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分层评价专练5——历史专题(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考2022】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分层评价专练5——历史专题(四)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备考2022】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分层评价专练五
——历史专题(四)
1.(2018·舟山)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设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汪精卫等)的阴谋,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坚决主张和平解决。这就是全国人民的主张,因为现在的内战是人民所痛恶的。21教育网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1)毛泽东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发表上述议论的?(2分)
材料二: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比较缓慢,还有2.5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党中央指出:“我国农业问题的这种严重性、紧迫性,必须引起全党同志的充分注意。”在中央的支持和推动下,到1982年,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迅速增加86.7%。
一一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2)据材料二,指出造成我国农业问题的因素及我党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4分)
材料三:九十六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摘自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
(3)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观点。(4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2017·温州)揖美追欧民主风,旧邦新造共和路。民族独立和自由民主不仅是人类奋斗的崇高理想,更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光荣使命。
材料一:
美国历史文献
主要思想渊源
1776年《独立宣言》称:“政府的正当权力,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所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摘录: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低级法院。21教育网

(1)完成表格内容,并指出美国革命与启蒙运动之间的联系。(4分)
材料二:华盛顿及其领导的美国革命成为近代中国进步人士心目中的理想和榜样。1901年《独立宣言》被首次翻译并发表在《国民报》上;1903年革命者陈天华疾呼“要学那,美利坚,离英自立”;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仿效美国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
——摘编自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教材《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为什么美国革命成为进步人士心目中的理想和榜样?联系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予以分
析。(4分)(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
材料三:伟大的中国人民从未停止探索复兴道路的步伐,经过艰苦卓绝地奋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3)选择年代尺中的任一历史事件,说明其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影响。(2分)
3.(2020·金华)回首百年史,坚定前行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变的100年。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富强不懈奋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以卓著的理论贡献和实践精神,成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
——摘自人民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第三册)
(1)材料一中的图文信息分别反映了什么?通过对比,归纳百年中国发生的变化。(4分)
(2)概括材料二观点,并以其提供的视角,运用所学知识论证百年中国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温馨提示:本问采用分层给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4.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是辛丑年,中国大不同!
?
材料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
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十三
五”圓满收官,“十四五”
全面擘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习近平二〇二一年新年贺词
(1)简述材料一中《辛丑条约》的签订给当时的中国带来的影响。初生的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的历史任务,哪-事件标志我党完成了这一任务?
(2)材料二“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中,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提炼一个观点,并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温馨提示:本小题分层给分,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5.建党百年,筑梦中国。为了更好地开展“四史”教育,某班级同学绘制了以下宣传展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展板一)
(1)运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问题的。
(展板二)
(2)模仿(展板一),为本展板提炼一个主题,并选择该展板中三个合适的史实,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本题采用分层赋分,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史实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6.经济全球化既散发着诱人的芳香,又缠绕着荆棘和刺丛。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
(探究一)经济全球化的起点
(1)经济全球化就是指随着世界性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形成一个整体的现象。据此,你认为经济全球化最早可追溯到哪一历史事件?请说出理由。
(探究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发展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情况
第一阶段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期
以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和资本的大规模的国际性流动以及生产的国际分工为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
美国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第三阶段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冷战的结束,为建立统一的世界市场提供了条件;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将公司内部的一体化扩散到全球;世界贸易组织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表2
(2)根据表2信息,分析二战以后促进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原因。
(探究三)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3)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热门话题,坚决抵制和积极参与的立场始终并存。请选择其中一种立场结合史实加以论证。(要求:所选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7.甲午一战,在中日国运碰撞中感悟教育的重要性。
材料一:
(1)阅读年代尺,概括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的举措,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中日教育改革的共同背景
材料二:
清政府希望培养既具备封建伦理纲常、又掌握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在学习科目上重自然艺技,轻人文科学,对西方文化中更深一层的制度、观念抱着排斥、抵制的态度。学校仍然是科举制度下的学校,学生仍然是封建教育下的学生。——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和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
明治政府为了适应资产阶级发展实业过程中,对各种人才需要,进行了教育改革,要求“通达欧美国体、政治、风俗、人情,研究其制度、文物及其它百科”,把旧有的教育改造成资本主义教育。——安秀玲《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政府和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差异。
材料三:明治政府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一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一所中学,每一所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文化知识得以普及,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培养出大批科学技术人才及工商管理人才,这对日本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无法估量的积极作用。
——贺小飞《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3)比较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的发展,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教育与国家的强盛的关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8.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市某校举行一场以“辉煌40年”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请你一起参与。
