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思考:国家为什么要下调刑责的年龄?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警示?点击图片播放视频做守法的公民第5课5.1法不可违5.2预防犯罪5.3善用法律活动一:初探罪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盗窃罪】【非法拘禁罪】【贪污受贿罪】(1)你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吗?(2)你还知道哪些犯罪行为?(3)依据什么来进行惩治?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第一条【立法宗旨】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第三条【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一)了解刑法含义: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作用: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了解罪与罚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1)两者有什么不同?(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活动二:对比观察【破坏交通设施罪】破坏轨道、桥梁、隧道、公路、机场、航道、灯塔、标志或者进行其他破坏活动,足以使火车、汽车、电车、船只、航空器发生倾覆、毁坏危险,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破坏铁路封闭网】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①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而犯罪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②触犯的法律法规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而犯罪是违反了刑法。③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二)认识犯罪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基本特征:(1)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2)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3)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的必然法律结果)活动三:真实案例(1)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想?(2)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行为?点击图片播放视频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活动四:深入分析自主预习P54,判断三起案件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三)了解刑罚含义: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既能独立,也能附加)种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只能独立使用)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合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1、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2、结合陈某的事例,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活动五:少年犯罪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偷窃财物拦路抢劫违反纪律一般违法行为犯罪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行为?哪些严重不良行为?点击图片播放视频(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程度,远离犯罪。(2)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加强自我防范(对策、建议)加强自我防范二课堂总结预防犯罪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刑罚主刑附加刑刑法杜绝不良行为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认清犯罪,远离犯罪自觉遵纪守法课堂训练1、A2、D课堂训练3、D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5.2预防犯罪单元二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八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够准确判断犯罪行为,表述其基本特征、刑罚种类;能力目标:通过对案例的理性分析、辨别,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有更全面的认识;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尊严,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重点刑事违法行为及其特征难点加强自我防范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思考:国家为什么要下调刑责的年龄?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警示?观看视频,回答问题热点讲授新课活动一:初探罪罚(1)你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吗?(2)你还知道哪些犯罪行为?(3)依据什么来进行惩治?一)了解刑法含义: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作用: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活动二:对比观察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殴打他人,导致其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1)两者有什么不同?(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二)认识犯罪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基本特征:(1)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2)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3)应受刑罚处罚(是犯罪的必然法律结果)活动三:真实案例(1)看完视频,你有什么感想?(2)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行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活动四:深入分析自主预习P54,判断三起案件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三)了解刑罚含义: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只能独立使用)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既能独立,也能附加)活动五:少年犯罪15岁的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合了社会上一群游手好闲的“朋友”,他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他开始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并因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偷窃财物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多次作案,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1、陈某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2、结合陈某的事例,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加强自我防范(对策、建议)(1)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程度,远离犯罪。(2)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3)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看漫画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看视频,回答问题自主预习回答问题回答问题调动积极性合作探究热点深入分析身边例子课堂小结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板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2预防犯罪.pptx 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doc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mp4 中国修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