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历史下册新教案第2课 俄国的改革知识与能力1.了解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2.了解16—19世纪俄国在欧洲、亚洲扩张的概况。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对复杂的史事进行简化、概括的能力,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俄国的改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俄国两次改革的性质,认识两次改革在本国历史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理解改革对社会进步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2.认清俄国改革的局限性,即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重点:18世纪初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及其历史意义。难点:感知这两次改革使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一、导入新课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曾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俄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彼得一世改革。那么,这次改革对俄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俄国的近代化历程怎样?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二、讲授新课(一)彼得一世改革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 13世纪蒙古人西征教师介绍俄罗斯统一及沙皇专制制度建立的过程: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在反抗蒙古人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6世纪初建立统一的俄罗斯国家。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专制统治。蒙古人(金帐汗国)对俄罗斯200多年的统治,使俄国带有东方封建专制主义的色彩。在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后,俄国也失去了与西欧国家经济与文化上的有机联系。特别是与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运动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兴起的西欧相比显得落后与专制。沙皇俄国在18世纪初发生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彼得一世改革。教师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 此时(17世纪),荷兰几乎控制了全球贸易;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材料二 17世纪,俄国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农业,全国只有几十个手工工场,商业几乎全部被外国人把持。普通民众知识贫乏,即使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中间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问题: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材料,思考彼得一世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17世纪的俄国盛行农奴制,落后于荷兰、英国等国家。为了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彼得一世进行了改革。教师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教材的“人物扫描”,对彼得一世进行简要介绍。学生介绍后,教师过渡:彼得一世从小酷爱军事游戏,经常和外国侨民往来,受到西欧文化影响。他敢想敢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冒险精神。他曾亲自操纵船只出海探险,险些坠海溺死。他假扮水手,随使节团前往西欧各国考察,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深感兴趣,并虚心学习;他又聘请外国专家、工匠和技师到俄国传授技术。因此说彼得一世改革的成功与他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魄力是分不开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出示表格,总结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文化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生活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教师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 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材料二 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列宁材料三 彼得一世改革让俄罗斯腾空而起。——普希金材料四 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普京结合四则材料,评价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学生结合材料和教材P7、P8的内容归纳后教师总结:通过彼得一世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1700—1721年,俄国与瑞典进行战争。俄国获胜,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并在战争过程中,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彼得一世的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是,在彼得一世的统治下,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二)废除农奴制教师幻灯片出示图片《俄国农奴》:提出设问:19世纪中期,俄国处于什么制度统治下?面临着怎样的社会危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的内容,了解俄国废除农奴制的背景及原因,回答设问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19世纪中期,俄国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危机:由于农奴制的存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工业所需的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受到限制。幻灯片出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图片以及他说的一句话。具体如下:“……现行的农奴制不能一成不变,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请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19世纪中期俄国的社会状况来加以理解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由于农奴制的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俄国在与土耳其及英法争夺巴尔干的克里木战争中失败,进一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大大激化了社会矛盾。农奴不断进行反抗斗争。在这种情况下,沙皇政府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实行改革,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渡过危机;二是继续顽固地维护农奴制,这必将导致农民自下而上地反抗,推翻沙皇统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决定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废除农奴制,解放农奴。幻灯片出示这节课的知识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相关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中,目的、局限性、性质、意义相对来讲比较难。要突破这些重难点,可由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学习与讲解,教师进行现场指导。最后由各小组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质疑整理报告给老师,由老师进行集中处理。(1)通过俄国农奴制改革,农奴真的获得解放了吗?(2)如何理解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的目的?(3)俄国这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吗?(4)俄国废除农奴制是怎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5)为什么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的目的,教师可出示亚历山大二世的一句话:“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通过学习这句话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维护沙皇的专制统治。局限性、性质、意义等可参照教材的内容归纳。三、课堂小结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发展的障碍。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使俄国参与欧美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改革,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四、布置作业教学至此,敬请完成作业。史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依据,是“重现”历史的基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史料,在观点的碰撞中锻炼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由于受时间、教材等原因影响,讲授的知识很难深化,缺乏前后联系、比较及知识的迁移,以致学生对俄国历史的了解较为片段化。PAGE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