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出比较食盐、自秒砂糖、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实验。 2.能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 3.能用统计图等记录整理实验现象。 4.能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5.能对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对比较食盐、白砂糖、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实验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在科学探究中以事实为依据描述自己的发现。 3.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科学、技水、社会与环境(STSE) 能说出人们根据物质的溶解能力的不同进行的生产活动。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食盐、白砂糖、小苏打三种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如果在体积不变的水中我们把这三种物质分別一直不断地加入,它们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提问:怎样比较三种物质的溶解能力? (二)讨论交流,设计方案 1.讨论:怎样设计实验才能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1)讲解:该实验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这个实验改变的是三种物质的质量,其他条件不能改变。 (2)思考: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就说明不能再溶解了?通过比较什么来判断三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实验中需要保证什么条件是相同的?怎么放三种物质比较合理? (3)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指定小组汇报实验方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并提示学生注意倾听;根据小组汇报的实验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和补充,可以从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注意事项等角度进行评价;学生补充不到位的,教师进行补 充 3.讲解:要用三个烧杯,把三种物质分别放在不同烧杯的水中;要保证水的温度和体积都相同:每次加入少量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轻轻找拌,完全溶解后再次加入,直到发现怎么搅拌水中都会有固体物质,说明就不能溶解了:通过比较加入物质的质量来判断它们的溶解能力,加入的质量大,说明在水中溶解能力强,加入的质量小,说明在水中溶解能力弱。 (三)动手操作,实验观察 1.掌握实验方法。 (1)分别称取质量为5g的食盐、白砂糖和小苏打若干份。 (2)在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mL相同温度的水。 (3)分别向三个烧杯中逐份加入食盐、白砂糖和小苏打,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把实验步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中。 2.实验并观察。 学生根据实验方案,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中。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巡视指导,并引导学生完成统计图并绘制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中。要向学生强调“拌时玻璃棒不要碰烧杯底和壁”等注意事项 3.得出结论。 (1)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按照我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的方式进行。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白秒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最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和。 (四)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引导: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实际上,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也是可以改变的。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时,物 质的溶解能力也会发生变化。 2.阅读:我国山西运城的盐湖中含有丰高的硝现象。 3.任务: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与物质的溶解能力有关的知识。 4.引导学生进行本课学习的自评和总评。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