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国历史 人文地理期中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21七下·余杭期中)《连昌宫词》:“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此诗句描写的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 “姚崇宋璟作相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玄宗统治前期, 重用贤能, 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的局面,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开元盛世是题干诗句描写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史实,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2.(2021七下·余杭期中)“这座城市的人口大约100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内围割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文中的城市最可能是( )A.东汉的洛阳 B.唐朝的长安 C.北宋的汴京 D.清朝的北京【答案】B【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可知,城内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说明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出现了市场,是对唐朝长安的描述。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唐朝的长安最可能是文中的城市,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唐社会气象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3.(2021七下·余杭期中)唐朝时,漠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了到长安觐见皇帝更加方便,在大漠南北专门开辟了一条大道,称为“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指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答案】B【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任用少数民族贵族进行本民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唐太宗是“天可汗”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识记基础史实。4.(2021七下·余杭期中)下图是枚纪念铜章,图案中的“船”应来自( )A.朝鲜 B.埃及 C.印度 D.日本【答案】D【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中的“遣唐使”这一信息,联系所学,唐朝时期,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被称为遣唐使。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日本是图案中的“船”所来的国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朝的对外交往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遣唐使的相关知识。5.(2021七下·余杭期中)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其最南端到达今天的( )A.长安 B.洛阳 C.北京 D.杭州【答案】D【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隋朝大运河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地点。6.(2021七下·余杭期中)隋代虽然没有出现著名诗家,但隋诗融合南北诗风,为唐诗的繁荣作了准备。隋诗能够“融合南北诗风”的政治前提是( )A.通大运河 B.创科举制 C.全国统一 D.国力强盛【答案】C【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隋朝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隋诗能够“融合南北诗风”的政治前提是隋的统一。ABD三项都不是隋诗能够“融合南北诗风”的政治前提,不符合题意;C项全国统一是隋诗能够“融合南北诗风”的政治前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诗能够“融合南北诗风”的政治前提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7.(2021七下·余杭期中)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答案】C【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据“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明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允许少数民族通过科举考试做官。AD两项明显与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B项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中“避免了”的表述绝对化,不符合题意;C项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8.(2021七下·余杭期中)“它设计精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地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此材料描写的是(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知是曲辕犁。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本题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唐朝创制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的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A项耧车是播种工具,不符合题意;B项翻车用于灌溉,不符合题意;C项曲辕犁是题干材料描写的对象,符合题意;D项筒车是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的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知道唐朝创制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新的灌溉工具筒车。9.(2021七下·余杭期中)编写歌谣是记忆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下列描写中国古代唯一位女皇帝的歌谣是(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答案】B【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死后在陕西乾陵所立的碑上“一字不铭”,给世人留下了“无字碑”之谜。A项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写唐太宗的歌谣,不符合题意;B项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是描写中国古代唯一位女皇帝的歌谣,符合题意;C项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是描写开元盛世的歌谣,不符合题意;D项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是描写宋太祖的歌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武则天的识记能力及分析材料的能力。需要理解并准确识记武则天的统治。10.(2021七下·余杭期中)唐朝后期,给唐末统治以致命打击的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唐末,人民徭役繁重,生活困苦,起义不断。其中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的起义是黄巢起义。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黄巢起义给唐末统治以致命打击,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巢起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关键信息是“给唐末统治以致命打击的起义”。11.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 )A.以民为本,避免干扰生产 B.虚心纳谏,变革礼仪制度C.