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预防犯罪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预防犯罪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预防犯罪
课程要求
通过对比分析社会生活中不同违法行为所要承担的不同法律责任,聚焦犯罪与刑罚的关系,学生要知道犯罪是危害社会最严重的违法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的必然后果是刑罚,而刑罚又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最后,学生通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课堂中的案例视频和图片资料所反映的当前主要社会问题,得出“要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抵制不良诱惑,从而远离违法犯罪深渊”的结论,理清犯罪与刑罚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框题属于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对第一课时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本框题的标题为“预防犯罪”,主要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并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成因,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此外,本框题还通过让学生了解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依法自律、分辨是非的能力。最后,本框题的重点内容是“了解罪与罚”,难点则是“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知道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罚的种类,从而认清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有可能会演变为犯罪。
2、通过经验分享,使学生逐步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学会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通过情境探究,感受法律尊严,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做一个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好公民、好学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了解罪与罚
学情分析
通过5-1“法不可违”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种类,知道任何违法行为都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为此我们要学会遵章守法。然而,在自身心理和所处环境的双重影响下,许多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法律意识淡薄,想要表现自己却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在这时候,学生如果不及时提高认识,纠正自己的过错,就很容易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基于该原因,本课通过“了解罪与罚”与“加强自我防范”两目来引导学生认清犯罪的危害,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从而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回顾旧知
教师根据5-1“法不可违”的关键知识点设置填空题,引导学生根据书本知识回答。
根据上节课的所学内容,运用自己的经验来完成老师所布置的“5-1
法不可违”的所有填空题,同时对自己的笔记进行查漏补缺,归纳知识要点。
学生通过课前回顾旧知,可以更加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知道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的违法行为及其后果,从而引出犯罪和刑罚的内涵以及基本特征。
二、讲授新课
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教师展示三福图片,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思考:
1.图片中行为性质是什么?
2.他们共同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教师展示相关法律条文,归纳学生回答要点,从而引出知识点1“刑法的作用”。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每张图片中人物行为的性质和他们共同的法律责任。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相关法律条文,加深对刑法含义及作用的理解。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5-1法不可违”的相关知识点,知道任何人的行为都不能触碰法律的底线,一旦触碰就要自觉承担法律责任(民事、刑事和行政)。在这里,教师运用书本的这个探究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刑法与犯罪的关系。
1.了解罪与罚
2.加强自我防范
2.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教师播放视频“16岁少年沉沦网络受人指使现实中杀人”,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
1.
视频中少年的行为有什么危害?
2.他们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要点并板书笔记。
学生根据刑法内容,结合之前“5-1法不可违”中关于刑事违法行为的描述,观看视频,最终归纳出犯罪——刑事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通过老师给出的两种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学生加以对比,引出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
学生观看视频,可以充分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能够对课本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深化课堂主题,并且做到知识点之间的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快速背诵本堂课所要求背诵的所有知识点。
3.刑罚的定义以及种类
教师简单介绍刚才视频案例的结局,用文字PPT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
“有期徒刑15年”、“死刑”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刑罚处罚?
教师根据回答,归纳要点。
预防犯罪
教师根据刚才的视频,把案例视频的内容整理成文字材料,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进行小组讨论(3分钟):
1.案例中的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个案例给你带来什么启示?
教师运用学案,引导学生先阅读视频的文字材料,然后再根据所给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邀请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刚才视频的结局,阅读文字PPT的内容,结合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来学习刑罚的定义和种类这一节内容,并对刑罚的种类加以区分。深入学习书本P54“相关链接”的内容。
学生根据前面所讲到的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必然后果,结合案例的内容,在充分了解犯罪危害性的基础上,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成因有哪些,根据材料关键词,找代表整理归纳组员所提出的观点,回答老师的提问。
教师运用视频的结局来继续讲述刑罚的定义和种类,是为了坚持“一案到底”的原则,并且通过反复让学生翻阅材料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犯罪的必然后果是刑罚,刑罚也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但无论哪一种刑罚,最后都是要判刑的。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自律,远离犯罪的道路。
教师之所以运用视频来继续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预防犯罪”,是因为:
1.视频中的少年年龄与学生的年龄相仿,通过分析他的犯罪成因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能够借助视频的学习,充分认清犯罪的危害,从而在日后自觉地远离违法犯罪。
2.继续使用这个视频来进行知识性的教学是为了坚持“一案到底”的原则,避免学生因为阅读过多材料而导致降低学习的目的性,使得学生能够对材料和书本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3.课外延伸
教师向学生展示P55-56“相关链接”,通过知识梳理来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知识延伸,并通过课堂提问和笔记归纳,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辨其中的“不良行为”和
“严重不良行为”。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梳理知识要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学习P55—56“相关链接”,了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区别,做好笔记,划重点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P55-56“相关链接”,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归纳本节课重要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了解自己年龄阶段“不该做的事情”和“绝对不能做的事情”,深化课文的主题,引导学生掌握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界定,激发他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教师在PPT上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要点,并设计选择题练习进行巩固。
根据教师PPT上给出的知识框架,主动地进行知识归纳与梳理,整理课堂笔记并且完成教师课堂上所布置的选择题练习。
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脉络,巩固所学的知识,劣实知识基础,并且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七、
板书设计:
预防犯罪
了解罪与罚
1.刑法的作用【what】P52
2.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what】P53
3.刑罚的定义和种类【what】P54
二、加强自我防范【how】P55-56
1.
认清危害,远离犯罪
2.
杜绝不良行为
3.
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