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一轮浙江地理IA部分教用资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一轮浙江地理IA部分教用资料

资源简介

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旅游和旅游资源 1、2、3、4
旅游景观的欣赏 3、5
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4、5、6、7、8、9、10
1.(2011年浙江自选)黄山、皖南古村落是我国重点旅游景区,下图是2006-2007年“五一”和“十一”假期两地客流量变化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8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世界遗产的是( )
①黄山 ②华山 ③皖南古村落 ④长城 ⑤丽江古城 ⑥衡山
A.②⑥ B.①② C.③④ D.⑤⑥
(2)与皖南古村落景区相比,请说明黄山景区客流量的特点与原因。
(3)请说出皖南古村落的特色。
解析:该题以黄山、皖南古村落客流量变化图为切入点,考查世界遗产、两地客流量特点与原因、旅游资源的评价等知识。第(1)题,皖南古村落和长城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第(2)题,由图中信息得知,黄山客流量峰值比皖南古村落提前1-2天,客流量大。因为黄山景区知名度高。第(3)题,皖南古村落是徽派建筑艺术的明清古代民居。
答案:(1)C(2分)
(2)客流量峰值比皖南古村落提前1~2天;客流量大。黄山景区知名度高,对游客更具吸引力。(4分)
(3)徽派建筑艺术的明清古代民居。(2分)
2.(2011诸城模拟)读下图和相关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云南省依据本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情况,将旅游业确定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为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营造优越的大环境。近年来该省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现已雄踞中西部省区之首,并逼近沿海发达地区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
(1)图中A处为什么能看到低纬雪山和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动植物景观,而B城却是“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景象
(2)图中D处可以看到因流水溶蚀作用而形成的     地貌,在E处旅游者则观赏到了火山地热景观,为什么
(3)云南省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对其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解析:笫(1)题,由图中海拔可知,A处垂直地带性明显;由图可判断B城为昆明,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其四季如春的原因。第(2)题,流水溶蚀作用下形成喀斯特地貌。E处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第(3)题,从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A处纬度较低,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很大,垂直地带性明显,在山顶因海拔较高而出现永久性冰雪。B处虽然纬度较低,但因海拔较高,夏季不热,冬季处于单一暖气团控制下,多晴朗温暖天气。(3分)
(2)喀斯特 E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3分)
(3)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云南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保证社会稳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交流等。(4分)
3.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不仅山水景色差异大,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也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成为近几年新的旅游亮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①区和③区是古代都城集中分部的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其中①区的     ,③区的     等都是我国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们的     价值尤为突出。
(2)②区的传统民居是     。该地区旅游景观主要具有自然美中的     和     。除自然美外,     也是该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④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极大的非凡性和独特性,随着     的建成通车,这里已成为重要的旅游通道。不同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是不同的,对于该区内青海湖鸟岛的观赏,关键是要(  )
A.了解其科学内涵
B.在适当的距离俯视
C.把握观赏的时机
D.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解析:第(1)题,①区有明清故宫、长城,③区有秦皇陵兵马俑、平遥古城,均为世界文化遗产,都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第(2)题,②区传统民居是蒙古包,具有形象美和色彩美,以及独特的风俗民情。第(3)题,青藏铁路通车,可以大大促进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观赏青海湖鸟岛,需把握观赏时机。
答案:(1)明清故宫、长城等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平遥古城 历史文化(4分)
(2)蒙古包 形象美 色彩美 风俗民情(民俗风情)(4分)
(3)青藏铁路 C(2分)
4.(2011南京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下图是台湾岛略图和台湾部分旅游景观图。
材料二 101大楼是位于台北市的一栋摩天大楼。在世界高楼协会颁发的证书里,台北101大楼拿下了“世界高楼”四项指标中的三项世界之最。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表明,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达到21 611人次,高于去年同期的水平。赴台热的原因有两岸直航开通、赴台旅游成本大幅下降等。