善于谋略,选准作战时机 D.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答案】A【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把太子的成年礼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把国家战事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说明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因此:A符合题意;BCD材料中未体现;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即可作答。12.(2021七下·余杭期中)最能概括隋唐历史全过程的主题应是( )A.繁荣与开放 B.动荡与变革 C.分裂与融合 D.交往与冲突【答案】A【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创建了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制度,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完善了科举考试,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同为一家”,对外友好交往,唐朝建筑水平高超,唐诗光耀千古。综上所述,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并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隋唐历史的基本特征是繁荣与开放。A项繁荣与开放最能概括隋唐历史全过程的主题,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隋唐历史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要求具备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2021七下·余杭期中)下图为中南半岛示意图,图中阴影为某粮食作物种植区,据此完成问小题。13.图中阴影部分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丘陵14.图中阴影地区的主要农业产品是(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大麦【答案】13.A14.C【知识点】湄南河平原【解析】【点评】湄公河平原上主要种植水稻,在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靠人工完成,属于精耕细作的农业,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居住,比较稠密,共同劳动,团结互助,生活较为传统。遇到丰收时节,人手不够,大家互相帮忙,但不会使用大量机械。1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所示区域是中南半岛,图中阴影部分的主要地形类型是平原。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1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主要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图中阴影地区的主要农业产品是水稻。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15.(2021七下·余杭期中)马铃薯又名土豆,原产地位于安第斯山区海拔高于3000米的地区。据此判断,影响马铃薯生长最主要的条件是( )A.丰富的水源 B.肥沃的黑土 C.温凉的气候 D.平坦的地形【答案】C【知识点】智利——安第斯山脉【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马铃薯又名土豆,原产地位于安第斯山区海拔高于3000米的地区。据此判断,影响马铃薯生长最主要的条件是温凉的气候。其他与高的海拔关系不大。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同时山区地形对降水也有一定的影响。山区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16.(2021七下·余杭期中)以色列国土面积的45%是沙漠。它要实现“让沙漠开满鲜花”,必须改造的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答案】C【知识点】以色列节水王国【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以色列国土面积的45%是沙漠。它要实现“让沙漠开满鲜花”,必须改造的是 水源。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以色列水资源短缺, 以色列人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在沙漠中建起了绿洲; 以色列人努力让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石油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发达的国家。17.(2021七下·余杭期中)日本是海洋渔业大国,近年来大力建设"海洋牧场”,这样做的意义主要是( )A.有利于拓展海洋运输空间 B.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C.加大海洋渔业的捕捞力度 D.减少工业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答案】B【知识点】日本——耕海牧渔【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日本是海洋渔业大国,近年来大力建设"海洋牧场”,这样做的意义主要是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其余答案不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日本北海道附近,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使得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海岸线曲折,优良港湾多;工业发达,先进的纺织工业、电子工业、造船技术和捕鱼装置为日本提供优质渔网和电子设备和悠久而丰富的捕鱼经验是日本渔业发展的有利条件。(2021七下·余杭期中)读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18.关于澳大利亚农业带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A.回归线附近由于降水少没有农业带分布B.南部地区降水最丰富农牧业分布集中C.混合经营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丰富地区D.粗放牧羊带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19.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幅员辽阔,天然草场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②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的农业机械。③气候比较干热,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属于干旱地。④人口多,劳动力资源充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18.C19.B【知识点】澳大利亚草原——现代化牧场【解析】【点评】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当地气候干燥,草原广布。因此在中部、西部北部地区发展了粗放牧羊业和粗放牧牛业。东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当地水热条件较为优越。因此在当地发展编羊与小麦混合经营,以及牛、羊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18.根据给出的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与年降水量分布图 ,判断关于澳大利亚农业带分布,说法正确的是混合经营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丰富地区。回归线附近由于降水少没有农业带分布,错误。南部地区降水最丰富,错误,应该是东北部降水最多。粗放牧羊带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错误,应该在南回归线的东部和西部,东南沿海以混合农业为主。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1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①幅员辽阔,天然草场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③气候比较干热,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属于干旱地,①③,正确。②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的农业机械。④人口多,劳动力资源充足。不属于自然条件,与题意不符合。