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分层评价专练2——历史专题 (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2】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分层评价专练2——历史专题 (一)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考2022】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分层评价专练2
——历史专题(一)
1.(2021·金华)赓续革命精神,绽放时代光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它所奉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不仅有学生、工人、商人、市民、士兵,还有乡镇的农民群众等。斗争于北京发生,蔓延到全国各地……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立失措,启蒙推动了救亡,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救亡又是启蒙的有机延伸和继续,并最终导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党不断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苦难走向辉煌、从胜利向胜利的制胜秘诀,是中国共产党人绵延生长、赓续传承的血脉基因与精神密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近百年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从起源到成热、完善,业已成为内涵丰富、特质鲜明的精神谱系。
——摘自朱永刚《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演化逻辑、共生特质与传承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
(2)根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说明。
(温馨提示:本问采用分层给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2020·金华模拟)又逢庚子年,决胜全面小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庚子多事之秋,1840年庚子年,西方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满清王朝的大门┉┉;1900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进犯北京,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
材料二:
材料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020年,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增长6.1%,人均GDP首次突破一万美元大关,占世界经济比重超过16%,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0%左下。▲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污染防治持续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下降,生态环境总体改善;金融运行总体平衡。▲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成就,“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首款类脑芯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5G┉┉新兴产业持续壮大。▲2020注定不寻常!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疫情虽尚未结束,但凝聚决战决胜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抓牢发展新机遇,就能披荆斩棘、无往不胜!
(1)庚子,曾是国难年。结合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程,分析这两庚子事件之间的联系。
(2)庚子,曾是纠正年。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请说说两幅图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当时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怎样的共同影响?当时是怎样纠正的?
(3)庚子,也是希望年。综合材料二、三,联系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3.(2020年21世纪教育网名师原创模拟卷)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今日始,吾辈等之非清朝人矣!
——孙中山
(1)孙中山曾对革命志士们说这一句话最早可能发生在什么时候?(2分)
材料二:华盛顿、孙中山主要活动列表
华盛顿的主要活动
孙中山的主要活动
1773年,援助波士顿1775年,任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指挥波士顿、特伦顿等战役美利坚合众国成立1781年,约克镇战役胜利1787年,被推选为制宪会议主席1789年,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1793年,再次被推选为总统1796年9月,发表告别辞
1894年,创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底,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国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组织发动“二次革命”1915年,参加护国运动1917、1920年,发起两次护法运动1924年,促成国共合作;抱病北上
(2)人们往往把孙中山比作“中国的华盛顿”。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者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4分)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节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材料三:
(3)这两部文献有何相同之处?(2分)
材料四: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五:美国独立革命的历史曾鼓舞着孙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美国也是他在华侨中发动反清革命的重要根据地。……美国政制及其实践,是世界宪政史上的一个创举。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美国因素是一个巨大存在。
——邓丽兰《美国宪政理念与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演进》
(4)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下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请对此问题发表你的看法。(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严密)
4.(2020年21世纪教育网名师原创模拟卷)《海国图志》被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茅海建称为“有新思想闪烁”的奇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和龚自珍一样,主张变法革新,认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富强,除因为拥有装备精良的军队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建立了一套近代化的工业。中国要想强盛起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养兵练兵之法,也应当着手建立近代工业。……他强调在发展近代工业时,应“尽得西洋之长技”,并相信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把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兴盛的国家。在《海国图志》中,魏源还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据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源作《海国图志》的主要目的。(4分)
材料二
《海国图志》成书以后,就如同在汪洋大海中投下了一枚小小的石子,根本没有在这个古老的国家激起风浪。魏启敏提到“这本书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骂声一片,甚至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清政府眼里这是一部大逆不道的书籍。该书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出乎魏源和所有中国人意料的是,这本书在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一个显例。《海国图志》输入日本的时候,正是日本面临着和中国相同命运的关键时刻。日本维新志士利用《海国图志》提出改革主张和“开国论”思想。在1868年发起的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掀起了彻底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从此走上了富国强兵的康庄大道,一跃成为可以战胜中国和俄国的亚洲霸主。而产生了《海国图志》的中国,则在盲目的自大和排外中,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变革的机遇,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
——据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整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英杰对《海国图志》的评价视角并对此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流畅)(6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期颁布的文件的部分内容
(1)归纳上述文件在内容上的共同点。
(2)1942年的土地政策跟1928年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调整原因。
材料二:
(3)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解决农村问题是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成功的关键”。(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6.回眸百年风雨路,展望未来再起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召开紧急会议时毛泽东指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1928年起,毛泽东先后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书本上并没有讲到中国湖南、湖北,它讲的只是基本原理”“共产党的任务……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
材料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农村中相当普遍地存在“增产不增收,多劳不多得,分配不兑现的现象”,1978年开始,中国农业生产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此后,中央连续五年以“一号文件”形式予以明确肯定……
材料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1)“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体现了毛泽东的哪一著名论断?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国农业生产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温馨提示:本小题分层给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7.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创作于1919年的漫画《呜呼鲁民,呜呼圣地》,画中的山东人戴上了由日本太阳旗组成的木枷以及脚镣和手铐,形象揭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山东主权的控制。
材料二:“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摘自1943年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1)指出材料一描述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与五四运动有怎样的因果关系?