(1)图中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有          。台湾101大楼是台北市的地标建筑,其体现了旅游资源的     和     (特性)。
(2)评价台湾发展面向大陆旅游项目的条件。
(3)简述大陆不断升温的“台湾游”对台湾发展的意义。
解析:第(1)题,考查了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特性。第(2)题,考查了对台湾旅游资源的评价。第(3)题,考查了台湾发展旅游业的作用。
答案:(1)台北101大楼、台北“故宫博物院”、鹅銮鼻灯塔 非凡性 可创造性(3分)
(2)台湾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价值高;台湾地理位置距大陆近,两岸直航,交通方便;大陆旅游市场广阔;台湾旅游基础设施完善。(4分)
(3)带动台湾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增加台湾的就业机会,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促进台湾地区环境的建设和保护。(3分)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近年来,山东省蒙阴县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业,一些农民为建立农家游品牌而别出心裁。当地几户农民在产量低的老龄粟树上建起了“树上餐厅”(图甲),吸引了许多游客。
材料二 济南红叶谷内生长着数千亩的野生黄栌树,登高送目,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形成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图乙)。
(1)据材料一分析发展“生态旅游”的好处有哪些
(2)观赏红叶谷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景观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发展“生态旅游”的作用及观赏红叶谷的方法。
答案:(1)扩大了旅游活动空间,提高了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了社会进步。(5分)
(2)应该注意选择观赏的季节和观赏的位置(在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望进行观赏,这时视野开阔会产生层林尽染的美感)。(5分)
6.(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读图,分析图示地区发展自驾车旅游的优势条件。(8分)
解析:本题以自驾车旅游为切入点,考查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评价旅游资源,一般从资源价值、地理位置与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集群状况等方面分析。
答案:距主要客源地(杭州、宁波、温州等城市)路程适中,有高速公路连接;客源地居民收入高,私家车拥有量多,出游率高;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地域组合好,分布集中。(8分)
7.(2011济宁一模)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11月18日下午,为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南省全省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在海口召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 海南入境客源(港澳台及国外游客)变化图。
(1)据图说明海南入境游客变化的特点;近年来,在入境游客中,俄罗斯游客较多,简要分析其原因。
(2)小兵在海南旅游时,面对色彩美丽的珊瑚礁怦然心动,决定购买一些带给亲朋做纪念。对他的这种做法,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依据海南入境客源变化图可归纳变化特点。俄罗斯游客较多的原因应从两地气候差异分析。第(2)题,珊瑚礁的大量开采,会破坏近海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答案:(1)入境游客总量不断增长;国外游客增长速度快(国外游客在入境游客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并占主导地位)。俄罗斯纬度较高,海南岛的热带滨海风光对该国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6分)
(2)不赞成。购买珊瑚礁,会导致对珊瑚礁的大量开采,从而破坏近海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4分)
8.(2011衡阳模拟)读“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部分旅游资源评价资料统计表”,回答下列问题:(10分)
主要 景观 旅游资源 吸引向性 旅游资源开 发潜力级 旅游资源开 发限制型
国际 国内 地方 一级 二级 三级 A型 B型 C型
怒江 大峡 谷 √ √ √ √
雪山 雄姿 √ √ √ √
溶洞 √ √ √
高山 冰蚀 湖 √ √ √ √
矿泉 温泉 √ √ √ √
民族 节庆 √ √ √ √
特色 村寨 √ √ √
旅游 资源 开发 限制 型三 种类 型说 明 A型:旅游景观较分散,景观范围较小 B型:旅游功能单一或时间性强 C型:有的景观,旅游交通不太便捷,较偏远等
(1)与怒江大峡谷相比,溶洞只具有地方吸引向性,主要原因是 。
(2)简述当地多矿泉温泉的主要原因。
(3)简述高山冰蚀湖比民族节庆和特色村寨旅游开发潜力小的主要原因。
(4)民族节庆旅游开发限制型属于    型。
解析:第(1)题,由统计表知:溶洞属A型,旅游景观较分散,景观范围较小,知名度低,只吸引地方游客。第(2)题,怒江流域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还由于地下水丰富,因此多温泉。第(3)题,高山冰蚀湖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开发容易造成环境破坏,而且成本高。第(4)题,民族节庆时间短,每年只有一次或几次,旅游项目单一,因此属于B型。
答案:(1)景观独特性不强,知名度低(2分)
(2)位于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频繁,地下水丰富。(3分)
(3)开发受自然条件制约大;开发成本高;对环境破坏大。(3分)
(4)B(2分)
9.(2011台州一模)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读“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旅游城市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0分)
(1)图中拥有世界遗产的城市是     、     。