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2021七下·余杭期中)西亚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读图,回答问题:20.西亚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是( )A.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 B.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不均C.人口稠密,用水量大 D.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21.西亚的石油主要分布在( )A.地中海沿岸 B.波斯湾及其沿岸C.墨西哥湾沿岸 D.红海沿岸22.据图判断,下列关于西亚石油输出路线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日本②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美国③波斯湾→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④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大西洋→西欧、美国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20.A21.B22.B【知识点】中东石油宝库【解析】【点评】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产量最大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有“世界石油宝库”的称号。 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这里的油田一般具有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成本低的特点。 黑海出入地中海的门户是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唯一出口,航运十分繁忙。2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亚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是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其他说法不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2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亚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22.据图判断,下列关于西亚石油输出路线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日本,③波斯湾→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④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大西洋→西欧、美国,正确。①③④ ,正确。②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美国,错误,穿过马六甲海峡不能直接到达美国。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23.(2021七下·余杭期中)下图是美国某地农业景观。该图体现的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自动化 B.机械化 C.商品化 D.专业化【答案】B【知识点】美国中部平原【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下图是美国某地农业景观。该图体现的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故选择机械化。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域辽阔, 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 ,必须依靠机械化来完成,所以机械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人少地多,所生产的农产品大部分要作为商品卖出去,商品率高,是典型的商品性农业。24.(2021七下·余杭期中)班加罗尔有“印度硅谷”之称,关于该工业区叙述正确的是( )A.在当地丰富的能源基础上形成的B.平原地形,地势地平,环境优美C.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主D.海运发达,便于产品出口【答案】C【知识点】印度班加罗尔【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班加罗尔有“印度硅谷”之称 ,该工业区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主,其他说法错误。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五大城市,人口约850万人。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后,班加罗尔发展成重工业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被誉为“亚洲的硅谷”。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52分)25.(2021七下·余杭期中)阅读下图及文字资料,回答问题。近年来,肯尼亚政府大力发展花卉业。新鲜的玫瑰从采摘到中国消费者手中仅需1~2天,中国成为背尼亚增长最快的玫瑰消费市场。首都内罗毕附近的奈瓦沙湖(淡水湖)是世界著名的花卉产地。(1)肯尼亚位于 洲东部,印度洋 岸。(2)每年,大批的野生动物从塞伦盖蒂向北前往马赛马拉。这一景象发生在 (6月/10月),引起动物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热量/降水)的季节差异。(3)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奈瓦沙湖畔种植玫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答案】(1)非洲;西(2)6月;降水(3)市场广阔(靠近首都,对外又有中国市场);附近有机场和铁路,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知识点】非洲草原——传统牧场【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印度洋西岸。(2)、每年,大批的野生动物从塞伦盖蒂向北前往马赛马拉。这一景象发生在6月,引起动物迁徙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季节差异。(3)、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奈瓦沙湖畔种植玫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是市场广阔(靠近首都,对外又有中国市场);附近有机场和铁路,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点评】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为广大。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这里的降水很不均匀,半年多雨,半年少雨。在雨季,大草原一片葱绿,生机盎然;到了旱季,气候干燥,满目枯黄。这里没有茂盛的森林,在茫茫草原上,有一些耐旱的孤树。许多动物为了生存,不得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26.(2021七下·余杭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瑞士位于 (南/北)半球,从海陆位置看,它属于 (内陆/沿海)国家。(2)从地形看, (地形区)横贯瑞士南部,因而瑞士享有“欧洲屋管”之称:同时它还有“欧洲水塔”之称,主要是因为 。(3)瑞士名城日内瓦的气候类型是 ,与之相比,达沃斯年均气温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4)以达沃斯为例,分析瑞士成为“世界滑雪天堂”的优势自然条件。【答案】(1)北;内陆(2)阿尔卑斯山脉;多条河流发源于该山区(3)温带海洋性气候;海拔(地势)高(4)海拔高(多高山);降雪量大;积雪期长。【知识点】瑞士——阿尔卑斯山脉【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瑞士位于北半球,从海陆位置看,它属于内陆国家。(2)、从地形看,阿尔卑斯山横贯瑞士南部,因而瑞士享有“欧洲屋管”之称:同时它还有“欧洲水塔”之称,主要是因为多条河流发源于该山区。(3)、根据给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可知,瑞士名城日内瓦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与之相比,达沃斯年均气温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地势)高。(4)、以达沃斯为例,分析瑞士成为“世界滑雪天堂”的优势自然条件:海拔高(多高山);降雪量大;积雪期长。