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促进民族团结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促进民族团结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科目: 《道德与法治》
年级: 九年级上册
单元: 第四单元第七课
章节: 7 中华一家亲
课题: 7.1促进民族团结
教材分析
《促进民族团结》是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的第一框内容,本框包括“民族大家庭”和“家和万事兴”两目,寓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家”这一主题词之中,抓住了民族团结的“魂”,夯实了民族团结的“根”。本课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我国各民族和谐融洽的大一统格局。本节课教材的设计也呼应了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学情分析
本课对新疆学生而言,学习难度不大。平时的民族团结教育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5月是民族团结月,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家庭,各民族同学共同学习的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民族团结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因此,本课的重点是从国家的政策到民族地区发展有关的知识梳理。
7.1 促进民族团结
课题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第一框 促进民族团结 年级 九年级

计划课时 1课时
学习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自觉热爱各民族人民的情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能力目标
搜集整理少数民族的资料,区分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提高对民族团结重要意义的认识
知识目标
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知道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
重点 知道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懂得以实际行动履行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义务。
难点 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懂得如何维护维护民族团结。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
新课 时事导入:
2020年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疆工作要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
提问:将依法治疆放在第一位,因为依法治国是治国基本方略,团结稳疆仅次于依法治疆,这与新疆什么样的具体情况有关系呢?
预设:新疆少数民族居多,新疆是维吾尔族聚居地,是民族自治区域。
引入课题:
促进民族团结,才更加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也才能更好维护祖国统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第一框 促进民族团结。(板书课题)
聚焦关于新疆的时事热点,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
时事热点导入新课,使学生近距离、深刻感受党中央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注。
从关注多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引出课题。

