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0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10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0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第二个板块儿的内容。这个板块儿选取仁爱、宽容、敬老等方面的故事及相关传统美德格言,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充分体会传统美德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等关系方面的智慧,并在生活中践行。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也接受着来自学校和家庭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于自强、明志、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学生了解较多。仁爱精神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需要多举些事例,让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仁爱精神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体现,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用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2.通过听故事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
3.培养学生具有利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着力完善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教学重点: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教学难点:了解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信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明白用实际行动践行诚信。
四、教学过程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导入
同学们,你听说过下面这几句话吗?
边读边出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论语·卫灵公》
你发现了吗?这里面有一个关键的字,是什么?
对,它就是“仁”。(出示)
提到这个仁字,我们肯定会联想到中国思想史上一位伟大的先贤,孔子。(出示图片)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吧。(出示图片)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出示图片)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核心内容。
【设计意图】引出“仁”,知道“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二)正课
什么是“仁”呢?“仁”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其核心是“爱人”,即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关系。孔子认为,自下而上都能仁爱遵礼,社会才能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带着这种思想,我们来看一句话。
出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就能理解,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这就是传统美德中“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适时出示重点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立己达人”源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仅仅知道什么是仁爱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孔子一再强调,践行“仁德”,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两个小故事来看一看,孔子是如何把仁爱精神转化为实际行为的。
音频:马厩失火和苛政猛于虎两个故事。
听了这两个故事,你对孔子提倡的“仁”,有什么感受吗?
生1:我觉得“仁”就是要关心别人,这个别人不论贵贱、不分陌生还是熟悉。
生2:我觉得孔子自己就做到了“仁”,据我所知,他首先关心的是人而不是其它财产。这种思想无论是在孔子那个时代,还是在现在,都是非常珍贵的。
生3:孔子非常同情穷苦人,而且他希望能改变这种现象,并谴责当时统治的残暴,我觉得孔子的言行就是“仁爱”精神的体现。
孔子不但提出了立己达人的思想,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更多具备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的人,只要仔细寻找,一定不难发现。
【设计意图】诠释孔子的仁爱思想。
老师推荐大家访问中国文明网时代楷模频道,从新闻报道中寻找能够反映立己达人精神的模范事例。
“仁爱”精神也许很难用简单的一句话去概括,但是我们身边总会有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指明它的路径。在行动中,我们也能渐渐地理解“仁爱”精神都包含哪些内容。我们来看一个典故。(出示:将心比心)
请同学们思考:陆慧晓所说“我平生最厌恶别人对我无礼,我怎么能用自己所厌恶的行为去对待别人呢?”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一看就会明白,他是想说:不能用自己厌恶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大家想想,这是不是“仁”的体现呢?没错,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出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请打家按照这一说法,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
我不愿意别人欺负我,我也不欺负别人。
我不愿意别人谈论我的隐私,我也不谈论别人的隐私。
我不愿意别人乱动我的东西,我也不乱动别人的东西。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和填空练习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经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相信大家对“立己达人”、“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我们来看看下面两位同学的行为,你更支持谁,为什么?
情境1:一位骑电动车的阿姨由于刹车不及时将李达撞倒在地,自己不仅重重地摔倒了,而且电动车压在了身上。李达起来后,立即帮助阿姨扶车子,询问伤得怎么样。
情境2:一位同学喊季玉的“外号”,季玉大发雷霆。可是,体育课上她却叫胖胖的吴诗“笨企鹅”。
大家对他们的行为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李达的行为令人感动,他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乐于助人,我们在生活中就要时时处处都对人有关爱之心。
生2:季玉给别人起外号,也会招来别人的发火,她完全忽视了别人的感受,她不喜欢别人给自己起外号,就不应该喊别人的外号。
师:李达和季玉做法的区别在哪里呢?
生3:李达是从别人的角度去想,而季玉只顾着自己。
李达这种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他人着想就是“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而季玉的做法就没有体现“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也要时刻用这样的要求反思、约束自己的行为。
请大家看,这条巷子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这条巷子的来历吗?
