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测量长度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能说出测量长度工具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3.能举例说出测量时使用工具会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科学探究 1.能根据物体特点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其长度。 2.能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科学态度 1.能在探究过程中乐于合作和分享,协助同学完成测量身体部位的任 务。 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估测与精准测量,并对其结果敢于质疑和讨论。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举例说明测量仪器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生活提供的便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经过一个暑假,老师看到同学们都长高了,腰围也变粗了,你知道自己目前的身高和腰围等各是多少吗?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形成问题:怎样使用刻度尺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 (二)认识刻度尺,学会观测方法 1.认识刻度尺。 引导:请大家观察手中的刻度尺,找一找零刻度线、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1)学生观察零刻度线、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教师提示:①刻度尺对齐测量物体,放正重合,不能歪斜;②如果零刻度线磨损不清,就取另一整刻度线为零刻度线。记数时,切记要减掉代替零刻度线的刻度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面垂直;④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加单位,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的记录结果没有意义。 2.学习使用刻度尺。 (1)学生用刻度尺测量一支笔或一本书的长度,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相互评价。 (学生交流在实际测量中遇到的问题或经验,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实时评价。) 3.拓展延伸。 (1)教师出示皮卷尺、软尺、钢卷尺等,让学生辨别它们的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教师介绍测量长度仪器:体育老师用来测量跑道长度的“轮式测距仪”最小刻度值,及其适用范围。建筑工人测量房屋长度的“激光测距仪”,体检时常用的“全自动身高测量仪”。 学生观察后进行交流。 (三)选择刻度尺,测量身体长度 1.提问:选用什么尺子来测量身体各部位的长度才合适呢? 学生思考交流并回答。 2.教师讲解工具选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工具选择:①测量手掌宽度可以选择直尺;②测量腰围可以用软尺,它柔软容易弯曲,可以紧贴身体部位,并且最大量程为150cm,能满足长度需要;③测量身高可以用钢卷尺,它有一定硬度,测量结果更准确;④根据实际情况或便利性,软尺、钢卷尺、皮尺之间可临时替代,如身高不超过150cm时,可用软尺替代钢卷尺测量身高。 (2)注意事项:①用直尺测量时,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边缘重合;②用软尺测量时,紧贴身体部位,但不要过于用力抻拉,以免误差较大;③用钢卷尺测量身高时,由于钢尺锋利且回缩速度快,需要佩戴手套,并尽量使卷尺与地面垂直,保证测量数值的准确性;④读数时注意视线要与尺面刻度垂直。 3.学生测量记录与交流评价。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成员间协作完成探究任务,将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巡视指导,强调要注意安全,尤其是登高和使用钢卷尺时 学生交流与评价,教师评价小组协作情况。 (四)学会使用身体自带的“尺子”,估测长度 1.提问:在没有刻度尺等测量仪的情况下,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小组讨论交流。 2.讲解:利用“拃”和“步”等身体自带的“尺子”可以估测长度。 3.小组活动。学生测量自己一搾、一步的长度。用“拃”估测课桌的长度,用“步”估测教室的长度,将观测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根据课堂时间,该活动可安排在课下作为拓展活动进行。) 4.交流评价。对比估测与实际测量结果的差距,分析原因,交流收获。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