ② B ② ③ C ③ ④ D ① ④7、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与肮脏的东西。下列事件最能为其注解的是( )A 资产阶级革命 B 工业革命 C 殖民扩展 D 颁布法令8、每个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同的。下列选项其中有一项与其它项目不属同类的是( )A 工业革命 B 农奴制改革 C 明治维新 D 罗斯福新政9、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便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下列理论导致我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的是( )A 文艺复兴 B 启蒙运动 C 马克思主义 D 进化论10、文艺作品具有一定的鼓动作用。下列作品曾鼓动人民反法西斯统治的是( )A《战争与和平》B 《国际歌》C 《向日葵》D 《义勇军进行曲》11、推动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并打开原子时代大门的是( )A牛顿 B 爱迪生 C 爱因斯坦 D 邓稼先12、下列选项具有对抗性的是( )A 三国同盟---三国协约B欧盟---亚太经合组织C联合国----世贸组织D北约---上海合作组织13、下列政策和措施能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是( )A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 B 中国实行人民公社化C 罗斯福为企业授予蓝鹰标志 D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而建立法西斯政权14、下列历史事件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没有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A 雅尔塔会议 B 越南战争 C 科索沃战争 D 东欧剧变15、下列历史事件不能揭露法西斯势力暴行的是( )A 水晶之夜 B 细菌战 C 旅顺大屠杀 D 国会纵火案1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互借鉴往往柳暗花明。下列事件不能充分说明这点的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 罗斯福新政 C 明治维新 D 邓小平改革17、下列文件或决议体现了惩治法西斯势力的是( )A 德国海外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B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订C 《五国条约》的签订 D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18、下列表述属于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是( )A 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尤其迅速 B 信息化和全球化 C经济持续繁荣 D 经济持续高速发展19、下列事件体现了捍卫民族主权的是( )A 印巴分治 B 埃及独立 C 古巴革命 D 科索沃战争20、影响中东和平进程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A 章略位置的重要 B 大国干涉 C 巴勒斯坦内部存在不同意见和主张 D 巴以冲突21、中东地区和平一度出现转机。下列人物没有为中东和平作出努力的是( )A拉宾 B 克林顿 C 阿拉法特 D 肯尼迪22、下列历史事件与美苏争霸无关的是( )A 古巴导弹危机 B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C 华约组织的形成 D 尼克松的战略收缩政策23、下列事件与经济全球化无关的是( )A 跨国公司 B 第三次科技革命 C 凭票购买商品 D 世贸组织的建立24、下列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 ))A《美国的悲剧》B 《约翰·克利斯朵夫》C 《静静的顿河》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客观题·中国史部分1---5 B C CD B 6----10 C B D B B 11----15 CA B D A 16----20 B D C D D21----25C D A C D 26----30 C C B B B 31----35 BC C A C客观题·世界史部分1---5 B A C B B 6---10 C C A C D 11----15 C A C B C16-----20 A B B C B 21----24 D C C C主观题部分追求富强是中国人民永远不变的旋律。运用所学知识对下列知识进行探究【伤痛与抗争】列强的炮声惊醒了中华民族的美梦,中华民族开始在被奴役中艰难前行。列强是怎样一步一步地破碎了中华民族美梦的?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即中俄《改订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马关条约》(从此列强由过去的资源掠夺为主转变为资本掠夺为主)《辛丑条约》战争与不平等条约影响: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走向强大等。为改变这种局面中国人民做了怎样的努力?结果怎样?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追求近代化】统治的危机以及启蒙思想的促进作用,中国有识之士开始把眼光瞄向西方,进行了近代化的探索。近代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结果怎样?又和内在联系?有何共同点?洋务运动 向西方学习器物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北洋舰队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戊戌变法 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因变法者依靠没实权的皇帝,后党发动戊戌政变,皇帝被囚禁,最后失败辛亥革命 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民主共和) 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成功);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革命果实最后被袁世凯窃取(失败)新文化运动 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 前期宣传了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但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内在联系:由表及里,层层递进。共同点:都以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为出发点,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国封建势力,同时也打击了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最终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近代化探索走向失败。(注:了解大生纱厂、荣氏企业等的兴衰过程,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失败的原因)【民族独立与崛起】此时人们惊醒:国家的发展与壮大,必须首先要实现民族独立。5)洗刷了100多年来民族耻辱并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的是什么?出现这种结局的原因有哪些?抗日战争的胜利;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人民群众的积极参战;其他原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以及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国际社会的援助;国际友人及爱国华侨的大力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何时成立?有何意义?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战争。【走向现代化】噩梦醒过,中华民族奋起直追。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过,现在的中国是一头睡醒的雄狮。为中国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及标志中国迈向工业化的重要事件是什么?土地改革、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以及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什么?中共八大的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是怎样逐渐走向现代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政策。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后来又相继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浦东开发区,形成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5年开始实行城市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注:十二大~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形成历程。)