这是一则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遂驰书京都,张英阅罢,立即批诗寄回,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旋即拆让三尺,吴姓深为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1:面对别人的过错,不要那么苛刻,如果宽容一点的话,结果会更好。
生2:如果张英没有一个宽宏大量的胸襟,可能这两家就打起来了,而且他们两家建造的围墙可能早就被拆除了。正是因为张英的宽宏大量,主动让出三尺,才会留下这个脍炙人口的一段佳话,也留下今天这个六尺巷。
有人说六尺巷是一条最宽阔的街巷。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胸气度上。
宽容也是仁爱之心的重要表现。古人强调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认为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减少摩擦、增进和睦。
下面我们来听一则朱冲还牛的故事(出示)
请大家思考:宽容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呢?
生1: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增进和睦。
生2:可以让自己少生气,保持心情愉快,有一个宽广的胸怀,让自己成为一个宽宏大量的人。
生3:减少很多没有必要的烦恼,不浪费我们的精力,用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律己宽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一个人的素养。我们要懂得宽容。宽容,有利于己,有利于人,更有利于社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宽容对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句话吗?(出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孝敬我家里的长辈,我也会像孝敬我家长辈一样,去孝敬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我爱我家里的孩子,我也会像爱我的孩子一样爱护别的孩子!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有很多这样的人在做着这样的事,用行动将这种美德一代代的传承下来。请看下面的两个故事。
故事1::教材第88页“杜环侍老”的故事(学生)。
故事2:观看视频:全国道德模范房泽秋
同学们,两件事时隔几百年,同样是对待一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外人”,是什么原因支持着杜环和房泽秋去做这样一件事呢?是的,就是他们的“仁爱”之心,他们不仅能够做到尊敬自家的老人,还能够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甚至带动更多的人尊敬别人家的老人。
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和同学们介绍一下吧!
生1:我们家住在三楼,邻居王奶奶住在五楼,每次看到她提很重的东西上楼,我就帮她把东西提到五楼她家的门口。每次做完这样的事情我都会很高兴,王奶奶也经常夸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2:看到关于“冰花男孩”的报道之后,我的心里特别难过,一个小弟弟上学要那么的艰辛,还那么认真地对待学习,让我太感动了。我把1000元压岁钱捐助给了“圆山里娃的成长梦想”活动。
无论是侍奉老人的杜环、房泽秋,还是帮助邻居的同学们,他们都能用对待自己亲人的态度对待他人,他们都具有仁爱精神。
仁爱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长河中不断进步,其内涵不断拓展,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再到以对自己亲人的态度对待他人,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这种仁爱精神是传统文化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
(三)作业设计
在生活中想要做到用“仁爱”去行动,是一个自身不断提升的过程。从爱自己、到爱他人、再到爱世间万物,当这种仁爱之心推广到极致就是(出示)“民胞物与”的精神。
35560434340什么是“民胞物与”呢?(出示)阅读角内容。
“民胞物与”是很高的精神境界,也许我们一时还不能理解,也无法达到这种境界。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种精神境界的存在,了解这种精神境界的美好,并且知道,从古至今,有无数的先贤用自己的行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种精神境界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懈追求和不断传承的,这也是我们小学生能做到的。当你逐渐成熟,你对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清醒的认识,能够自觉承担起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那时,我想我们自然也就理解并会去追求民胞物与的精神境界,以仁爱之心浸润自己,不仅成为一个社会中的人,也要成为一个自然中的人。
总结
仁爱就在我们的身边,正如一首歌所唱的(播放)“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期盼大家能够将其融入到生活中,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仁爱精神。
五、板书设计
2317750872490仁爱
精神
仁爱
精神
35515551575435
19056351590675
3566795798195
1867535904875
39935151863725民胞物与
民胞物与
6559551871345立己达人
立己达人
671195324485推己及人
推己及人
3940175248285宽以待人
宽以待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