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浮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科学探究 1.能从日常的生活现象中提出探究性问题。 2.能对问题进行假设,并能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3.能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能利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浮力大小产生兴趣。 2.能尝试采用多种思路和方法让沉在水中的土豆浮上来。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浮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演示:将石子、木条、泡沫塑料块、铁钉等物体放入水槽中。(有的沉,有的浮。) 2.提问:为什么这些物体(木条、泡沫塑料块)能浮在水面上?它们浮在水面上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二)探究发现,形成知识 1.体验浮力。 提问:我们将手或物体放在水面上时会有什么现象呢? (1)提出问题。 (2)掌握方法。 讲述:五指并拢,掌心朝下,将手平放在水面上,慢慢向下移动,体会手的感觉。将泡沫型料板放在水面上,用手将泡沫板慢慢压入水中,体会手的感觉。 (3)实验观察。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教师巡回指导。 (4)形成结论。 ①交流:两次实验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你的手感觉到的力是朝向什么方向的? ②总结:当物体放入水中时,它就受到了水对它向上托起的力,这就是浮力。由于浮力的作用,有些物体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2.探究石块在水中是否受到浮力。 (1)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①提问: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吗? ②假设:沉入水中的物体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系有细绳的石块,让学生用手指捏着细绳把石块浸入水中,体验一下石块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 (2)掌握方法,实验观察。 ①引导:手的感觉是不准确的,我们能否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呢? ②出示实验方法 A.用细绳将石块系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B.手提弹簧测力计,将石块慢慢浸入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 C.手托石块,让弹簧测力计示数与石块浸入水中时的示数相同。 D.思考:手托石块的力与测力计示数有关系吗? ③学生实验操作。 要求:技照实验步骤进行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分析现象,形成结论。 ①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石子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请各小组结合自己的实验情况,进行说明。 ②小组交流评价 ③教师总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播放石块从空中落下,入水后下落速度变慢的视频。 2.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3.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石块落入水中后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所以下落速度变慢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提出问题 1.演示:将土豆放入水中,土豆下沉。 2.提问:用什么办法可以使土豆在水中浮起来? (二)设计实验 1.思路引导 思考:(出示小船、王莲等图片。)观察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2.学生设计 (1)出示设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想一想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怎么操作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1页中。 3.交流评价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方案,比一比看哪个组设计的方法多,而且独特。(预设方案:①借助漂浮物:选择能在水面上漂浮的泡沫板放在水中,将土豆放在泡沫板上。②改变重量:用小刀将土豆切成细小 的薄片,轻轻放入水中。③改变形状:用小刀切去土豆中间部分,做成小船的样子,轻轻放入水中。) (三)实验观察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 (四)得出结论 1.交流:说说你采用了什么方法使土豆浮在水面上? 2.讨论:分析采用的方法改变了什么条件,使土豆浮在水面上的。 3.结论:改变土豆形状(切成薄片),让土豆变轻(挖空),施加一个外力都能使土豆浮在水面上。 (五)运用知识 1.小组竞赛。 ①引导:同学们掌握了让土豆浮起来的方法,下面咱们进行比赛,不借助其他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比一比谁的土豆能承载更多的曲别针。先设计实验方案,再进行制作与比赛。 ②小组竞赛,教师巡回指导。 ③展示:展示小组比赛的优胜者的作品,并分析获胜的原因。 2.浮力的应用。 ①引导:观察图片中是什么物品?它们有什么用途? ②讨论:是怎样利用浮力原理的? ③交流: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与评价 ④小结: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更多浮力的应用。 ⑤课后作业:在家里找两个同样大小的透明玻璃杯,倒入同样多的自来水,其中一杯加入5勺食盐,搅拌至溶解。把鸡蛋先后放在两个杯子里,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