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部分【考前读一读】一、2012年江苏高考命题的可能性:据本人对高考命题组的内部信息,2012年高考的命题思路与2011年的基本相同,预测如下:1、中国史:重点考查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如明清时期向近代转变,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剧变方面进行命题的可能性大。选修部分要关注“商鞅变法”“戊戌变法”;古代帝王。(见信息卷1)2、世界史:可能考查英国近代化历史。从英国代议制、工业革命、启蒙思想等考查近代化模式。选修部分要关注“梭伦改革”“克伦威尔”。 (见信息卷2)3、小论文题目:专家组很重视2011年的小论文题目,今年一定出现!(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4、可能考查到:(1)中古史以汉唐、明清时期文化材料展示为主,综合政治经济文化设问;(2)中近代现代史重点考查在建国后过渡时期,以经济材料为主,命一道综合性题;(3)世界史考查多极化,以美苏政治材料为主,涉及经济。(见信息卷3)二、前四年高考回顾时间 古代史 近代史 现代史2008 “瓦肆”题,考查戏曲的主要社会功能 考查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 英国“自由放任”模式,苏联为例,“计划经济”模式2009 江南士大夫致富主要途径;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美国谋求世界经济霸权;英国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010 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审视辛亥革命对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变革的影响;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思想变化 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2011 顾炎武思想产生政治背景、及对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 近代世界史上,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 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考查方向预测【近代化问题】1、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W#W$W%.K**S*&5^U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2、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3、知识要点:经济上近代化进程: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原因、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过程、一五计划、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思想上近代化方案:农民阶级《资政新篇》、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和三民主义;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政治上近代化的努力: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主干回归】必修一 古代中国政治专题:2011年考查较多的是早期政治制度及其特点、选官制度和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及其评价;2012年应注意古代监察制度产生的背景及其作用、三省六部制的运作及其评价。 近代抗争与革命专题:2011年全国和地方卷对本专题均有考查,但全国卷没有考查去年的热点问题——辛亥革命;2012年应该注意鸦片战争前后和中华民国建立前后中国社会的转型,即从政治、经济、思想现代化的角度来考查《南京条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现代中国政治专题:2011年仅天津卷和浙江卷、江苏卷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12年应该注意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在维护国家统一、推进民主进程过程中的作用。 古代希腊罗马专题:2011年各地方卷均考查了雅典民主政治。2012年应注意罗马法的立法依据和理念及对现代法律的影响,尤其要明确一些历史概念的内涵,如“人人平等、主权在民、民主自由、个人主义”之间的差别。 近代西方代议制专题:2011年地方卷考查英国和德国较多。2012年应该注意美国政制,注意分析特点,归纳政治理念。 科学社会主义专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和广东考查了巴黎公社,北京卷考查了国际共运。2012年本考点属于冷点,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相关史实可以加以关注。 当代世界政治专题:2011年地方卷多考查战后国际关系和美苏冷战,全国卷没有涉及。2012年应该注意从世界市场分裂与统一的角度去看待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必修二 古代中国经济专题:2011年全国卷考查了经济重心转移问题,江苏卷考查了经济主张,福建卷考查了古代水利和重农抑商政策,其他各地方卷分别考查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2012年仍然是必考点。全国卷应该注意手工业和商业特点的演变背景及其特点,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与政治格局、经济格局演变的关系。 近代中国经济专题:2011年地方卷多考查近代工业发展状况。天津卷考查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安徽卷考查近代农业,海南卷考查洋务运动。2012年应该注意近代经济结构的演变与世界市场和政治格局的关系。 当代中国经济专题:2011年全国卷和各地方卷均有考查,内容涉及新中国经济建设、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2012年仍然是热点,尤其应该关注入世10年对中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推动。 近现代社会生活专题:2011年地方卷着重考查了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2012年应该注意近现代物质生活变化与政治、经济现代化的关系。 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专题:2011年全国卷和各地方卷均着重考查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海南卷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2012年应该注意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发展的关系。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调节专题:2011年地方卷着重考查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天津、广东考查了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江苏考查了罗斯福新政。2012年全国卷应该注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国家政策、普通民众生活和心理产生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专题:2011年江苏卷和海南卷分别考查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和新经济政策。2012年应该注意从多样化的“现代化模式”的角度去看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客观全面评价其建设与改革措施。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专题:2011年全国卷、天津卷、福建卷和江苏卷均有考查。2012年应该关注世界各国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应对举措,即趋利避害,充分发挥全球化带来的综合社会效应,推进本国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必修三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专题:2011年全国卷和多数地方卷均考查了明清批判思想,安徽卷以地方特色景观切入考查儒家思想,浙江卷、福建卷、广东卷考查了先秦思想。2012年应该注意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积极意义,尤其是注意基本历史概念的理解与区别(如“理”的内涵、“格物致知”等),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等。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化专题:2011年天津卷考查了文字发展,安徽和福建卷考查了古代艺术,江苏卷考查了印刷术。2012年应该注意四大发明对社会生活和世界文明产生的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专题:2011年各地方卷着重考查了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2012年本考点应是重点关注对象,尤其是和近代抗争与探索联系起来考查(见近代抗争与革命专题)。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2011年北京卷和浙江卷分别考查了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012年应该注意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的影响和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推动作用。西方人文精神起源与发展专题:2011年全国卷和北京卷考查了古希腊人文精神,各地方卷均考查了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2012年全国卷应该注意人文思想的若干原则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历史映照以及启蒙思想在欧美和亚洲的实践,难点在于明确若干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如“社会契约、主权在民、民主主义、自由主义、共和主义、权利分立”等。