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总结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衣
(1)长袍马褂和西服:鸦片战争前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民间效仿之风兴起。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2)旗袍、学生装、中山装: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3)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②不缠足运动: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在广州正式成立“不缠足会”,并不断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③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
;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2.饮食:食
(1)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了由外国人经营的西餐馆。
(2)19世纪60年代前后,上海陆续开办一些西菜馆。
(3)七八十年代以后,西餐成为一种时尚,逐渐由通商城市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4)酒、茶、烟等日常食品在近代也发生了嬗变。华资经营的咖啡馆、西式茶室、音乐茶座和公园露天茶室,成为上流社会和青年男女乐于光顾的公共场所。
3、建筑:住
(1)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与中国传统民居形成鲜明对比。
(2)近代居民最普遍、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住宅;在四合院基础上扩大而成的居住大院多分布在北方城市。上海、汉口、南京、福州等南方城市以及天津等地则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3)同时期,在大城市还出现了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种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政府的“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长假制度。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原因:
(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2)仁人志士的推动;民主思潮的促进;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开展,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
(3)思想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革命弊端,即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知识点
一、铁路与公路
1.传统交通工具:南方水路--船;北方旱路--乘车马
1.铁路的进展: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建吴淞铁路,不久被拆除。
(2)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
(3)1888年,总长2000米的宫廷专用铁路落成。火车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4)甲午战后铁路发展快,(原因: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清朝官员的认识变化。修铁路,修更多的铁路成为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5)、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由于外国的修筑与控制;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地方保护主义影响;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
(6)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铁路。20世纪90年代铁路快速发展。
二、水运与航空:
(交通变化包括铁路、轮船航运、航空以及邮船通讯。)
1、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
2、1909年冯如自制乘成中国第一架飞机,中国航空事业开始。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同年,北洋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先后拟定以北京为中心的五大民航线路。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三、通讯工具的变迁
(1)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
(2)民国时期邮政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签订了一次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数年后,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一律被撤销。
(3)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4)清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5)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居世界第二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还用互联网发送文件。
四、影响:新式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一定程度的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是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合作探究】: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因素、特点
(1)因素
有利: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不利: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近代经济的落后,科技薄弱;思想观念的陈旧。
(2)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知识点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的报刊
发展阶段
原因
重要报刊
近代报刊的兴起
基督教传教士、外侨陆续创办中文报刊
《察世俗每月统计转》
民众新闻观念的产生
天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申报》;《点石斋画报》;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
报刊的发展
维新运动
《中外纪闻》《时务报》等
报刊的普及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每周评论》
2、20世纪的报刊
前期:《中国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
影视事业的发展
发展历程:
(1)19
世纪末,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中国。
(2)1905年,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3)1913年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由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的《渔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即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
》,唱遍大江南北,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
(5)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意义: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人们的视野。
四、互联网: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表现: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上网计算机总数和上网用户总数迅速增加
3.影响:打破了常规的时空界限,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改变着传统社会生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
观及认识世界、思考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