【感悟历史】读史使人明智,探究之后,形成感悟。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我们应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力争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拯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振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 (1)材料:过去从发明到大规模地运用,照相用了122年,电话用了56年,而现代的电视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从原子能的发现到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投入使用,用了15年。归纳: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材料:随着科学实验手段不断进步,科研探索领域也不断开阔。以往的技术革命,科学和技术是相对分离的,这就造成研究成果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导致生产过程的深刻变化,或者是在技术革新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才能有科学理论的概括。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与技术相互渗透,科学、技术、生产形成了统一的革命过程。一般来说,二次大战后的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在自然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而重大的技术革命的成果,又进一步丰富、充实了自然科学的理论,二者相辅相成。归纳: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材料: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之间的联系大为加强。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生产则成为物化的具体实现过程。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技术而言,科学是技术的升华;对生产来说,科学技术是其实践活动的必要前提。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以致出现了密不可分的趋势。归纳: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4)材料: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大战期间是1.7%,而在1950~1972年高达6.1%。1953~1973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 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到80%。归纳: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5)材料:.自然科学不仅开始成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性的有机统一体,而且由单一技术发展为高科技群,主导技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大量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兴起,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其交叉、渗透、融合的趋势也在不断发展,从而使各门科学之间的间隙得以弥补。由于物质世界的复杂性,随着认识的深化,单一学科的发展已经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各门科学之间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如果说前两次科技革命实现了各学科内部综合的话,那么新科技革命则是对各学科进行综合,使自然科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归纳:科学在各分支学科不断深入和分化的同时,还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5)材料: 最近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部门的经济结构变化呈现了新的动向。首先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就业人数方面比重进一步下降,特别是农业的比重下降。其次工业结构中发生新旧工业的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逐步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工业迅速崛起,如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迅猛发展,钢铁、采矿、纺织等传统工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日益下降。归纳: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发达国家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1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2 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3 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高科技,增强自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它引起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使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使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加强了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的趋势,而且引起了各国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的影响: 1、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改变;2、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各地联系更紧密;强化国家资本主义和科技竞争;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人—机控制系统”的形成,使生产的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动化(即所谓的“三A”革命)有了实现的可能。预示着人类社会将从机械化、电气化的时代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自动化时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已从被束缚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时代进入一个远为辽阔的陆海空立体新时期;基因重组技术、结构化学和分子工程学的进展使人类获得了主动创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创造力,标志着人类正在由“必然王国”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人造纤维工业的出现,使人们的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和高产粮食品种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产量的提高;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计算机开始走进家庭,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帮手;以集成电路为基础制造的小型家用电器产品,如手表、照相机、电视机等,进入万户千家;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通讯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它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使社会主义国家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的斗争中具有强大的动力。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对全球问题的影响: 科技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领域,提高了人类向自然作斗争的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到一个前人所无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以及核灾难的威胁,这些问题难以控制的恶性发展使人类的处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困扰,成为举世关注的全球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