【点评】瑞士是山地之国,境内有阿尔卑斯山脉,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自然风光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吸引力强;瑞士有发达的铁路公路,有许多电缆车直通山巅,有直升机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来的人多;旅游设施精良,地区接待能力强。每年来瑞士旅游的人较多,成为一个旅游热区。27.(2021七下·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程篇][确立]大业三年(607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即进士科之始。[完善]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文士多愿应进士科。武则天时,为防止一些人通过钱财考入进士,她又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影响篇]①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多是毕业于中央、地方官学的“生徒”或“乡贡“。②唐玄宗时,进士科主要考诗赋。③《琵琶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④隋唐时,“大小之官(选拔),悉听吏部。”(1)根据“历程篇”,材料中的“大业”是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选拔官员的标准是什么?(2)根据“历程篇”,“文士多愿应进士科”始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武则天为减少考试作弊推出了什么举措?(3)根据“影响篇”,按要求完成下表。史实(填序号)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① 【答案】(1)隋炀帝;才学(2)唐太宗(李世民) 创立殿试。(3)④;②;③;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解析】【分析】(1)根据“大业三年(607 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即进士科之始”,联系所学,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形成,因此材料中的“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把才学高低作为选官的标准。(2)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主要科目。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制度,由皇帝亲自面试考生。(3)①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多是毕业于中央、地方官学的“生徒”或“乡贡“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②唐玄宗时,进士科主要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繁荣。③《琵琶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描述的是下层士人通过读书考试而改变身份入朝为官,这反映了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④隋唐时,“大小之官(选拔),悉听吏部。”意思是说大小官职,都由吏部任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科举制的实行,使得官员选拔的权利集中到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故答案为:(1)隋炀帝;才学。(2)唐太宗(李世民);创立殿试。(3)④;②;③;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8.(2021七下·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工程的杰出代表,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人们在洛阳城大运河附近,发现了隋唐时的国家粮仓--含嘉仓。左图为出土于含嘉仓遗址的刻铭砖块。铭文大意是:697年,含嘉仓收纳了来自苏州的稻米一万多石。 隋唐时,每逢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出现粮荒,中央政府便从“淮海漕运”“舟车所会”的洛阳调粮。[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下面左图为《步辇图》,右图为《唐蕃会盟拓片》[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647年,唐太宗派使团去天竺学习熬糖法。后来,他下诏令扬州上贡当地种植的甘蔗进行试生产,“色味愈西域远甚”。——摘译自《新唐书》(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含嘉仓选址洛阳的原因;并简述大运河的主要作用。(2)与《步辇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两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3)唐代的熬糖法学自哪一文明古国?再举一例唐朝与该国交往的史实。【答案】(1)洛阳是隋大运河的中心(或临近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长安)。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交流。(2)文成公主入藏唐代民族交融(3)古印度 玄奘西行【知识点】开元盛世;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国家粮仓含嘉仓选址位于运河沿岸,集中在长安、洛阳附近的北方地区主要是因为洛阳是当时的都城,便于粮食的管理;长安、洛阳地区人口激增,粮食供不应求;选址运河沿岸,便于通过水路南粮北运。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步辇图》和《唐蕃会盟拓片》都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3)唐太宗派人到天竺摩褐陀国(印度0去学习熬糖法,不仅学会了印度的制糖技术,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精义,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1)洛阳是隋大运河的中心(或临近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长安)。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交流。(2)文成公主入藏;唐代民族交融。(3)古印度;玄奘西行。【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含嘉仓选址洛阳的原因,隋朝大运河,唐和吐蕃的友好交往,玄奘西行等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29.(2021七下·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诗歌中的盛唐]以下唐诗描述了唐人的生活。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B.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D.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文物中的盛唐]以下考古发现,从不同方面印证盛唐的社会风气。左图是三彩狩猎仕女俑。唐朝女子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女子能像男人一样参与骑马狩猎等活动。 左图是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帷帽原为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装東,后成为唐代贵族妇女出游时的时尚性装束。(1)以上诗歌从不同方面印证了盛唐气象。将诗歌前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特征。民族和睦: ;经济繁荣: ;文化灿烂: ;对外开放: 。(2)结合材料,简述盛唐社会风气的特征。【答案】(1)C;A;D;B(2)三彩狩猎仕女俑展现了唐朝女子骑马狩猎等活动比较普遍,见证了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戴帷帽女子骑马俑呈现了原属胡装的帷帽成为唐朝流行的帽饰,见证了唐朝的兼容并蓄。【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1)“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出自于杜甫的《忆昔》,描绘了唐朝开元年间经济繁荣的景象。“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意思是从远方带来的礼物,天下很多国家都到未央宫来朝拜君王,体现了唐代开放的对外政策。“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体现了唐蕃和亲后民族交融的状况。