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 固体、液体和气体 单元概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湘科版(2017秋) 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 固体、液体和气体 单元概述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固体、液体和气体
单元概述
一、单元目标
本单元安排了“1.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2.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3.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3课书,共7个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现察、比较、分类、归纳等科学方法探索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实现以下四维目标,建构起“物体具有重量、体积等特征”“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 的概念。同时为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的主要科学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知识点 科学探究 科学态度 STSE
1.1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1.3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 ?般会保持水平; 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
17.3?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观察、比较、分类、归纳 细心观察,尊重事实 生活中有很多与物质三态有关的现象和问题
???
?二、单元解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物质都有大量的感性体验,比如搭积木、玩水、吹气球等,并且他们在低年级阶段的科学课中也对水、空气等物质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描述,但这些都是比较零散的体验和观察,缺乏对固、液、气三态整体的比较分析,所以在中年级阶段更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进一步提升到能进行初步的定量分析及理性慨括的探究水平。本单元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发展规律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将固体、液体、气体同时进行观察和比较,通过分析三者的相同和不同,在比较中提升学生对物质三态的特征的整体认识,并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
本单元以比较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变”与“不变”为线索,布设了“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和“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3课,共7个活动,引导学生以固体、液体和气体二类状态的物品为研究对象,借用工具分课观察、测量其形状、体积、质量三个属性,归纳推断它们是否确定,进一步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重点训练学生的观察、实验测量能力、纳抽象能力,并学习使用量筒。
第一课“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教材按“示例聚焦—类比举证—归纳提炼”的流程,建构三类物体形状特征。固体以“拼搭七巧板”为典型示例,引导学生发现拼图变化,而每个七巧板形状不变,再类比积木、苹果、玻璃弹珠等固体物品;液体以“把水倒入不同容器,观察水的形状”为典型示例,再列举“让杯子倾斜观察水面和水的形状”;气体以收集了蚊烟的玻璃瓶为典型示例,观察有盖和无盖时的现象,再列举生活中各种充气物品。引导学生分别归纳提炼出固体、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形状。
第二课“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按“分析推理固体有确定的体积—实验证明液体、气体是否有确定的体积—液休有确定休积可以被测量—学习使用量简—拓展测量固体体积”的认知发展递进层次规划本课活动,通过“压缩注射器里的水和空气”“同杯水倒人不同形状的量筒中”“测量不规则的固体体积”等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析得出固体和液体有确定的体积,气体没有确定的体积。
第三课“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按“什么是质量—猜测改变质量的因素—用天平测量证明—归纳提炼得结论”的认知发展递进层次规划本课活动,通过“怎样改变物体质量”“改变不同物体形状”“改变物质的状态”等活动让学生分析得出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确定的质量。
本单元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概括、从具体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的过程,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通过拼七巧板、吹气球、倒水到不同容器等具体活动,比较、概括出物质三态的形状是否确定的抽象特征。再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施定量研究,选择量筒来测量水的体积,搜集实验数据来论证液体的体积是否确定。并通过使用电子秤(或天平),用实验数据来论证物体的形态发生变化后,其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三、单元页介绍
单元页的四句话“苹果直接能拿起,饮料盛放用器具,捕捉空气要封闭,三种状态分仔细”将生活中的感知经验放在一起,揭示了本单元将物质三态的不同特征进行比较的总体研究思路,也引发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点进行比较和思考,教师既可以在单元学习开始时作为问题导入,也可以在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单元回顾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单元页的文字所说的现象进行科学解释。
另外,单元页的图片将更多的固体(不同形状的积木)、液体(不同形状容器里的不同颜色的液体)、气体(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空气球)和测量工具等同时呈现出来,目的在于进一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提出有关物质三态的更多的问题,如固体、液体、气体分别有什么特征?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用什么工具研究?教学上,教师可以将单元页的内容结合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认知经验,将物质三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讨论,适时切人新课的教学环节。
四、课时建议
本单元建议安排3课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