(2)旅游业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具体表现是
 。
(3)旅游业将是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江苏省发展旅游业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解析:第(1)题,考查了长三角地区世界遗产的分布。第(2)题,考查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即可。第(3)题,对江苏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案:(1)南京 苏州(2分)
(2)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回笼资金,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3分)
(3)交通通达度高,市场距离近,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环境承载量大。(5分)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材料二 下表是某旅行社推出的一条旅游路线
日程 行程安排 住宿
第一天 从北京乘火车赴黄山市 火车上
第二天 抵黄山市。游览老街、翡翠谷 山下
第三天 乘汽车赴黄山。乘索道上山游览莲花峰、光明顶、飞来峰、玉屏楼、排云亭、一线天、百步云梯、迎客松。步行下山,赴屯溪 屯溪
第四天 乘车赴深度码头,乘船游千岛湖(锁岛、鸟岛、蛇岛)。乘车赴杭州 杭州
第五天 杭州游览:西湖、灵隐寺、岳庙、六和塔、龙井问茶。乘火车返北京 火车上
第六天 抵北京,行程结束
(1)中国的世界遗产中,黄山是    遗产。
(2)游客随该旅游团旅游,游客的经济承受能力主要取决于(双选题)(  )
                    
A.旅游动机
B.经济收入
C.愿意支付的旅游费用
D.旅游交通方式
(3)北京游客参加该旅游团游览黄山、杭州,是因为(双选题)(  )
A.旅游地的知名度高
B.经济距离短
C.自然环境差异大
D.旅游费用低
(4)根据旅行路线,从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黄山的单程旅行时间大约为   天。
(5)从北京至黄山沿   线(铁路线),从黄山至杭州的合理的交通方式是   运输。
解析:通过旅行社组织外出旅行是目前大多数游客的选择。本题以某旅行社推出的旅行路线切入,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经济承受能力、旅游目的地的确定和旅游路线的设计等。
答案:(1)文化与自然(2分)
(2)BC(2分)
(3)AC(2分)
(4)2(2分)
(5)京九 公路(2分)(共37张PPT)
复习向导
要点突破
随堂训练
考纲解读 命题分析
1.理解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理解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 2.了解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影响,掌握如何初步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3.理解地形、气候和水文等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掌握如何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和选择合适的旅游路线。 近几年的高考,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条件、规划设计、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旅游路线的选择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从形式上看,多以文字材料、景观图等方式呈现信息,要求学生能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做出解答。题型多以综合题为主。
点击进入检测试题
返回栏目导航
目录
的)复习回导。
●要点突破)
要点
→温馨提示
要点
游客量的季节变化
游客人数
停留时间
客源市场
价指标
客源地与旅
客源地
游地的距离
游客的年龄、性
职业、文化水平
要点三
回随堂训练)
Q(共27张PPT)
复习向导
要点突破
随堂训练
考纲解读 命题分析
1.掌握并分析具体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2.理解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掌握其形成的地理原因。 3.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并举例说明其重要价值。 近几年的高考,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和形成原因的说明等知识点;从形式上看,多以文字材料、景观图等方式呈现信息,要求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基本知识做出解答。题型多以综合题为主。
返回栏目导航
目录
的)复习回导。
●要点突破)
要点
→温馨提示
要点
回随堂训练)(共34张PPT)
复习向导
要点突破
随堂训练
整体感知
考纲展示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4.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5.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6.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7.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
8.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9.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10.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11.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1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成因、过程和危害。
14.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返回栏目导航
目录
选修Ⅵ环境保护
ccccccccccccccccccccccc c
考纲展示)
。整体感知
环境
环境问题
问题
产生的原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
概述
因、危害
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环境管理
自然
的主要手
环境保护
资源
段和环保
与保我国
矿产资源
行动
主要
的资H土地资源
源问
环境
生态
污染
水资源
环境
及其
保护
防治
水大固噪生态
主要生态
污气体声系统
生态环境
染污废污与生
环境保护
染弃染态平
问题

的)复习回导。