(2)试分析材料二中“毛泽东认为:研究党史要从五四运动说起更好”的原因。(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8.将近两个世过去了,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只能向那些不发达国家显示其未来的景象。……马克思断定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1858年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表达这种担心:当欧洲实现社会主义时,繁荣的殖民地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因而会进攻和“扼杀”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社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20世纪初,梁启超指出:“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于是近世所谓社会主义者出而代之。……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20世纪也明矣。”1920年,他又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梁启超等人的主张引起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强烈不满,他们对梁启超发起了论战,如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驳斥梁启超的观点,坚决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且指出唯一出路是用暴力手段。经历这次论战之后,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认识逐步统一,不久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孙中山则认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
——根据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整理
时间
大事记
1893年
出生在湖南省湘谭县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1902年
在家乡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1910年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
1911年
考入湘乡驻省中学读书。受同盟会影响,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
1918年
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得到李大钊等人帮助,开始接受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
1919年
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
1920年
致信蔡和森等,信中表明已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1921年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材料三:?毛泽东年谱(节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与李大钊关于社会主义论战的焦点。(2分)
(3)结合材料三,谈谈推动青年毛泽东思想发生转变的时代背景。(要求:史论结合,论述严密,表述简洁,6分)
9.(10分)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提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恩格斯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日本改革的认识。(3分)
(2)例举19世纪末日本对中国“掠夺”的一例史实。并以此史实为例,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角度谈谈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层次清晰。7分)
10.“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指19世纪中叶)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21世纪教育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提出的历史背景。(3分)
(2)指出材料中陈旭麓评价“中体西用”所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按照此方法,对下表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史论结合,7分)
观点一
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
观点二
“一五”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为后来的国民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参考答案
1.【答案】
(1)特点:广泛的群众性.全国性、彻底性、启蒙性。核心:爱国主义
(2)本问采用分层给分-具体评分量表见评分细则。观点示例如下:
观点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不断攻坚克难,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
观点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与发展的。
观点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2.【答案】
(1)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严重损失。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开始调整国民经济。
(3)主题1: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定实现;中国共产党勇于纠正错误,调整国民经济,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物质保障;三大攻坚战使脱贫工作取得巨大进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了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为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科技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技术保障;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凝聚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弘扬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精神动力;综上所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伟大民族精神鼓舞下,充分发挥科技作用,凝聚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力量,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能实现。
主题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由于对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发起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重大失误,中国共产党能从实际出发及时纠正“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使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我国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脱贫工作取得巨大进展,科技创新能力大大增强。面对非冠疫情的肆虐,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取得了抗疫的重大胜利,决胜全面小康。综上所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选择。
3.【答案】(1)同盟会成立之日(提到与同盟会有关字词或时间即可,2分)
(2)相似: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选总统;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主持制定资产阶级宪法;主动辞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等。(每点1分,共4分,言之有理4点即可)
(3)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都体现分权制衡原则。(2分)
(4)建议采用分层评价,示例如下:
我认为具有意义。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它鼓舞着孙中山走上革命反清的道路,通过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独立后美国颁布1787年联邦宪法,建立了共和体制,确立了三权分立原则,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孙中山受美国1787年宪法影响,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大大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由此可见,美国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20世纪初的中国可谓意义重大。
4.【答案】
(1)主要内容:中国必须变法革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发展中国的近代工业;(2
分)
主要目的:介绍和评说西方的民主制度,通过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抵御西方,挽救民族危亡。(2
分)
(2)答案示例:
视角(观点):《海国图志》对中日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或《海国图志》成为成为“墙内开
花墙外香”的一个显例。或《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也可。)(2分)
等级描述
得分
水平1
没有应答;或应答与设问无关。
0分
水平2
仅从一个角度回答;或简单照抄材料。
1-2分
水平3
从中国和日本两个角度答题,但逻辑不严密;或只答影响没有深入分析。
3-4分
水平4
从中国和日本两个角度答题,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5-6分
论证: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这是非常先进的,但没有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由于中国封建专制势力过于强大,过于保守,知识分子和统治者又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反对向西方学习等原因,所以这本书没有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而面临同样民族危机的日本,《海国图志》为正在寻找出路的日本提供了了解西方世界的一个很好的窗口;他们利用《海国图志》提出了改革主张和开国论思想,并发起了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霸主。由于日本封建势力相对弱小,资产阶级力量强大,又有一批思想开阔的维新志士主动学习等原因,所以这本书对日本影响深远。