近代以来世界科技专题:2011年全国卷和安徽、广东、江苏和海南卷均有考查。2012年应该注意重大科技成就和理论与工业革命进程的关系。19世纪以来文学艺术专题:2011年北京卷考查了浪漫主义文学,浙江卷考查了印象派绘画。2012年本考点属于冷点,应该注意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绘画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特征之间的关系。【热点问题】◆2012年是全球大选年,美俄法成焦点:2012年将要发生的大事有:*美国总统大选;*俄罗斯大选;*法国大选;*韩国大选;**台湾领导人大选;**香港特首换届选举;*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大,也将举行换届选举;◆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朝鲜问题:金正日去世,金正恩接班。朝鲜半岛频繁军演;◆重庆王立军事件:◆欧债危机:◆占领华尔街:华尔街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有人甚至带了帐篷,扬言要长期坚持下去。他们通过互联网组织起来,要把华尔街变成埃及的解放广场。示威组织者称,他们的意图是要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两党政争以及社会不公正。2011年10月8日,“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千余名示威者在首都华盛顿游行,如今已逐渐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纽约警方11月15日凌晨发起行动,对占领华尔街抗议者在祖科蒂公园搭建的营地实施强制清场。◆台湾提出“一国两区”:台湾领导人提出“一国两区”统一中国的意见,大陆没有反对,表示:只要认同一个中国,其他问题都可以讨论”。◆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将建立:新快报讯缅华各界代表4月3日相聚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举行纪念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70周年座谈会,以期铭记历史、传承博爱。交决定建立中国远征军纪念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过程,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党所召开的会议:一大、二大、三大、七大、七届二中,这些会议每年在高考前都要认认真真地复习。◆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都考了针对1929年到1933年经济危机解决方法的罗斯福新政。如果在这地方出题的话,罗斯福新政考的可能性不大了,而应该注意的是社会福利,如果大家研读现在西方政治情况,很多游行示威是因为西方政府分动了大家福利的蛋糕,而社会福利恰恰是在罗斯福新政以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些国家所出来的重点问题。◆今年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四十周年。1972年到2012年,现在中美关系本身又是一个热点,建议大家注意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是什么?例如美国此时经济的衰退,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后国际地位的提高,美苏争霸过程中美国处于首势,苏联的重工业发展威胁到了中美的安全,所有这些都从这个角度去复习。◆今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二十周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的十四大就确定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次南巡讲话对于深化改革起了重要的作用。高考在这地方,可以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一直延伸到1992年最终到十四大市场经济的建立,同时还可能由这个纪念热点延伸到另外一个时事热点,就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因为经济全球化 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推广。从国际共运的历史经验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和创新。传统观点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特征,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教科书上尽管没有直接呈现经典作家对这一问题的理论论述,但从前人的实践中可以鲜明地看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取消了商品、货币、市场,实行实物分配制。随后的“新经济政策”恢复商品和货币流通,但很快就被斯大林取消,代之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新中国建立后,从1953年开始实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取得伟大成就,但姓 “社”姓“资”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这些散落在课本各处的社会主义实践共同的教训就是对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缺少正确的认识,综合讲述它们更可以体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伟大意义。)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来看,南巡讲话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上的又一座里程碑,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一般认为,我们党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始于195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还有同时期的中共八大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也是我们党为避免重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所做的努力,遗憾的是这些正确的探索没能得到坚持贯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标志着我们开始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党的十二大系统阐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南巡讲话是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途上的新的里程碑,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从这一角度编织题目,可以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这一基本的历史方向。) 从影响来看,南巡讲话最明显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改革发展到新阶段。要梳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从南巡讲话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到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到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再到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经济理论,直到21世纪初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从这个角度命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体会中国改革的艰辛。) 从精神层面上来看,南巡讲话精神实质是与时俱进,是把改革和发展作为硬道理。认清这一点在今天具有强烈现实意义,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南巡讲话以后的二十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所以能不断推向更高水平,如加入世贸组织,获得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举办权,无可否认,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精神。(从这个角度组织题目,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的意识,并更深刻地体会邓小平的伟大人格。) 以上仅是复习这一热点几个基本角度,更多的角度还需要大家去挖掘。对于热点,不仅要掌握该史实本身,更要进行延伸复习,选择延伸的角度应具有科学性和必要性,要依托主干知识、体现历史的基本线索,只有这样才能应对高考的变化。【周年问题】◆2012年周年问题解读热点一 《南京条约》签订170周年(1842—2012年)1.考点预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鸦片战争的爆发及深远影响等。2.命题角度猜想:角度一:分析《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角度二:中外历史结合,主要考查第一次科技革命成就及与鸦片战争的关系。角度三:把《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比分析,认识这三大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不同影响。角度四:通过列强的侵华战争的结果,结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流趋势,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落后(社会制度的落后与经济的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 热点二 清帝退位,中国结束帝制、中华民国成立100周年。1.考点预览: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的历程及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后在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如剪发、服饰、称呼等。