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二课时预防犯罪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目标】1.通过图片分析、行为探究、材料探究,能复述刑罚的涵义和种类;归纳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危害性。2.通过材料行为探究,阐述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归纳预防犯罪的方法。3.加强自我防范,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预防犯罪。【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难点: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导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导入揭题)展示图片《少年犯》,这来自高墙内,发自内心的血泪之声,唱出了少年犯的忏悔之情。为了我们的母亲不用“泪水染白发”、为了我们不至于“跌入激流”而“不能自拔”,我们一定要:预防犯罪二、预习检测1、犯罪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的行为。2、犯罪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三、活动设计(一)第一目:了解罪与罚探究一:P52运用你的经验思考:点拨:图片(1)属于盗窃罪。图片(2)属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图片(3)属于非法拘禁罪展示相应法律条款(增强法律意识、初步认识刑法):《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知识整理: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作用: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内容:它明确规定了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探究二:P53探究与分享点拨: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点拨:(1)第一,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第二,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规范,犯罪触犯了刑法。第三,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犯罪要受刑罚处罚。(2)闯红绿灯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但因为闯红灯引发特大交通事故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知识整理:2、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3、材料探究:材料: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小组讨论思考:(1)周永康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周永康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知识整理:3、刑罚的含义及种类?(1)刑罚的含义: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2)刑罚的种类有: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二)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1、探究一: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个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老师、父母。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的处分。他非担没有接受教训,反而变本加厉,在社会上偷窃财产、参与赌博,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跟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小组讨论:(1)、陈某哪些行为属于违反校纪的行为?(2)陈某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3)陈某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4)他犯罪的原因是?(5)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的?说明了什么?分析: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点拨:陈某因为交友不慎,结交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沾染了不良习气;由于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了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又没有及时改正,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经历告诉我们:(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2: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违纪违法犯罪打架(不良行为)聚众斗殴当达到聚众斗殴,多次参与,致人重伤或死亡等严重情节时,为杀人罪(犯罪)偷窃(不良行为)达到偷窃数额较大多次偷窃,盗窃金融机构,数额巨大或盗窃文物情节严重的为盗窃罪(犯罪)3:不良行为的表现及危害行为表现对行为人的危害对他人的危害对家庭的危害对社会的危害打架斗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侵害他人生命健康影响家庭正常生活扰乱公共秩序夜不归宿可能受到他人侵害可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令父母担心易导致犯罪携带管制刀具可能被他人伤害毒害身心健康,诱导犯罪令父母担心败坏社会风气4:对不良行为的矫治方法提示:(1)个人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法律意识;(2)家庭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3)学校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及时发现,及时教育引导;(4)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知识归纳整理:4、中学生要怎样预防犯罪(加强自我防范)(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4)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五、板书设计六、课堂演练1.有期徒刑(B)①是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②是主刑的一种③是附加刑的一种④是对犯罪分子实行的最严厉的制裁方法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③④D.①③2.某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对在押的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这说明(C)①不良行为任其发展,可能导致违法行为②不良行为必然发展为违法行为③青少年要抵制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④不良行为是小节,无关紧要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3.“罪孽本自微末始,身陷囹圄悔方迟”的诗句给我们的启示是(??B??)A.犯了错误就会有牢狱之灾??????????????B.有错不改,就可能跌入犯罪的深渊C.小错可不断,大错不能犯??????????????D.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是犯罪七、教学反思老师寄语:播下行为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下性格的种子,你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