●要点突破)
要点
工业索
取资源
与排放
三废
次生环境问题
人鬥环境生态
威胁生
增多
经济
污染破坏
态平衡
社会

发展
与环
人口高山活
境关
速增长
系不
动使环境条件境
协调
发生变化并
危害人
对人类及生
类健康
科学技
物造成影响

术进步
和破坏
的负面
题|接制
影响
约经济
自然地方
和社会
百然原因
灾害病
的可持
原生环境问题
续发展
→温馨提示
要点
象良性循环
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路疑口Y要
环境塑造者、有主观要求和物质活动"8
人类
环境
环境有客观属性、发展规律,人是环境的产物
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冬[恶性循环
回随堂训练)
排水不畅的地形
蒸发旺盛的天气→土壤盐碳化
地下水位上升
(2)
氧化碳等溫室全球气候沿海低地被淹
气体浓度升高
变暖
地下水质量下降
(3)
植被稀疏
西气
北侯
多疏松的砂
地荒漠化
质沉积物
多大风天气
(4)
水/←/源:修建水利工程,人
资工降雨,海水淡化等

短节流:节约用水,循环利
用,加强管理等检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 题号
环境与环境问题 1、2
自然资源保护 3、4
生态环境保护 5、6、7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8、9、10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下表是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对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危害程度的相关统计资料(“·”越多,代表危害越严重)。
    环境问题 省级行政区     A类 B类 C类 D类
广东 ···· ·· · ··
四川 ··· · · ···
新疆 ···· ··· ·
山西 · ·· ···· ····
材料二 我国空气质量周报采用空气污染指数(API)的形势报告。API越大,表示污染越严重,空气质量越差。监测的项目主要有:TSP——总悬浮颗粒物、SO2——二氧化硫、NOx——氮氧化物等。下表为我国冬季某日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指标资料。
   质量指标 城市     污染指数 主要污染物 空气质量等级
太原 130 TSP Ⅲ
深圳 132 NOx Ⅲ
珠海 58 TSP Ⅱ
重庆 128 SO2 Ⅲ
(1)材料一中,B类对应的环境问题是      ,这类问题在新疆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D类对应的环境问题是      ,这类问题在山西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2)材料二中,重庆大气污染类型是    ,主要原因是        ,这类污染在太原较轻,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3)珠海、深圳同属珠三角地区,但珠海空气质量更好,简述其原因。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可知B为土地荒漠化,D为水土流失。第(2)题,从材料二中可知,重庆主要为酸雨污染,主要原因是重工业发达,SO2排放多等。太原因气候干旱,风力大而酸雨危害较轻。第(3)题,珠海工业规模小,以第三产业为主,空气质量较好。
答案:(1)土地荒漠化 深居内陆,降水少 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2分)
(2)酸雨 重工业发达,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北方地区风力大,降水少;地势平坦开阔,利于污染物扩散;沙尘呈碱性,与空气酸性气体中和。(4分)
(3)工业、城市规模相对较小;距澳门近,以第三产业为主;治理力度大;政府管理力度大。 (4分)
2.(2011长沙模拟)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2008年全国降水pH年均值空间分布图
材料二 我国东部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示意
(1)我国酸雨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
(2)比较图中我国东部各省二氧化硫排放的异同,并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
相同点
不同点
原因
(3)请你为我国企业排放二氧化硫提几条建议。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酸雨的地区分布,二氧化硫排放的地区差异与成因以及二氧化硫的减排措施等知识,及从图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对地理事物的描述和对比分析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图例可总结出我国酸雨空间分布的特点。第(2)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东部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上半年同2007年上半年相比各省级行政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受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北方各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多高于南方各省。第(3)题,要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可通过调整能源和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能源利用技术,加强管理等措施来实现。
答案:(1)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四川、云南以东的区域)(2分)
(2)(4分)
相同点 大多数省份二氧化硫排放量普遍较大;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较,2008年上半年均呈现下降趋势
不同点 北方各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多高于南方各省
原因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北方,北方煤炭消耗量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较大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和利用清洁燃烧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答对其中4点即可)(4分)
3.近二十年北半球某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情况变化较大。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1反映了该地区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这样会导致什么环境问题