“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称赞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体现了唐朝诗歌的繁荣。(2)三彩狩猎仕女俑展现的是女子骑马狩猎的场景,在唐朝,女子骑马狩猎等活动比较普遍,女子社会地位有提高,见证了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展现了原属胡装的帷帽成为唐朝流行的帽饰,见证了唐朝的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故答案为:(1)C;A;D;B。(2)三彩狩猎仕女俑展现了唐朝女子骑马狩猎等活动比较普遍,见证了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戴帷帽女子骑马俑呈现了原属胡装的帷帽成为唐朝流行的帽饰,见证了唐朝的兼容并蓄。【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代的社会风气及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 / 1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国历史 人文地理期中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21七下·余杭期中)《连昌宫词》:“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此诗句描写的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2.(2021七下·余杭期中)“这座城市的人口大约100万,外国人可能占了三分之一。城内围割成一百多个坊,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文中的城市最可能是( )A.东汉的洛阳 B.唐朝的长安 C.北宋的汴京 D.清朝的北京3.(2021七下·余杭期中)唐朝时,漠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了到长安觐见皇帝更加方便,在大漠南北专门开辟了一条大道,称为“参天可汗道"。“天可汗”指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4.(2021七下·余杭期中)下图是枚纪念铜章,图案中的“船”应来自( )A.朝鲜 B.埃及 C.印度 D.日本5.(2021七下·余杭期中)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其最南端到达今天的( )A.长安 B.洛阳 C.北京 D.杭州6.(2021七下·余杭期中)隋代虽然没有出现著名诗家,但隋诗融合南北诗风,为唐诗的繁荣作了准备。隋诗能够“融合南北诗风”的政治前提是( )A.通大运河 B.创科举制 C.全国统一 D.国力强盛7.(2021七下·余杭期中)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建立的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这说明唐朝( )A.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致力于商业贸易发展8.(2021七下·余杭期中)“它设计精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地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此材料描写的是( )A.耧车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9.(2021七下·余杭期中)编写歌谣是记忆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下列描写中国古代唯一位女皇帝的歌谣是(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10.(2021七下·余杭期中)唐朝后期,给唐末统治以致命打击的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11.唐太宗把太子成年礼这一重大礼仪,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进攻突厥这样的重要战争,也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以上材料说明唐太宗( )A.以民为本,避免干扰生产 B.虚心纳谏,变革礼仪制度C.善于谋略,选准作战时机 D.提倡节俭,减轻人民负担12.(2021七下·余杭期中)最能概括隋唐历史全过程的主题应是( )A.繁荣与开放 B.动荡与变革 C.分裂与融合 D.交往与冲突(2021七下·余杭期中)下图为中南半岛示意图,图中阴影为某粮食作物种植区,据此完成问小题。13.图中阴影部分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丘陵14.图中阴影地区的主要农业产品是( )A.小麦 B.玉米 C.水稻 D.大麦15.(2021七下·余杭期中)马铃薯又名土豆,原产地位于安第斯山区海拔高于3000米的地区。据此判断,影响马铃薯生长最主要的条件是( )A.丰富的水源 B.肥沃的黑土 C.温凉的气候 D.平坦的地形16.(2021七下·余杭期中)以色列国土面积的45%是沙漠。它要实现“让沙漠开满鲜花”,必须改造的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17.(2021七下·余杭期中)日本是海洋渔业大国,近年来大力建设"海洋牧场”,这样做的意义主要是( )A.有利于拓展海洋运输空间 B.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C.加大海洋渔业的捕捞力度 D.减少工业对海洋环境的污染(2021七下·余杭期中)读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与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18.关于澳大利亚农业带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A.回归线附近由于降水少没有农业带分布B.南部地区降水最丰富农牧业分布集中C.混合经营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丰富地区D.粗放牧羊带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19.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幅员辽阔,天然草场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②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的农业机械。③气候比较干热,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属于干旱地。④人口多,劳动力资源充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021七下·余杭期中)西亚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读图,回答问题:20.西亚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是( )A.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 B.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不均C.人口稠密,用水量大 D.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21.西亚的石油主要分布在( )A.地中海沿岸 B.波斯湾及其沿岸C.墨西哥湾沿岸 D.红海沿岸22.据图判断,下列关于西亚石油输出路线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日本②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美国③波斯湾→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④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大西洋→西欧、美国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3.(2021七下·余杭期中)下图是美国某地农业景观。该图体现的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自动化 B.机械化 C.商品化 D.专业化24.(2021七下·余杭期中)班加罗尔有“印度硅谷”之称,关于该工业区叙述正确的是( )A.在当地丰富的能源基础上形成的B.平原地形,地势地平,环境优美C.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主D.海运发达,便于产品出口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52分)25.(2021七下·余杭期中)阅读下图及文字资料,回答问题。近年来,肯尼亚政府大力发展花卉业。新鲜的玫瑰从采摘到中国消费者手中仅需1~2天,中国成为背尼亚增长最快的玫瑰消费市场。首都内罗毕附近的奈瓦沙湖(淡水湖)是世界著名的花卉产地。(1)肯尼亚位于 洲东部,印度洋 岸。(2)每年,大批的野生动物从塞伦盖蒂向北前往马赛马拉。这一景象发生在 (6月/10月),引起动物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热量/降水)的季节差异。