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会倾听 乐于分享 尊重他人 心理课团体契约: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花季里的手机 心理剧场:宿舍里的手机风波 人物:高伟、刘阳、张雨 时间:晚自习放学 地点:学生宿舍 你用手机做什么? 手机的用途 一、休闲娱乐 听音乐 看电影 打网游 牧场小游戏 手机的用途 二、工作生活和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 高考网上报名 网络在线学习 手机的用途 三、通讯与交流 QQ、微信聊天 网络视频聊天 收发Email 网络电话 手机的用途 四、搜索信息和资料 搜索地图 查看大学校史、校貌 网络招聘 超市网络监控 手机的用途 五、电子商务 买方:买衣服饰品、买书、买数码家电、买保险、买彩票、订机票和酒店、为手机充值…… 卖方:开店(卖服装、化妆品、体育用品、鲜花、书籍、电脑……) 手机的特点 方便快捷 隐蔽性(匿名性) 虚拟性 手机的“利” “利”:见其用途和特点。 手机的“弊” 弊: 网瘾(“手机控”、“低头族”) 网络犯罪(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网恋) “网瘾”(IAD) 轻度 中度 重度 小调查:你是否是“手机控” 1.你是否总是把手机放在身上,如果没带就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 2.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你会不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地看一下手机是否有未接电话或消息? 3.你会不会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幻觉,甚至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做自己的手机在响。 4.接听电话时你是不是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 5.你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6.你是否经常害怕手机没电或自动关机? 7.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8.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讯号时,你会不会产生焦虑和无力感,而且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 触目惊心的“网瘾”案例 跳楼自尽 天津市塘沽区13岁男孩张潇艺,因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从24层高的楼顶跳楼自尽,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杀害亲人 2013年6月15日,北京某县17岁的初中学生李阳(化名),为筹集玩网络游戏的钱款深夜潜入叔叔家,将爷爷、奶奶、叔叔等一家五口杀害,其中一人身中60多刀。 视网膜裂孔 2016年7月11日,高三毕业生小宇因高考过后几乎全部时间都在进行疯狂的网络游戏导致视网膜裂孔。他每天平均玩10个小时以上的网络游戏,玩的最多的是网络游戏“王者荣耀”。 割腕自杀 2017年月4中旬,北京某名牌大学二年级学生宋某,因迷恋网络游戏,被医生诊断为“重度网络成瘾患者”。在被父亲送到医院治疗的当晚,他用玻璃碎片割腕自杀,幸亏抢救及时才保住了性命。 “网瘾”的危害 浪费时间 浪费金钱 危害健康 过多地玩电脑,会引起颈椎和眼睛过早衰老。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博士对记者说,以前40岁以上的人才得的骨刺、椎间隙塌陷等疾病,现在20岁上下的患者就有不少,最小的只有13岁,越来越低龄化,这都是长时间面对电脑的后果。 人格异化 危害社会稳定 怎样预防“手机瘾” 严格控制上网时间 带着任务上网 警惕网络危险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 怎样戒除“手机瘾” 自我约束,远离互联网 与朋友、老师和亲人多沟通交流,并且邀请他们监督自己 参加户外拓展活动 做好人生规划,树立人生目标 通过正规心理机构帮助 我的手机我做主! 睡前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机,醒来第一件事是看手机;出门不看窗外事儿,坐车直盯电子书;亲朋好友难得聚会,众人却在餐桌上各自玩手机;上课偷偷玩手机,下课呼呼睡大觉……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身边的“手机控”越来越多,你是其中一员吗? 1、如果是,请为自己制定一个简单易行的手机使用计划,并邀请父母或者亲友协助监督和执行。 2、请谈谈你对高中生带手机进校园的个人看法。 手机犯罪 “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狼。” ——这是互联网上流行的一句话。 对手机交友的自我保护 不要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电话和手机号码、个人照片、学校名称等个人私密信息 在网上,当有人向你表达爱意时,你一定要冷静对待,不要激动和兴奋。若对方纠缠不清,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予理睬” 假如网友谈话低俗,你不要去反驳,以“沉默”的方式对待 尽量不与网友见面 若非要和网友见面不可,最好去人多的地方,最好由父母或若干朋友陪同,不要在晚上见面,更加不要去对方家中 与网友见面后即使谈得很投机也不要随意答应对方的要求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保护意识,不随意约见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空间。 有理、有度、有帮助 手机宣言 做网络时代的 主人!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