二、
讲授
新课 (一)第一目:民族大家庭
1.播放歌曲《中华民族唱起来》
提问:你能从这首歌中找到哪些民族?
预设:汉族、回族、维吾尔族……
小结:5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手足相亲,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2.相关链接:中华民族共同体
阅读材料,交流感悟。
小结:中华民族共同体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惊了了多元一体的过程,最终形成了泥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大格局。
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规定,相关链接
诵读思考:宪法这条规定反映了什么?学生交流。
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和法律,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深入探究:下列材料体现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一原则?
(1)材料一:从第三届全国人大开始,已确认的少数民族都有了全国人大代表,而且少数民族代表占总代表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
民族平等:我国各民族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2)材料二民族团结:汉族女孩王燕娜无偿捐肾给维吾尔族小伙毛兰江;拉齐尼·巴依卡救起落水儿童。
(3)材料三互助: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在对口支援机制下,每年从内地学校选派一批优秀教师赴西藏、新疆支教,带动和培训当地教师,帮助西藏、新疆整体提升教育发展水平。2018年首批将向西藏、新疆、兵团共援派教师4000人。
总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如此,才能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4.探究与分享:江孜保卫战
课件展示有关江孜保卫战图文资料,向学生讲述江孜保卫战的故事。
学生思考:西藏人民抵抗侵略的行为和精神对于中华民族有何意义?
课外拓展:课前安排预习,学生查找各族人民并肩抵御外侮的故事,总结故事中英雄人物的共同精神。交流发言。
总结提升:压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被外国殖民主义者分割肢解的危难,面对危难,各族人民充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殖民主义者妄图瓜分灭亡中国的阴谋。保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各民族共同的使命。
5.探究与分享:疫情下的民族团结
出示相关材料:带领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跳新疆舞的维吾尔族女孩巴哈古丽,用舞蹈方式调节患者情绪。传递正能量,暖心少数民族商户为抗议一线人员送馕。发起捐赠倡议,筹集捐赠物资运送物资到地理位置偏僻的阿坝县的藏族小伙李进。车轮张良民族亲情,雪线有记录上的时代楷模,其美多吉……
小组探讨:从这些材料中感受到什精神?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情景?
总结:中华民族具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历史上,中华儿女无数次在民族利益面前同仇敌忾、抵御外辱。当下,在抗击疫情中同心同德。只要各族人民团接近,实现梦想力量大。
第二目:家和万事兴
提问:第二目的标题中的家指的是什么?和又指的是什么呢?
预设:“家”指中华民族大家庭,“和”指民族团结。
过渡:从这个标题中可以读到,民族团结了,各项事业才会更好的发展。这一点在新疆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在第三次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总结了新疆近几年的发展变化,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呢?
1.观看视频:新疆发展成绩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发展成就?作为新疆人,享受到这样的发展成就时,你有什么感受?这些发展对民族团结有什么意义?
总结: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当地又是,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为巩固民族团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探究与分享:彝族山村民族风情游与新疆阿克苏苹果广销全国。
创设情境:讲述案例,在当地发展经济时所遇到的困难,请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难题。
学生思考交流。
相关链接:内地西藏班
阅读材料,引导从开办原因、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认识。
教师讲解,介绍内地西藏班的开办背景、办学情况和办学成就,为学生呈现更丰富的材料。
总结归纳:国家开设内地西藏班,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关链接:刘三姐与刘三姐歌谣
学生思考: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了什么?你还知道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优秀文艺作品?
总结提升:总结提升歌以言志,歌以抒情,刘三姐歌谣以歌代言。反映了壮族人民的情感表达方式,见证了壮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说明国家重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正因为有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文化才得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拓展资料:中国朝鲜族农乐舞、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侗族大歌、蒙古族呼麦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探究与分享:如何促进民族团结
谈一谈: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在与少数民族交流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民族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总结提升:中华民族是一家人,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都热爱我们的祖国,这是我们的情感基础,维护各民族的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掌握有关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主动参与维护民族团结的公共活动,了解各民族节日、尊重民族习俗,积极传递民族团结的正能量。
思考并回答
:五十六个民族中,你对哪个民族比较熟悉。
阅读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诵读宪法条例,思考反映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老师列举的例子,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理解。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从股市中感受任务精神。思考:西藏人民抵抗侵略的行为和精神对于中华民族有何意义?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学生理解子的意思,结合本课内容谈感受。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交流汇报。
学生思考解决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时遇到的难题。小组讨论后,交流分享。
阅读材料,谈谈对西藏班的认识。
学生思考、交流,感受刘三姐的总会机制和歌谣的艺术价值。
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谈谈如何与少数民族同学相处?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通过歌曲,认识五十六个民族,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讲授法为主,适当举例,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特征及意义。
了解宪法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做出的规定。
学生以练促学,在记忆知识点的基础上,加深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理解。
培养学生关注身边时事,关注与自己所居住地区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从自身做起,加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通过讲述江孜保卫战历史故事,使学生了解各族儿女并肩抵御外侮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奋起保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正式中华各族儿女同仇敌忾,抵御外侮,才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通过呈现疫情期间各民族群众合力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引导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扬团结互助精神。
根据题目,引出温馨的“家”,“家和”是前提,引出第二目内容,“万事兴”。
展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视频,帮助学生感受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举措和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通过事例,帮助学生认识到依靠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依靠民族地区的发展优势,依靠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民族地区必定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介绍内地西藏班办学情况,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创办内地西藏班的意义。
通过介绍歌仙刘三姐以及刘三姐歌谣,让学生感受到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创新和发展。
拓展资料,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通过学习,认识到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懂得把思想上的认识转化为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行动实现知行的统一。
三、
拓展
提升 “走进少数民族”文化调查活动
明确目标:了解少数民族概况、少数民族的历史古迹、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民族风情、传统节日和杰出人物等。合理分组,后期展示。
学生全员参与,做好活动计划,有序开展调查活动。 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调查活动,使学生增进对少数民族的了解,激发爱国情感。
四、 课 堂
总结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总结归纳本课重点。
五、 巩固
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六、
板书
设计 中华一家亲

民族大家庭
促进
民族
团结
家和万事兴:

七、
课后
反思 课堂亮点:
不足之处:


知识卡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五个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
(1)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民族地区的发展。
(2)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关系的必由之路。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4.和政府为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的措施有什么?
(1)经济社会方面,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党和政府为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的措施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2)民生方面,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3)文化方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少数民族文化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