(2)图2反映该地区植被覆盖情况怎样变化。
(3)结合图3谈谈植被覆盖率增加后对地区小气候的影响。
(4)图3反映了森林    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植被对环境的生态意义。从图示中可以看出林业用地比重低,存在利用不当,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但是随着改造森林的覆盖率在上升,这一状况得到部分扭转,这对调解生态环境意义重大,特别表现在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上。
答案:(1)土地利用方式不当。会导致水土流失。(4分)
(2)从1985年到2010年,植被覆盖情况从草灌木丛占比例大转变为常绿植被覆盖多。 (2分)
(3)常绿植被覆盖率增高,使当地冬季林内气温比林外高,夏季林内气温比林外低,减小了年温差,对地区小气候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2分)
(4)调节气候 (2分)
4.(2011苏北四市质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变化图
材料二 日本能源安全情况(1973年和2000年)
年份 1973年 2000年
能源进口依赖率(%) 89.4 81.0
石油消费比重(%) 77.4 53.0
进口中东石油占进口石油比重(%) 79 82
材料三 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和美国对中东石油的垄断使得日本开始重视从其他地区进口石油。日本如果能够争取到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那么俄罗斯每天向日本出口100万桶石油,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就可以降低到65%。
(1)从材料一可看出大约在2030年以后天然气的消费比重将超过石油,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2)材料三是日本针对本国的什么能源安全问题而作出的努力
(3)读材料二和材料三,从地理角度思考我国可以从日本能源安全情况的变化中得到哪些启示
解析:从材料一图中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木材、煤炭、石油的消费比重下降,天然气、核能、太阳能消费比重上升,并且大致在2000~2030年期间,石油的消费比重最高,2030年之后,天然气消费比重超过石油而居首位。其原因是天然气与石油相比,对环境的污染较轻。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日本能源进口依赖率较高,石油消费比重2000年和1973年相比较比重下降;进口石油主要从中东地区进口,说明日本能源短缺,主要依赖进口,并且进口渠道单一。材料三说明了日本为拓宽进口渠道,争取铺设通往俄罗斯的石油管道,争取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我国石油进口依赖程度也不断升高,参照日本的经验,我国应该对外开拓石油进口渠道,使能源来源多元化,对内应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答案:(1)石油对环境污染较重,而天然气对环境的污染较轻(2分)
(2)石油进口渠道单一。(2分)
(3)能源来源要多元化;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等。(6分)
5.(2011绍兴调研)如图是某生态工业园以循环经济的观念和模式建立的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该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
(2)该生产模式最适宜在我国的    、    等省区推广。
(3)简述该生产模式对当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有何意义
解析:第(1)题,该生产模式为循环生产模式,资源利用率高、废弃物资源化。第(2)题,由图中甘蔗可得出为南方省份。第(3)题,可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第(4)题,可缓解人均资源少,资源利用率低,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
答案:(1)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废弃物的零排放、资源化(2分)
(2)广东 广西(台湾、海南、云南、福建、四川等)(任答两省区)(2分)
(3)使园内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和利用;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2分)
(4)我国人口众多,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保护环境;促进我国粗放型经济模式的转型和调整。(4分)
6.(2012南通调研)图1为某区域图,图2为甲城市气温、降水资料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1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有
 。
(2)甲处发展的优势工业是    ,其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有 。
(3)该地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可能有
 ,
解决的主要措施有
 。
解析:第(1)题,从等高线的疏密及数值判断,该处以山地丘陵为主,从气候统计图判断,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图中显示煤、铁、锰等矿产资源丰富。第(2)题,甲处发展钢铁工业,其区位条件从原料、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第(3)题,该地矿产资源开采中易产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根据该生态问题,可以采取与之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案:(1)山地丘陵为主;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河流径流量大,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大;植被以热带草原为主;矿产资源丰富(4分)
(2)钢铁工业(冶金工业或重工业)
煤、铁、锰矿资源(原料、燃料)丰富;水资源丰富;海运便利;市场广阔(4分)
(3)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保护和恢复矿区植被;平整矿区土地;复耕复植(2分)
7.(2011嘉兴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2010年12月11日联合国第16次气候大会在墨西哥坎昆闭幕,会议通过了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议案。
