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感受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3.联系生活体会从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总结分析的学习习惯。 2.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学会主动观察生活、关心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学会科学归纳以及对生活中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拉力器,橡皮筋,弹簧,磁铁,磁针,大头针,直尺,气球,微小形变演示器等。 学生准备:拉力器,橡皮筋,弹簧,磁铁,磁针,大头针,直尺,气球。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视频:“龙吸水”现象。 问题:“龙吸水”是一个非常壮观的现象,它的形成就与力有关,那么什么是力呢? 一、力的概念 1.定义: 问题:我们经常提到力这个字,比如用力推桌子、用力拉桌子、用力抬桌子等等,那什么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呢? 图片展示(1): 图片展示(2): 讲述:要使铅球向前飞出,手必须要给铅球一个推的作用;要使足球射向球门,脚必须要给足球一个踢的作用;要使弹簧变长,人必须给弹簧一个拉的作用。 讲述:要使地面结实平整,压路机必须给地面一个压的作用;要使土块移动,推土机必须给土块一个推的作用;要提起重物,起重机必须给重物一个拉的作用。 问题:从上面的现象中,你们能不能发现什么共同点? 结论: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要使物体发生某些变化,必须对物体施加某种作用,比如推、拉、提、压等,物理中把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叫作力,符号F。 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力的作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1.接触力与非接触力: 问题:两个物体一定要接触才能产生力吗?你能举出哪些不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例子? 总结:磁铁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板对纸屑的吸引力,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等不需要接触就可以产生,因此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讨论:一个物体能产生力的作用吗?你能否举出一个例子? 总结:凡是讨论力的现象,总会涉及两个物体,一个具有主动性,称为施力物体,一个有被动性,称为受力物体。 问题:你能说出生活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吗?你能说出下面的桶、船、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吗? 图片展示: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每一个小组的左边伸出手心,右边的同学用手掌用力拍打,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问题? 讲述:自己对别人施加力的作用,自己却会感觉到疼。类似的现象很多,比如: 问题:从这些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甲对乙施加了力的作用,甲必然也受到乙对甲的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一定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问题:你能再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吗?(划船、跑步、穿溜冰鞋推墙)使船前进的力、使人向前运动的力的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问题:火箭能升空也是相同的道理,你能解释吗? 三、力的作用效果 讲述:物体受到了力,必然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图,如果用2个字概括这种效果,你认为是什么?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讨论:点球、守门员扑球、带球加速、头顶球时,球的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这种变化,你认为是什么?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讨论:频闪摄影中的运动状态。哪个图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你是如何判断的? 问题: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加速下降的伞兵、扔出的手榴弹中,哪些物体运动状态在发生变化? 问题:用力压桌子,桌子发生形变了吗? 演示:微小形变演示器。 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物体受到了压力的作用,必然发生形变,看不到是因为形变程度太小。 课后思考问题:鸡蛋碰石头,石头不破鸡蛋破,说明鸡蛋受到的作用力大? 请你总结: 1.我学到了什么? 2.我有哪些收获? 3.还有哪些疑问没有解决? 今天我们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也许有的同学产生了新的想法,回去试一试,说不定隐藏着一些有价值的发现。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奥妙无穷。我们应该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在学习、探索、发现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课后作业:查阅资料,写一篇调查报告——体育与物理。 【教学板书】 第一节 力 一、什么是力 力是 物体 对 物体 的 作用 。? ↓ ↓ ↓ (施力物) (受力物) (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 三、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形状。 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把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师生共同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建立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小组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2.重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如分析概括的方法、分类法等,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会使他们受益终身。 3.教学的设计应该更加细致周全,如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但对于一个确定的力,它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确定的,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再比如解释船为什么会前进?应教给学生做这类题目的思路和方法。 4.教师的讲解要顺应学生的思维,多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课堂应变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