2.命题角度猜想角度一 以民国成立为切入点综合考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我国近代化进程的艰难起步。角度二 结合世界史上的启蒙运动的影响,以思想解放为切入点考查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角度三 中华民国成立与孙中山其他的活动结合考查,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角度四 从民国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入手,证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政治上的近代化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热点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创立85周年1.考点预览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等。2.命题角度猜想角度一 联系俄国十月革命及苏俄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合十月革命传播到中国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考查共产主义在中国由理想变为现实的艰辛历程。角度二 联系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的垮台,证明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角度三 以海峡两岸交流的时政要闻为切入点,回顾历史上的国共两党合作的史实,认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角度四 以南昌起义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复兴的艰辛历程。角度五 以南昌起义等史实为线索考查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角度六 结合南昌起义、五四运动、党的一大等史实,了解当代中国一些重要节日的由来。 热点四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京大屠杀75周年(1937~2012年)1、考点预览抗日战争时期的相关史实、中日关系回顾及展望、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史实、日本的崛起及战后经济恢复的历史及启示等。2、命题角度猜想角度一 结合中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的侵略,比较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角度二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及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考查全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从而揭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道理。角度三 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历史的启迪和感悟。角度四 从正确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中,引出国共两党关系及国共合作的相关知识;并考查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区别和联系。角度五 通过时政要闻考查南京大屠杀及旅顺大屠杀的相关史实,并说明日本法西斯的残暴及对国人的启示等。角度六 通过对历史上中日关系的回顾及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的考查,对中日关系前景进行展望。角度七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走向胜利的史实的回顾考查抗战中的著名战役,揭示名族团结的深刻含义。 热点五 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40周年1、考点预览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建国后的新中国外交成就等。2、命题角度猜想角度一 以时政材料创设情境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事件。角度二 以中美关系正常化40周年为切入点,纵向考查中美关系的历史轨迹,并对中美关系进行展望。角度三 将中美关系放在中国近现代的外交这个专题中考查。如近现代外交的不同特征、原因及带来的启示等。角度四 综合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成就。 热点六 邓小平南巡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20周年 (1992~2012年)1、考点预览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过程、南巡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等。2、命题角度猜想角度一 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考查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程。角度二 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角度考查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从而理解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角度三 以南巡谈话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过程和启示。角度四 以十四大内容为线索,结合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速动的社会改革等史实综合比较这些改革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就和特点及异同点等。角度五 以南巡谈话为线索纵向考查历史上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及其历史意义等。 ◆三、2012年周年大事世界历史(1)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哥伦布首航美洲,发现“新大陆”,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的麦哲仑船队返回欧洲,完成环球航行。(1832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国历史(2)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3)1842年魏源编撰出版《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1862年,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成立。1862年美国内战期间,林肯先后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5)1872年李鸿章创立上海轮船招商局,推动中国水上交通近代化。同年,中国近代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申报》在上海创办;(6)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8日由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7)1922年秋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确立;1922年底苏联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8)1932年1月,日军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驻守淞沪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奋起抵抗。(9)1942年,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中国派遣远征军到缅甸,与日军作战,取得重大战绩。(10)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并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52年法德等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1)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最激烈的一种表现。(1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13)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14)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5)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6)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17)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18)1992年大陆的海协会和台湾的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19)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进行论述。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表明了中国深化改革的决心,指引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同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这一目标,这两事件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20)1992年欧共体2月7日,欧共体12国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盟诞生;(21)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22)2002年“三个代表”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第三部分 内部信息卷请见下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