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预防犯罪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预防犯罪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五环节”教、学流程设计
课 题 《预防犯罪》 年 级 八年级
学 科 政治 主 备 人
审核时间
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一)导入新课:(展示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教师讲述:
1.捡到失物据为己有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2.在公众场所喧闹起哄,扰乱公共秩序,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3.持刀抢夺他人财物属于犯罪行为。
教师总结、过渡:镜头三说明当事人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预防犯罪》。
(二)学习目标:(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知识目标: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自学指导
第一目:了解罪与罚
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2、犯罪的含义
3、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关系
4、刑罚的含义及类别
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
5、为什么要预防犯罪?
6、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7、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认清犯罪特征
(展示下列材料)
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思考: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活动二:了解刑罚
(展示材料)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1.思考:周永康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2.周永康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3.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
活动三:预防犯罪
(学生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
思考与讨论:
1.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
(提示:交损友→ → →→ →被判刑 。)
2、陈某的这些行为中,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
3、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4.说说陈某的经历给你有何警示。活动四:防患于未然
活动三:让我们远离不良行为
1、根据观察,说说你自己或校园内有哪些不良行为?
2、分析这些不良行为的危害:
(提示:可以从“对自己、对他人、对父母、对社会”等角度分析)
3、怎样矫治这些不良行为?
(提示:可以从“自己、、家长、学校、社会”等角度思考)
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
活动一::认清犯罪特征
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活动二:了解刑罚
教师讲述:周永康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他受了刑罚处罚,其中无期徒刑是主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是附加刑。
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阅读教材P54“相关链接”)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
活动三:预防犯罪
教师讲述:1.阅读教材P55“相关链接”可知,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
2.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他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
3.陈某的经历告诉我们:(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活动四:防患于未然
教师总结:①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
②家长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管理;
③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法制教育,及时发现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引导;
④社会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以下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的是( )
A.打架斗殴,致人重伤 B.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C.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D.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2.“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是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大致行为轨迹。这警示我们( )
A.要珍惜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B.大错不犯,犯点小错无所谓
C.要增强法治观念,重视品德修养
D.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往往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要防微杜渐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附:板书设计 第2课时 预防犯罪
一:了解罪与罚
1、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2、犯罪的含义
3、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关系
4、刑罚的含义及类别
二:加强自我防范
5、为什么要预防犯罪?
6、如何加强自我防范?
7、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内容
作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