(3)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奈瓦沙湖畔种植玫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26.(2021七下·余杭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瑞士位于 (南/北)半球,从海陆位置看,它属于 (内陆/沿海)国家。(2)从地形看, (地形区)横贯瑞士南部,因而瑞士享有“欧洲屋管”之称:同时它还有“欧洲水塔”之称,主要是因为 。(3)瑞士名城日内瓦的气候类型是 ,与之相比,达沃斯年均气温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4)以达沃斯为例,分析瑞士成为“世界滑雪天堂”的优势自然条件。27.(2021七下·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程篇][确立]大业三年(607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即进士科之始。[完善]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文士多愿应进士科。武则天时,为防止一些人通过钱财考入进士,她又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影响篇]①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多是毕业于中央、地方官学的“生徒”或“乡贡“。②唐玄宗时,进士科主要考诗赋。③《琵琶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④隋唐时,“大小之官(选拔),悉听吏部。”(1)根据“历程篇”,材料中的“大业”是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选拔官员的标准是什么?(2)根据“历程篇”,“文士多愿应进士科”始于哪位皇帝在位时?武则天为减少考试作弊推出了什么举措?(3)根据“影响篇”,按要求完成下表。史实(填序号)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① 28.(2021七下·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工程的杰出代表,至今仍在发挥作用。人们在洛阳城大运河附近,发现了隋唐时的国家粮仓--含嘉仓。左图为出土于含嘉仓遗址的刻铭砖块。铭文大意是:697年,含嘉仓收纳了来自苏州的稻米一万多石。 隋唐时,每逢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出现粮荒,中央政府便从“淮海漕运”“舟车所会”的洛阳调粮。[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下面左图为《步辇图》,右图为《唐蕃会盟拓片》[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647年,唐太宗派使团去天竺学习熬糖法。后来,他下诏令扬州上贡当地种植的甘蔗进行试生产,“色味愈西域远甚”。——摘译自《新唐书》(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含嘉仓选址洛阳的原因;并简述大运河的主要作用。(2)与《步辇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两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3)唐代的熬糖法学自哪一文明古国?再举一例唐朝与该国交往的史实。29.(2021七下·余杭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诗歌中的盛唐]以下唐诗描述了唐人的生活。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B.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c.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D.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文物中的盛唐]以下考古发现,从不同方面印证盛唐的社会风气。左图是三彩狩猎仕女俑。唐朝女子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女子能像男人一样参与骑马狩猎等活动。 左图是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帷帽原为西北游牧民族的一种装東,后成为唐代贵族妇女出游时的时尚性装束。(1)以上诗歌从不同方面印证了盛唐气象。将诗歌前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特征。民族和睦: ;经济繁荣: ;文化灿烂: ;对外开放: 。(2)结合材料,简述盛唐社会风气的特征。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 “姚崇宋璟作相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唐玄宗统治前期, 重用贤能, 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实行一系列改革,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的局面,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开元盛世是题干诗句描写的内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玄宗与开元盛世的史实,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2.【答案】B【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可知,城内除了皇城、中央官署外,还有东、西两个市场,说明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出现了市场,是对唐朝长安的描述。ACD三项和题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题意;B项唐朝的长安最可能是文中的城市,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唐社会气象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3.【答案】B【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任用少数民族贵族进行本民族管理,保留原有民族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纷纷来长安朝见唐朝皇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ACD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唐太宗是“天可汗”所指的对象,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和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识记基础史实。4.【答案】D【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中的“遣唐使”这一信息,联系所学,唐朝时期,日本曾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被称为遣唐使。日本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日本是图案中的“船”所来的国家,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朝的对外交往及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遣唐使的相关知识。5.【答案】D【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ABC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隋朝大运河及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地点。6.【答案】C【知识点】隋的兴亡【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隋朝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隋诗能够“融合南北诗风”的政治前提是隋的统一。ABD三项都不是隋诗能够“融合南北诗风”的政治前提,不符合题意;C项全国统一是隋诗能够“融合南北诗风”的政治前提,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诗能够“融合南北诗风”的政治前提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7.【答案】C【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据“据统计,唐朝宰相共有36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士为24人,占6%.这在历代汉人王朝中是较为罕见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表明了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允许少数民族通过科举考试做官。