材料二 1963年,图甲中湖泊的面积有2.5万平方千米,但到了2007年,面积不到2 000平方千米。专家预测,如果不对该湖采取切实有效的拯救措施,20年后该湖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材料三 图乙为2008年11月11日航拍的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峰顶。
(1)试分析图甲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2)指出引起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解决对策。
(3)图甲中,甲处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受盛行风影响该现象最有可能朝    方向扩展。
(4)图甲中,乙处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它的出现会导致该地区    加剧。
解析:本题以坎昆气候大会为背景,考查全球变暖的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第(1)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湖泊为非洲西部的乍得湖,由于气候变暖,蒸发旺盛,泥沙淤塞及沿河用水量增加等原因导致湖面缩小。第(2)题,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失与全球变暖有关,可从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等方面入手解决此问题。第(3)题,甲地降雨量少于400 mm,位于半干旱地区,若生产活动不合理,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并在东北信风作用下向南或西南扩展。第(4)题,乙地位于几内亚湾沿岸,属热带雨林区,该地可能由于森林破坏而导致水土流失。
答案:(1)泥沙淤塞,导致湖面缩小;气候变暖变干,降水少,蒸发旺盛;沿河地区用水量增加。(3分)
(2)全球气候变暖。改变能源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合作。(3分)
(3)土地荒漠化 南(或西南)(2分)
(4)森林破坏 水土流失(2分)
8.(2011湖南六校检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读“中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
解析:第(1)题,电子废弃物中的重金属和有毒溶液会污染水源、土壤、大气,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废旧电器重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第(2)题,合理处理电子废弃物的措施包括分类收集,企业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卫生填埋等。
答案:(1)废水、废渣中含有的重金属(如铅、汞、铬)等和有毒溶液等有害物质污染水源、土壤、大气,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电子废弃物占用土地;废旧电器重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6分)
(2)加强对电子废弃物的监管;分类收集,企业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4分)
9.(2011浙江联考)近几年出现并逐渐加重的灰霾污染事件,让一些城市变为“烟城”。据环保部门调查所知: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周边地区农民燃烧秸秆所导致的,但专家同时指出,这种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城市自身也难辞其咎。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周边农民对燃烧秸秆危害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这类污染事件的发生。为了加强宣传,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分析燃烧秸秆的危害。
(2)下列有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可行的有(多选题)(  )
A.采用机械化操作,实现秸秆还田
B.以秸秆为原料,大力发展沼气
C.把玉米秸秆加工成动物饲料
D.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巡查力度
(3)试分析这类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城市自身难辞其咎的原因。
(4)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城市今后应做好哪些工作
解析:第(1)题,燃烧秸秆既会造成大气污染,还会因能见度降低而引发交通事故,另外也可能引发火灾;同时也会导致土壤中有机物的减少,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第(2)题,前三项都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第四项与之无关。第(3)题,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内部植被减少,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差;同时高大稠密的建筑还会影响空气的流动。第(4)题,可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管理等方面来降低同类事件发生的次数。
答案:(1)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引起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任答2点,2分)
(2)ABC(1分)
(3)这是因为城市建设的发展,使植被面积减小;城市中高楼密布,楼宇间气流停滞,污染气团难以被驱散,很容易发生大气污染事件;城市中汽车排放的尾气、城市扬尘、工业排放的废气等也容易造成城市大气污染。(3分)
(4)污染气体达标排放;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采用新能源;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加强环境管理,加大宣传力度。(任答3点即可,4分)
10.(2011青岛质检)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太湖地处富饶的沪、宁、杭三角中心,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近十几年来,太湖富营养化趋势严重。2007年5月底,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引起蓝藻暴发,使整个无锡城大多数水厂无法供应清洁水,造成饮用水危机。
