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生命可以永恒吗?课题选自授课课时1课型新授课标依据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学情分析进入青春成长期的学生,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等哲学命题有了一些初步思考。所以要帮助学生初步审视个人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关系,理解生命有接续,初步培养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我”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使命感,进而更能感悟“生命至上”的内涵。也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价值观,实现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明确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不可逆的、短暂的,珍爱生命,热爱生命。2.理解生命有接续,知道在生命的接续和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自己应该担当的使命,树立责任意识。【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2.培养学生从人类生命的传承关系中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的能力。【知识目标】1.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2.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3.理解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生命的使命。教学重点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明确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不可逆的、短暂的。教学难点理解生命有接续,知道在生命的接续和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中自己应该担当的使命。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教师设计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得出结论。小组合作法:设计辨证性问题,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观点,在思维的碰撞中树立个体生命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使命感。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具体过程设计意图解读环节一:导入新课环节二:生命有时尽环节三:生命有接续环节四:我们的担当环节五:感悟升华师:今天老师想先介绍一部影片。很多人希望在自己年老之后能再次变得年轻,电影《返老还童》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19年的美国巴尔的摩发生了一件怪事,本杰明·巴顿这个怪人,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竟以老人形象降生人世,之后越活越年轻,倒着成长的奇怪生命轨迹。你觉得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可能吗?◆入题:探问生命之一——生命可以永恒吗?(第八课第一框题)◆探究思考:我们的生命可以永恒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如果可以,它将会怎么实现?①不可以,因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生命是短暂的,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②有时,我们又可以说生命可以永恒,指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它通过家族的繁衍,创造出不朽的精神文化成果等方式来实现的。(一)师呈现课前收集的生命图片,播放人类生命孕育的视频《镜头记录下一个小生命这样诞生》。★生命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归纳:生命充满着希望、生机、活力。生命是来之不易的。(二)1、现代社会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技术2、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都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做出了不俗的成就,被人誉为“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归纳: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不同的指纹、声音、相貌、性格、脾气,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是不可替代的。生命是独特的。(三)师:“返老还童”、“穿越到古代”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又说明了生命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呢?生命是不可逆的。★活动——算一算中国人口平均寿命:男72.38岁,女77.37岁算一算:我们的生命还能使用多久?探索发现: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四)生命是短暂的。★活动——读名言,悟生命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莱布尼茨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决不能复返。—罗曼罗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通过阅读名言,你能悟出哪些生命的特性?◆探究思考:材料一:教材第91页材料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设问:“每个人的最终结局都是死亡,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着?”生的回答: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为了家人的幸福,为了让生命更有价值,等等。材料二:李咏曾在节目中发表演讲《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在生前的一档综艺节目中,李咏曾上台发表演讲《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会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静地待着,我不会有道歉,也不会有离别,更不会有抱怨,我只会有感谢……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感谢你们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设问:李咏对待生命的态度是什么?◆归纳: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向死而生,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活动——齐读诗臧克家的《有的人》生命的接续的内容:身体生命的接续、社会关系的接续、精神信念的接续等。◆探究分享:材料一:你的出生给你的家庭带来了什么?◆归纳: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材料二:图片观看——长征精神、雷锋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归纳:生命的接续,使得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材料三:图片观看——“礼、义、仁、智、信”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归纳:在生命的接续中,人类的精神文明也不断积累和丰富。◆阅读感悟:《季羡林精选文集②:人生感悟》的一段话感悟:认识到自己担当使命与家乡、家庭、祖国和人类发展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图片展示:消防员——拯救伤员;战士——搜救生存者,清理废墟;医生——救死扶伤,抢救伤者;我们的角色——子女、朋友、学生、公民……①找到位置,担当使命◆探究思考:请你诠释雷锋精神的作用?②我们要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③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生命可以永恒吗?(结合本课所学内容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生命是否可以永恒。)通过一部影片的介绍,“返老还童”四个字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心中发出疑问。通过一个辩证式的问法促动学生思考。初步思考引入本课第二、三板块的学习。本环节使用的是选择情境,进行分析归纳出生命的特性。引用的古语,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的理解,引用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名人故事,容易引发学生的思考。本环节主要通过师针对选取的的典型民族精神,代表性的思想来理解生命的接续的内容。本环节通过探究性活动与自我感悟的体验,来思考我们在面对生命的接续该怎么做呢?(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