(光辉理论)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了行动指南。
时间
会议
理论创新
1982年
十二大
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
1987年
十三大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2年
十四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7年
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
十六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2年
十八大
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7年
十九大
②________________被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在表中①②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改革大潮)农村是改革大潮最早掀起的地方。
《小岗村的四次红手印》中写道:四十年前的分田单干,只能保证肚子问题,不能保证致富。……2016年以来,小岗村开展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2018年2月9日,村民第一次领取了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附小岗村人均收入数据:1978年22元;1979年350元;2007年6000元;2014年14500元;2018年超18000元。)
(2)“分田单干”指的是什么?结合小岗村的变化分析农村改革的意义。
(面向世界)开放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时间
开放的历程
1980年
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吸引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侨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1984年
进一步开放大连中、天津、上海、温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1990年
上海浦东开发区建设
2001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
2013年
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
2018年
启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积极“走出去”,开辟新市场
(3)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海南自贸区的建设,我国的对外开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习近平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请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论证“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表述成文。)
9.从古到今,世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从未间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和七下西洋,在亚非许多国家留下了遗迹。郑和使团教给当地人建造城市和掘井取水的本领,教他们治病,向他们传授农田施肥的技术。徐光启向利玛窦学习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知识,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克拉维乌斯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注释本的前六卷。
——摘编自吕文利《丝路记忆》
(1)郑和、徐光启在中外文明交流上的主要贡献有什么不同?
材料二:五四以后,寻找真理、探索新的救国之道、改造社会的呼声,在进步知识界中迅速高涨起来……正在这个时候,十月革命和俄国苏维埃制度的影响,透过层层封锁来到中国,人们视他为“20世纪的世界新潮”而热烈欢迎它;社会主义就成了最时髦的东西,成了人们公认的新思潮。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成为最时髦的原因,并说说这一新思潮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3)结合20世纪中国的相关史实阐述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理由。
(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0.坚定道路自信,推进伟大事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摸索中前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推翻了原来的政治制度,照搬美国模式,但很快发现水土不服,整个国家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由于缺乏经验,一开始采取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设方式……“浮夸风”严重泛滥。
——摘编自张维为《中国道路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1)材料中的“美国模式”指的是什么?
“‘浮夸风’严重泛滥”又是指哪一事件?(2分)
材料二: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转折点……30多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实现了奇迹般的飞跃……
——摘编自赵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开创》
(2)作者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转折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2分)21教育网
材料三:中华民族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启了新的征程。
(3)结合材料一至材料三,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6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
参考答案
1.【答案】
(1)西安事变(2分)
(2)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3)答案示例: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人民痛恶的内战基本结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全面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中国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可见,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都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分)
2.【答案】
(1)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启蒙运动为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4分)
(2)本题采用分层评价。
水平1:孤立地列举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如列强侵略、封建压迫等;或者对美国革命有片面的理解,不够完整。(1分)
水平2:能够从民族独立和自由民主的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或者能从其中一个角度联系美国革命与中国近代社会状况进行分析。(2分)
水平3: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并与美国革命进行联系。(3分)
水平4:在水平3的基础上归纳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历史使命,形成较有逻辑的表述。(4分)
答案示例: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封建压迫,民族独立和自由民主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奋斗目标。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起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这与近代中国的革命任务有相近之处。因此,美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近代中国的进步人士。
(3)选择年代尺中的任一历史事件,指出该事件的历史影响即可。(2分)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答案】
(1)时局图:中国在19世纪末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危局。资料卡: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变化:从贫弱到富强、从屈辱走向复兴。
(2)本问采用评分量表见评分细则,观点示例如下:
观点1:杰出人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观点2:科学的理论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观点3: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后的正确选择
【解析】【分析】(1)《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反映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从资料卡中的“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可看出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资料卡中的“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可看出如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由此可见百年中国发生了从贫弱到富强、从屈辱走向复兴的巨大变化。
(2)观点:科学的理论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论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下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可以说三民主义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人民富起来了,科学的理论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指引我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
故答案为:(1)时局图:中国在19世纪末面临被列强瓜分的严重危局。资料卡: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变化:从贫弱到富强、从屈辱走向复兴。
