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道德与法治之《爱在家人间》教学设计 授课课题 第七课 《亲情之爱》——爱在家人间 授课教师 授课学科 道德与法治 授课地点 授课对象 七年级 教材分析 《爱在家人间》是《道德与法法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亲情之爱》的第二框。本课内容主要针对初中生与父母亲子关系紧张的焦点问题,探讨学生发展规律和化解冲突的途径。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第一框了解家庭的意味和背景文化,过渡到本框了解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爱的体味、爱的碰撞、爱的沟通传递),再为第三框构建和谐现代家庭的教学内容做铺垫。从《爱在家人间》教学内容观察,亲情之爱是每个家庭永恒的主题,但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也不尽相同,表现形式也会有变化。初中生在和父母等亲人交往中,随着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伴随着青春期成长与困惑,亲子间冲突和思想碰撞也会逐渐增多,甚至发生争吵。据此,通过本课教学,初步让学生掌握一些沟通技巧和智慧,学会接纳和理解,用双方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亲情之爱。 学情分析 初一新生的状态正处在小学与初中的转变时期,对于情感的领会也处在稚嫩与半成熟的过度阶段:在亲情上,他们渴望得到“看得见”的爱,更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而现实生活中,父母深沉的爱容易被孩子习惯地“看不到”,或者父母过度的关心和担忧,甚至产生不必要的亲子冲突。据此,适当地引导学生协调与父母之间的矛盾、理顺亲子关系,让学生能健康成长,成为了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初衷。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结合学情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情境中生成知识、且对相关情感进行升华……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体会家人间的温暖和爱,懂得感恩父母的爱。 2.能力目标 提高对家庭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亲子冲突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处理亲子冲突的方法,提高正确运用技巧与父母沟通的能力,提高调适“逆反”心理的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家庭中自己与家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明白亲子冲突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智慧来解决。 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2、活动探究与情景表演。引导学生创设情景剧,感悟、理解、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等 学生学法 1、自主学习:根据材料和视频,独立思考和回答问题。2、合作学习。小组互动合作,共同尝试分析和解决问题。3、社会实践。学生根据要求,创设、模仿实际情景,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核心素养 培养学生关爱家人的情怀 教学重点 掌握化解亲子冲突的方法和技能。 教学难点 爱的碰撞产生产生的原因 课时 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诗歌导入 激活课堂 1、齐读古诗,感受音乐情景 2、分享感受 课前PPT展示诗歌:《游子吟》 ,播放背景音乐《让爱住我家》,让学生在温馨的音乐环境中,尽快进入课程状态。 2、组织学生响亮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展现问题:从这首古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4、PPT展示本课的标题和本人家庭合影。 1、以歌曲和古诗渲染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展现老师的家庭合照,点燃课堂气氛。 讲授新课 第一站: 爱的体味——亲情在哪里? 欣赏一组照片,猜一猜是谁? 分享与家人开心、幸福的那些事儿…… 播放《一生有你》背景音乐,逐张播放课前精心收集的每个学生家庭生活合影,生生互动。 温情时刻——爱的相片墙。邀请学生分享,展现问题:畅聊家庭的幸福故事——请学生分享与家人相处中 的那些事儿……例如:开心、幸福、温馨和睦等。 点评与知识归纳:结合学生发言,顺势生成相关知识,什么是亲情之爱、亲情的表现形式及其变化发展等,夯实基础知识。 板书一:爱的体味 采用学生与父母的真实照片,触景生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真情流露出家人间的幸福、温暖的生活时光。 学生通过分享,体味到每个家庭的亲情之爱、亲情之美、亲情之味。 第二站:爱的碰撞——真情对对碰 观看视频《小别离》片段,自主思考并回答问题。 记录并讲述自己与父母的真实冲突。 请学生分析上述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 深入探究,冲突会带来什么影响? 展现《小别离》剧照,过渡到第二站——爱的碰撞。 抛砖引玉——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小别离》片段,并思考:(1)朵朵与父母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冲突? 3、真情对对碰——组织学生记录并分享自己与父母的真实冲突,鼓励和表扬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讲述自己与父母的冲突故事。 4、生成与提升——请学生分析上述学生亲子冲突产生的原因,创设师生平等交流、生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自主归纳,侧重知识的自动生成,轻灌输,重引导。 5、板书二:爱的碰撞 1、承上启下,抛砖引玉,为下一环节组织学生分享与父母的真实冲突而精心准备。 2、以学生与父母真实的冲突为基础,让学生感同身受,积极参与课堂。为学而教,以生为本。3、情真意切,真实冲突更好打动学生心灵深处,并非简单的教材重现。为冲突的化解铺垫。 第三站: 爱的沟通——出谋划策 组内选定一个冲突主题,确定扮演角色,思考、准备一个化解亲子冲突的情景剧。 2-3组学生讲台上即兴表演。 3、学生分析和点评,生生互动。 4、整理笔记,收获与父母交往的沟通技巧与能力。 指导学生准备角色扮演:为化解冲突,小组内选定1个冲突,分别扮演子女和父母,演出美好结局。 活动要求:组员快速确定角色,设计1-3分钟内的表演情景,体现化解冲突的沟通技巧。 2、鼓励和组织学生上讲台即兴表演。 3、请学生评委,点评、分析和总结学生表演中体现出哪些沟通技巧、智慧和不足,自己又是如何处理的。 4、适时并全面客观评价学生表演和点评:技巧提升,总结归纳化解冲突的技巧,生成本节课的沟通技巧。展示PPT,梳理学生的观点,归纳本节课难点。 5、板书三:爱的沟通传递 1、学生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情景体验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学习合作,在发现、探究中培植质疑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师生合作。夯实基础,提高基本技能,陶冶情操,发展思维能力。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第四站:爱的表达——爱要说出来 1、欣赏视频,感受爱的表达方式 2、制作和书写爱心卡,用行动和思想表达爱。 3、学生分享,生生共鸣。 1、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爱的表达方式》,体味爱在家人间。 2、组织学生制作一张亲情卡,写上对亲人的爱,回家后交给相应的亲人。 3、邀请学生2-3人现场分享学习心得,学以致用。 4、点评、鼓励、升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5、板书四:爱的表达 1、通过视频欣赏和制作亲情卡,让学生学会表达对亲人的爱。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体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培养一个具有鲜活特点的公民。 第五站: 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总结 集体朗诵——龙应台《目送》的片段 完成社会实践作业。 梳理脉络,夯实基础 指导与点评 组织学生深情朗读《目送》 布置社会实践作业。精心制作亲情卡,周末交给父母;今天给爸爸妈妈打一个爱心电话周末为爸爸妈妈等亲人做一件暖心事等等 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重难点。 陶冶情操,情感升华,首尾呼应。 积极探索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 1、以学为本。在爱的体验、碰撞和沟通环节中,创设有效情景,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发言,在体验中达成目标。 2、为学而教。照片、冲突源自于于学生及其父母,进行加工、深化、拓展,兼顾针对性和趣味性等,活学活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目标,力求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与能力,陶冶情操。 3、课堂反思。精炼语言,仍需提高教师点评、总结的深度和厚度;适当提高课堂参与程度;课堂的幽默性、趣味性还可以提高。课件制作还可以更精美等等。 教学相长 附:板书 一、体味亲情 二、爱的碰撞 三、爱的沟通 四、爱的表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