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八九单元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八九单元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七八九单元复习提纲
一、两次世界大战比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背景 根本原因: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1.根本原因:主要帝国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危机和世界紧张局势。
3.德日意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4.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政策鼓励并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过程 1.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2.分东线、南线、西线
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凡尔登战役(战场绞肉机)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3.美国参战
4.中国以工代战形式参加
1局部:九一八事变,拉开二战序幕。七七事变,为二战在亚洲爆发标志。
2.全面爆发: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大战全面爆发。
3.全球阶段: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4.《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协同作战
性质 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战后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强权政治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埋下了国际冲突的祸根
(2)国际联盟:“全体一致”的原则,无法制止战争发生;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雅尔塔体系:
积极: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消极: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成立联合国:“ 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影响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 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
教训 启示 坚决反对和制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珍爱和平,反对战争,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反对霸权主义。
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发展与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重点农业,开展玉米运动,带入市场经济成分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勃列日列夫执政时期:重点在工业,大搞军备竞赛,后期建立个人崇拜主义,效果有限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放弃苏共领导造成思想混乱,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导致苏联解体
解体 1991年苏联解体
三、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时期以及二战后殖民体系崩溃
(一)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时期
1、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2)表现:印度甘地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 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
(1)埃及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2)摩洛哥反抗西班牙和法国侵略。(3)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3. 拉丁美洲民主革命和改革
(1)阿根廷罢工(2)智利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3)尼加拉瓜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斗争(4)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
(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1.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 ①代表: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
(2) 非洲掀起民族独立风暴 ①代表:埃及成立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
(3) 拉丁美洲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 ①代表: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巴拿马人民在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2.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1)亚洲: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亚洲四小龙,海湾产油国也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2)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调整,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3)拉丁美洲: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面临的发展问题多种多样:亚洲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拉丁美洲各国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
(2)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3)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4)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四、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五、当代政治经济文化格局
(一)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冷战与两极格局形成
(1)冷战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英国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以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为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冷战形成的原因
(1)制度差异: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
(2)同盟关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3)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3)主要表现
领域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宣布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实施马歇尔计划 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地理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军事 1949年,成立 “北约” 1955年,成立 “华约” 
华约成立,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终于显现出全面冷战对峙的态势,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1)冷战的发展表现: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2)多极力量的成长:①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②日本经济的“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③中国的和平崛起④第三世界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有1955年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
(3)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3.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1)发展历程
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主要推动力量
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21世纪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2)存在问题
①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
②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2016年,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
(3)区域经济集团化
欧洲联盟 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 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三).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
(1)社会信息化使世界各国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1)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
(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3)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3)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3.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①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率先身体力行,倡议建立发展“一带一路”和“亚投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