(2)本问采用评分量表见评分细则,观点示例如下:
观点1:杰出人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观点2:科学的理论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观点3: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后的正确选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回首百年史,坚定前行路为切入点,以两则材料为依托,综合考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改革开放的成果,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创立的理论以及成果及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把握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改革开放的成果,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创立的理论以及成果的相关知识。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
4.【答案】
(1)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事件: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观点: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5.【答案】(1)1927年9月,
秋收起义遭受挫折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的农村进军。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中国逐步解决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道路问题---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主题:改革开放推动社会发展。所选史实序号:改革类(①或③),开放类(②④⑥),结果类(⑦或⑧或⑨)。
简要阐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有了很大提高。1980年,中央确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第一批经济特区,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2009年,
中国货物出口额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额居世界第二,说明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胜利。所以改革开放推动社会发展。
6.【答案】(1)新航路的开辟(或“地理大发现”)
理由: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原因: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信息技术革命(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冷战的结束(或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跨国公司的推动。
(3)示例一:
观点:发展中国家应该坚决抵制经济全球化
理由: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快,市场的破坏作用膨胀;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和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实力不足,造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拉大。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有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仅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赚取高额利润,还将技术水平低、又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大。
示例二:
观点: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理由: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是一个良好的机遇。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合作,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7.【答案】(1)举措: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背景:都遭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统治阶级开展向西方学习的变革活动
(2)清政府坚守旧的封建教育制度,重在向西方学习自然科技;明治政府全方面向西方学习科技、制度、文化,建立近代资本主义教育体制
(3)本题采用分层评价:能够多角度地从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进行论述
示例: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实行文明开化政策,建立近代资本主义教育体制,普及知识,培养人才,推动日本成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富国强兵;中国洋务运动虽然兴办了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迈出了教育近代化第一步,但是坚守旧的封建制度,没有如明治维新一样完成根本的教育制度变革,最终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洋务运动的失败和明治维新的成功说明教育在国家强盛之路中的重要性。
8.【答案】(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提高农民积极性,激发农民的创造力,促进农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等。
(3)变化:由“引进”到“输出”。(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4)开放性试题,建议采用分层评价。
答案示例: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中国发展提供行动指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一步步推进中国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于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改革开放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朝气和强大动力,大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使社会财富像泉水般涌流出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正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刻改变了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9.【答案】(1)郑和将中华文明传播到亚非各国,徐光启学习并介绍西方文明到中国。
(2)原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的影响。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思想基础。
(3)答案示例: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政府,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向俄国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领导人民取得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或新文化运动相关史实也可)可见,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必须坚持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10【答案】
(1)共和政体(民主共和制);大跃进运动。(2分)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2分)
(3)答案示例(供参考)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制国家,但并没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说明“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在此后的探索中,又深受
“苏联模式”影响,“左倾”思潮泛滥,出现了大跃进等失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巨大损失。这说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符合中国国情;十一届三中会后,走上了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充分说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深刻改变国家的面貌、改变人民的命运。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和现实的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本题采用分层评价,评分量表如下:
等级
等级描述
得分
水平1前结构层次
没有应答;或应答与中国探索道路无关。
0
水平2单点结构层次
使用一个材料(事件及其影响)就直接得出结论,如只回答“辛亥革命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意义”。
1-2
水平3多点结构层次
使用多个材料(事件及其影响),但未建构其逻辑关系或逻辑关系不严密。
3
水平4关联结构层次
与多个材料(事件及其影响)建立起联系,结合各个时期的探索,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并对此做出一定解释。材料运用较充分,论证较严密,表达较清晰。
4-5
水平5抽象拓展层次
在水平4的基础上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概括。材料运用充分,论证严密,表达清晰。
6
南昌起义
抗日战争胜利
中共成立
遵义会议
新中国成立
1935年
1949年
1927年
1945年
1921年
▲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短短十多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大都市,全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
▲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078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跨越。
▲2017年,APEC会议在越南岘港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发展理念和经济治理方案,精准把脉世界经济形势。“中国道路”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热议,“中国方案”引领亚太新未来。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