材料二 2007年5月太湖水质状况示意图
(1)说明造成太湖水体富营养化趋势严重的原因。
(2)描述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时,湖区污染严重程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富营养化是由于外界向水体中排放了过量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造成的。第(2)题,由图可知,太湖四周水质由南向北变差,主要原因是北部排放污染物多,且水域较封闭造成的。
答案:(1)由于太湖流域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加,大量的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城市生活污水等排入太湖,使湖水富营养化。(4分)
(2)北部较南部严重。(2分)北部湖区陆源污染物排放较多;北部湖湾较为封闭,与太湖的水体交换性差,自净能力较差;此季节盛行偏南风,使湖面藻类向北部水域富集。 (4分)(共38张PPT)
复习向导
要点突破
随堂训练
返回栏目导航
目录
的)复习回导。
●要点突破)
要点
→温馨提示
要点
要点三
要点四
回随堂训练)(共31张PPT)
复习向导
要点突破
随堂训练
考纲解读 命题分析
1.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原因、过程与危害。 2.能结合实例,掌握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近几年的高考,从内容上看,主要考查全球及我国重大环境污染问题,侧重于水、土地等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节能减排等知识;从形式上看,多为综合题,往往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以图表和资料的形式来考查环境污染问题。
方法 利用成分 优势
发电 可燃成分 减少垃圾堆放量,消除细菌传播,减轻污染
生产沼气 有机垃圾、人畜粪便、活性污泥 工艺简单,质优价廉,可部分替代煤、石油;杀灭病虫卵,有利于环境卫生
生产有 机复合肥 有机物质 城市垃圾中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和作物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可增加农产品产量、培养土地肥力、改良土壤结构
生产新型 建筑材料 部分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 生产各种新型建筑材料,价廉物美
考点 题号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2、3、4、5
测控导航
点击进入检测试题
返回栏目导航
目录
的)复习回导。
●要点突破)
要点
2)水「预防推行清洁生产
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

台理
生物法
对污染源、污水处理厂以及水
管理
体卫生特征的监测和管理
→温馨提示
②常见的资源化模式
焚烧电力
固体废弃物
热分解燃料油
筛选纸、金属、玻璃等
堆肥法堆肥
回随堂训练)
垃圾房收集
→ea
Wa
卫生费居民支付)
中转站
填理
清运
清运
处理场
财政负担
a清运
单位:mg/L
50
40
V级标准线
3.0
2.0
Ⅲ级标准线
0.0
Q(共30张PPT)
复习向导
要点突破
随堂训练
考纲展示
整体感知
1.旅游资源的内涵。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
4.中外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5.中国的世界遗产的重要价值。
6.旅游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
7.对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进行规划设计。
8.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和选择合理的旅游路线。
9.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考纲解读 命题分析
1.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掌握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2.了解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3.掌握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近几年的高考,从内容上看,侧重考查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旅游线路的选择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从形式上看,多以文字材料、景观图等方式呈现信息,要求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结合基础知识做出解答。题型多以综合题为主。
考点 题号
旅游资源的内涵与特性 1、2
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分布 3、4、5
测控导航
4.(2010年浙江自选模块)我国“三江并流”由三条河流并肩流过云南省西北部,因其气势磅礴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被列为世界遗产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河流,其上游属于“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的是(  )
                    
A.甲、乙 B.乙、丁
C.甲、乙、丙 D.乙、丙、戊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核心景观的是(  )
①高山湖泊 ②火山锥 ③峡谷 ④冰川 ⑤地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3)图中的吴哥窟是世界遗产地之一,简述其文化、建筑特色。
解析:第(1)题,图中甲河为红河,其上游为元江;乙河是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丙河为湄南河;丁河为萨尔温江,其上游段为怒江;戊河为伊洛瓦底江。“三江并流”中的“三江”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第(2)题,三江的源地位于青藏高原区,有高山湖泊和山地冰川分布;三江流经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第(3)题,吴哥窟又称吴哥寺,是柬埔寨著名的宗教建筑,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答案:(1)B
(2)C
(3)印度教;柬埔寨古代石构建筑和石刻浮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