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熔化与凝固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 A.-40℃的水银变成0℃的水银 B.冰变成水 C.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 D.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 2.雪天路面有厚厚的积雪,为了使雪很快融化,常在路面积雪上喷洒盐水,这是为了( ) A.盐水可使冰的熔点降低 B.盐水可使冰的熔点升高 C.盐水可使冰的温度升高 D.盐水可使冰的温度降低 3.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晶体的是( ) A.铅、石膏 B.玻璃、明矾 C.蜂蜡、水晶 D.橡胶、塑料 4.如图所示表示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的图象,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B.甲是非晶体、乙是晶体 C.甲、乙都是晶体 D.甲、乙都是非晶体 5.如图是“探究某种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t =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52℃ 6.如图所示,下列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属于晶体凝固的是( ) A. B. C. D. 7.装水的密闭小瓶放在大烧杯里的水中间(如图),把烧杯放在电冰箱的冷冻室内。过一段时间取出烧杯,发现烧杯中已经有一半的水结成了冰。此时小瓶中的水( ) A.全部没有结冰 B.只有表面的水结冰 C.有一半的水结成冰 D.已经全部结冰 8.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铁路铁轨的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 B. C. D. 9.如图所示是海波和蜡烛的熔化实验图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在第2min时是固态 B.甲在ab段不吸热 C.甲的熔点是48℃ D.乙是蜡烛 10.甲、乙两盆水里都有冰块,甲盆里的冰块多一些,乙盆里的冰块少一些,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背阴处,在两盆里的冰都未完全熔化时,两盆水的温度相比( ) A.甲盆中水的温度高 B.乙盆中水温度高 C.两盆中水的温度一样高 D.无法判断 11.小方同学在做冰的熔化实验时,绘制了如下四幅熔化曲线图,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B. C. D. 12.如图是某种物质的熔化图象,根据图像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物质是一种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为50℃ C.图像中的BC段表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 D.在第10分钟时该物质的状态为液态 二、填空题 13.表是一些固体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判断: 固态水银 铜 固态酒精 锡 铝 铜 纯铁 - 39 1083 - 117 232 660 1515. 1535 (1)铝的凝固点是__________。 (2)﹣200酒精为__________态。 (3)在气温为﹣50的地方__________(选填“酒精”或“水银”)可以用于温度计的测温液体。 14.如图所示是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的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物质的熔点是________℃,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 15.如图所示为某晶体的凝固图象,从到整个过程是______的(填“吸热”或“放热”),段物质处于______状态,其对应的温度48℃代表此晶体的______。 16.2020年1月19日,吉林松花江一小男孩舌头被冻在栏杆上,无法摆脱。此过程发生了_________(填物态变化)现象。有人用冷水浇淋帮助解救,结果舌头被冻得更长,此过程水不断___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写出你帮助解救的一种方法________。 三、探究题 17.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 (1)应选用颗粒___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冰块做实验。 (2)图甲是他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冰熔化的特点是是吸热,温度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图甲中第3min时,物质处于___________态。(选填“固”或“液”或“固液共存”) (4)另一个小组为了使物质更快受热,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你认为该装置存在的不足是___________。 18.如图是小金研究海波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 (1)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_________。 (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每隔1分钟记录海波温度,实验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 28 32 36 40 48 48 48 54 60 66 则它在第6min末处于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3)海波在熔化时温度特点是_________。 19.如图所示,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活动中,小明选择的固体是冰块,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小华选择的固体是萘,采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冰的温度/ 0 0 1 2 3 4 萘的温度/ 72 74 76 78 80 80 80 80 82 84 86 (1)如图丙是某时刻冰的温度,该温度为___________。 (2)由实验过程和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冰和萘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___________(填变化情况)。 (3)在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___________(填“寻求普遍规律”或“减小实验误差”)。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食盐易溶于水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能够和水形成溶液,不是熔化,A、B.?C都是由固态物质受热熔化形成的。故选C。 