5.【答案】(1)都是有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土地政策的文件。(答出一点即可)
(2)1928年没收地主一切土地,1942年转变为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开展减租减息活动。1942年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相持阶段,此时日本侵略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大威胁,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抗日而转变土地政策。
(3)本题采用分层评价,评价量表如下:
主要特征
答题样例
水平1
没有回答、没有理解问题、重复问题
如:根据材料可知,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和革命走向成功的关键。
水平2
运用材料,只从革命或建设的一个角度进行分析就得出结论。
如:在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实行,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可见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功的关键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实行,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抗战时期,通过土地政策的调整,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而土地改革,则激发了农民参与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可见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成功的关键。
水平3
在水平2的基础上,从革命和建设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如:在土地革命时期,土地革命的实行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1978年农村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走上富强之路,可见解决农村问题是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成功的关键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实行,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而土地改革,则激发了农民参与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极大解放生产力,推动国家走上富强之路。综上所述,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成功的关键。
水平4
在水平3的基础上,充分提炼材料,从革命和建设角度论证,建立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得出结论。
如: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离不开农村问题的解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阶段,土地革命的实行、土地政策的调整、土地改革的实施虽然政策有所不同,但都显示中国共产党对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视,也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为我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开始于农村的改革浪潮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国家走向富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村发展的相对落后,是阻碍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综上所述,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走向成功的关键。
6.【答案】
(1)枪杆子里出政权
(2)从农村人民公社化转变为推行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经营权。
(3)示例:
观点:要立足国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分)秋收起义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城市中心道路是行不通的,所以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中央从中国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当今中国,面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积极践行“两山”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面对复杂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面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治理问题,倡导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综上所述,要坚定党的领导,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7.【答案】(1)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或中国没有收回山东的一切权益。或列强将德国在我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2分)它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分)?
(2)本题对学生要求较高。建议采用分层评价。?
水平一:只从五四运动或中国共产党建立去分析(两个以内角度)(2分)?
水平二:从五四运动或中国共产党建立进行分析(三个及以上角度)(4分)?
水平三:能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间的关系去分析(两个以内角度且具有逻辑性)(6分)
水平四:从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三个及以上角度且具有逻辑性)(8分)
?答案示例:?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五四运动中涌现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甚至领袖;?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把反帝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之一;五四运动是一场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标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酝酿、准备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过程。
8.【答案】
(1)工业化在全球扩展;西欧率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4分,两点即可)
(2)逐步进入还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采用暴力革命方式还是改良方式进入社会主义。(2分,1点即可)
(3)本题难度较大,建议采用分层评价:
示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下,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此情况下,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强国御辱之道,但康梁改良和孙中山革命办法都没能成功地挽救中国危亡;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丝光明。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毕业后,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感染了他的思想,推动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不久,中共一大召开,确立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正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青年毛泽东思想就这样一步步发生了转变。
9.【答案】
(1)日本改革不完全照搬西方的做法,而是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日本改革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日本强大后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3分)
(2)中日甲午战争。(1分)
本题对学生要求较高。建议采用分层评价。
水平一:只从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灾难或促进民族觉醒,加快中国近代化步伐回答的,没有具体联系史实,或单纯从某一个角度回答甲午战争对中国民族觉醒,近代化进程影响的,最多给2分
水平二:从两个角度回答甲午战争对中国民族觉醒,近代化进程影响的,能结合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的。最多给4分
水平三:从三个角度回答甲午战争对中国民族觉醒,近代化进程影响的,能结合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的。最多给6分
答案示例: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但是同时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在政治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经济上:由于《马关条约》的影响,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在艰难中发展起来。在思想上,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更加深入,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潮。
10.【答案】
(1)背景:当时的中国君主专制和封建思想根深蒂固(1分)。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内外交困,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2分)
(2)方法:把历史事件放在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或背景)下进行评价。(1分)
评价:清初闭关锁国政策:该观点只看到了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作用,却忽略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一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二是为了防范和抵御侵略者在中国沿海地区的种种不法行为行径。(3分)“一五”计划:该观点只看到“一五”计划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却忽略了当时中国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社会背景;没有看到“一五”计划对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奠基作用。(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