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敬畏生命》说课稿 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敬畏生命》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本课《敬畏生命》是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二框的内容, 是引导学生在对个人成长的路上对友情、亲情、师生情的审视上升到生命这一深层次的内容,是对前三本单元的升华与沉淀。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认识自我”和“自尊自强”。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让学生在自我成长、审视友谊、亲情、师生情的道路上,既感激生命、珍爱生命,又有探究生命话题的兴趣。因此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敬畏生命的情怀,养成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的情感 (二)能力目标: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命至上的内涵(敬畏生命的意义) 难点:休戚与共的体现(怎样敬畏生命) 确立的依据:如果学生在这一阶段对生命问题的认识产生偏差,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顿、行为失控的问题,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坚守善待生命的底线,追求生命的美好,对初中生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将有助于学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科学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培养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并进一步激发对生命话题的探究兴趣。 二、说学情 从知识基础看:七年级的学生已经迈入青春期的门槛,他们在了解了自己、关注了友谊、亲情、师生情谊之后,自然对生命的话题有所困惑。设计本课内容,引领学生探问生命,对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从能力运用看: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七年级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的时期,他们对生命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导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会漠视生命。为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契机。 三、说教法??? 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于创造,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大教育家孔子说过:“法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本教材内容,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教法:1. 启发式教学法 确立依据:通过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思考,得出生成答案。(已知知识→学生具体知识→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通过教师启发、诱导,主要依靠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启”是对教师而言,“发”是就学生而论。“启”是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表现;“发”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的_?????°_。 案例教学法 确立依据:利用生动具体、直观易学的常见案例。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真实性.,由于教学内容是具体的实例,加之采用是形象、直观、生动的形式.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易于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学法: 探究学习法: 确立依据:教师通过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_è?¨è??_、_???è??_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得出_???è??_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_è§????_问题的_??????_和途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_è?????_能力。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创设_??????_,激发_è?????_探究欲望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层次和学生日常生活,我主要安排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由思考敬畏生命——是什么、感悟生命至上——为什么、体会休戚与共——怎么做。 [新课导入]: 方法:请同学们思考一个热议的话题“哪一刻你觉得生命最脆弱?”“哪一刻你觉得生命最坚强?” [授新]: 材料:PPT呈现 汶川地震中顷刻间山崩地裂、家破人亡,那是10年不能忘却的伤痛。这一刻地动山摇,这一刻,天昏地暗,这一刻,山河破碎,这一刻,天地呜咽。 在灾难来临时,你对于生命是什么样的感受?(脆弱的、艰难的) 十万人民子弟兵吹响抗震救灾的集结号,在血肉模糊中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八旬老人被困266个小时获救、38岁女子被困216小时获救、六旬老人196个小时后获救。从中你感受到生命的什么?(坚强的、有力量的、崇高的、神圣的)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利用微博热议的问题吸引学生兴趣,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然后导入新课,进入本课的第一个环节:由思考敬畏生命——是什么 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材料:PPT呈现汶川地震的废墟、众志成城救人的画面 思考:生命脆弱——害怕,畏惧 生命坚强——敬重、尊敬 得出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敬畏生命 是什么:敬重、畏惧。 材料:PPT分享我的“住院的第十一天”记录,随笔。 感悟敬畏生命的内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从而加深学生理解的能力,从老师自身的经历让学生深刻感受敬畏生命的内涵,贴近生活。进一步攻克了本课的重点。 (过渡):很多时候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敬畏生命呢? 进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感悟生命至上——为什么 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材料: PPT呈现2014马航MH370的搜救的案例 思考: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寻找失联的客机值得吗?为什么? 得出第二个知识点:感悟生命至上——为什么: 1、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崇高的、神圣的。 2、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设计意图】:能够深入挖掘马航MH370的案例,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敬畏生命的重要性。进一步攻克了本课的重点。 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材料:PPT呈现:2015.8.12天津危险品仓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最美的逆行。 思考:不顾自身危险去救他人是不爱惜自己生命吗?为什么? 得出:3、他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设计意图】:结合本节课知识点,联系现实案例,激发学生思考,从而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过渡) 在生活中,你敬畏过生命吗?你是怎么做的?进入本课的第三个环节: 体会休戚与共——怎么做 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材料:PPT呈现: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 思考:这一起事故,反映出什么问题?他人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存在联系吗?给我们什么启示? 得出第三个知识点:体会休戚与共——怎么做 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推己及人) 提问生活中还有很多漠视生命的现象,请同学举例,引导老人跌倒扶不扶? 材料:PPT辩论 正方观点:看见老人摔倒了,必须扶起来。 反方观点:不是我碰倒的,凭什么我扶。 得出:2、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对待)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使学生懂得生命之间休戚与共,我们不应漠视他人生命,要心存善意,关爱生命。从而实现了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攻克本课的难点。 方法:案例教学法、情景体验法 材料:PPT呈现:“8.12”爆炸后,一张令无数人泪崩的微笑对话截图,迅速传遍网络。“我已经在去往爆炸点的路上了,如果我回不来,我爸就是你爸。”“记得给我妈上坟。” 思考:我们敬畏生命是他人命令的吗?为什么? 得出:3、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自愿选择) 材料:PPT情境引导: (1)公交车上,看见老人上车,我会:__________。? (2)体育课上,看见同学摔断了腿,不能站起来,我会: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体验,让学生深刻感悟,敬畏生命是发自内心的自愿选择。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从而实现本课的知识目标。 [结课]: 材料:PPT呈现:你除了敬畏生命,在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敬畏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入思考,对敬畏的理解,进一步拓展升华对本课的知识点。 最后对本课的内容进行课堂总结,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知识能够系统化,加深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这也是这节课的板书。 以上就是我对《敬畏生命》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