2.A 【解析】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积雪上洒盐水是参有杂质,积雪的熔点降低,使积雪熔化,交通方便. 故选A 3.A 【解析】 【分析】 常见的晶体有各种金属,海波,冰;常见的非晶体有石蜡、玻璃、沥青、松香。 【详解】 铅、石英、明矾、水晶、冰、海波都是晶体;玻璃、蜂蜡、橡胶、塑料、沥青、松香等都是非晶体,故A都是晶体。 故选:A。 4.A 【解析】 【详解】 由图像可知,甲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因此甲是晶体,乙熔化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即没有固定的熔点,故乙非晶体,故A符合题意; 5.A 【详解】 A.如图,有一段时间吸热温度不变,所以该物质是晶体,熔化过程从3min开始熔化,到6min结束,故在t =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故A正确; B.在BC段在熔化过程,该物质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B错误; C.该物质从12min开始凝固,到15min凝固结束,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3min,故C错误; D.该物质的凝固对应的温度是48℃,凝固点为48℃,故D错误。 故选A。 6.D 【详解】 AB.由图像知道,AB选项没有温度保持不变的直线,所以不是晶体,故AB不符合题意; CD.晶体凝固过程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实验,C是晶体熔化过程, D是晶体凝固,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A 【详解】 烧杯中有一半的水结了冰,烧杯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小瓶中的水温只能降到0℃,此时小瓶中的水与烧杯中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相等,由于没有温度差,小瓶中0℃的水不能再向烧杯中放热,故水全部没有结冰。 故选A。 8.D 【详解】 A.是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A不符合题意; B.是非晶体先凝固降温,后熔化升温的过程,故B不符合题意; C.是非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C不符合题意; D.是晶体先熔化升温,后凝固降温的过程,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详解】 ABC.如图可知,甲在ab段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熔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海波,海波的熔点是48℃,在0~4min,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海波是固态,甲在第2min时是固态,故AC正确,不符合题意,B错误,符合题意; D.乙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是非晶体蜡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C 【详解】 两盆里的冰块都未完全熔化,都是冰水混合物,温度均为0℃,所以温度相同,故两盆中水的温度一样高,故选C。 11.B 【详解】 冰是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由于冰的比热容比水的小,所以,当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相同时间内,冰温度升高的快,故只有B正确。 故选B。 12.D 【详解】 A.由图象知道,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是晶体,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象知道,该物质在熔化时的温度为50℃,即该物质的熔点为50℃,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象知道,该物质在B点开始熔化,在C点熔化完成,即BC段表示该物质的熔化过程,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图象知道,该物质前20分钟还未熔化,所以,在第10分钟时,该物质的状态为固态,故D错误,符合题意。 13.660 固 酒精 【详解】 (1)[1]由图可知,铝的熔点是660,故铝的凝固点也是660。 (2)[2] 固态酒精的熔点是-117,所以﹣200℃酒精是固体。 (3)[3]水银的凝固点是-39,而在-50的地方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已经凝固了;而酒精凝固点是-117,在-50的地方用酒精温度计可以测液体温度。 14.80 吸热 【分析】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详解】 [1][2]由图像可知,此物质从50℃加热经10min,温度达到80℃,虽然继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再升高,直到第25min后温度继续升高,也就是在10~25min时间内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属于晶体的熔化过程,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也就是熔点为80℃。 15.放热 固液共存 凝固点 【详解】 [1]如图所示为某晶体的凝固图象,从A到D整个过程(凝固前、凝固过程以及凝固后)都要对外放热。 [2][3]在BC段物质的温度不变,所以处于凝固过程,即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此时所对应的温度48°C为该物质的凝固点。 16.凝固 放热 浇温水 【详解】 [1]舌头被冻在栏杆上,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 [2][3]用冷水浇淋帮助解救,由于温度较低,冷水会凝固,不断放热。可以浇温水,让冰熔化。 17.较小 不变 固 固体物质受热不均匀 【详解】 (1)[1]固体熔化实验,为了受热均匀,应该选用颗粒较小的冰。 (2)[2]由图像可知,冰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3)[3]在第3min时,从图像看,冰的温度没有达到熔点,没有熔化,所以为固态。 (4)[4]如图物质放在试管中,在不使用搅拌器的情况下,容易使冰的受热不均匀。 18.均匀受热 固液共存态 温度保持不变 【详解】 (1)[1]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2]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第5至第7分钟处于熔化状态,所以第6min海波处于固液共存态。 (3)[3]由表中数据可知,海波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19.-4℃ 不变 寻求普遍规律 【详解】 (1)由图丙知道,0刻度线在10刻度线的上方,故应该读零下,每一小格是1℃,故读数为-4℃。 (2)由实验过程和表中的实验数据知道,冰和萘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改变。 (3)该实验是为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故实验中收集多组数据的目的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