AD两项明显与题干不符合,不符合题意;B项避免了民族间的战争中“避免了”的表述绝对化,不符合题意;C项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理解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8.【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的“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可知是曲辕犁。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本题考查了盛唐的社会气象。唐朝创制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的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A项耧车是播种工具,不符合题意;B项翻车用于灌溉,不符合题意;C项曲辕犁是题干材料描写的对象,符合题意;D项筒车是灌溉工具,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盛唐的社会气象及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盛唐的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知道唐朝创制了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新的灌溉工具筒车。9.【答案】B【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儿子中宗和睿宗,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死后在陕西乾陵所立的碑上“一字不铭”,给世人留下了“无字碑”之谜。A项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写唐太宗的歌谣,不符合题意;B项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是描写中国古代唯一位女皇帝的歌谣,符合题意;C项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是描写开元盛世的歌谣,不符合题意;D项陈桥兵变成君主,黄袍加身显威风是描写宋太祖的歌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武则天的识记能力及分析材料的能力。需要理解并准确识记武则天的统治。10.【答案】C【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税沉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原为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唐末,人民徭役繁重,生活困苦,起义不断。其中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的起义是黄巢起义。ABD三项和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C项黄巢起义给唐末统治以致命打击,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黄巢起义的相关知识及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关键信息是“给唐末统治以致命打击的起义”。11.【答案】A【知识点】贞观之治【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把太子的成年礼由农忙的二月改在十月举行,把国家战事放在十月到次年一月的冬闲时进行。说明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因此:A符合题意;BCD材料中未体现;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难度不大,理解题意即可作答。12.【答案】A【知识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创建了选拔人才的科举考试制度,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完善了科举考试,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同为一家”,对外友好交往,唐朝建筑水平高超,唐诗光耀千古。综上所述,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并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隋唐历史的基本特征是繁荣与开放。A项繁荣与开放最能概括隋唐历史全过程的主题,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不是隋唐历史的特征,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要求具备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答案】13.A14.C【知识点】湄南河平原【解析】【点评】湄公河平原上主要种植水稻,在生产力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主要靠人工完成,属于精耕细作的农业,气候条件优越,适宜人类的生存和居住,比较稠密,共同劳动,团结互助,生活较为传统。遇到丰收时节,人手不够,大家互相帮忙,但不会使用大量机械。1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所示区域是中南半岛,图中阴影部分的主要地形类型是平原。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1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主要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图中阴影地区的主要农业产品是水稻。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15.【答案】C【知识点】智利——安第斯山脉【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马铃薯又名土豆,原产地位于安第斯山区海拔高于3000米的地区。据此判断,影响马铃薯生长最主要的条件是温凉的气候。其他与高的海拔关系不大。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约6℃。同时山区地形对降水也有一定的影响。山区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16.【答案】C【知识点】以色列节水王国【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以色列国土面积的45%是沙漠。它要实现“让沙漠开满鲜花”,必须改造的是 水源。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以色列水资源短缺, 以色列人采用世界最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在沙漠中建起了绿洲; 以色列人努力让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石油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发达的国家。17.【答案】B【知识点】日本——耕海牧渔【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日本是海洋渔业大国,近年来大力建设"海洋牧场”,这样做的意义主要是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其余答案不正确。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日本北海道附近,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使得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海岸线曲折,优良港湾多;工业发达,先进的纺织工业、电子工业、造船技术和捕鱼装置为日本提供优质渔网和电子设备和悠久而丰富的捕鱼经验是日本渔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答案】18.C19.B【知识点】澳大利亚草原——现代化牧场【解析】【点评】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当地气候干燥,草原广布。因此在中部、西部北部地区发展了粗放牧羊业和粗放牧牛业。东南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西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当地水热条件较为优越。因此在当地发展编羊与小麦混合经营,以及牛、羊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18.根据给出的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与年降水量分布图 ,判断关于澳大利亚农业带分布,说法正确的是混合经营带主要分布在降水较丰富地区。回归线附近由于降水少没有农业带分布,错误。南部地区降水最丰富,错误,应该是东北部降水最多。粗放牧羊带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错误,应该在南回归线的东部和西部,东南沿海以混合农业为主。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1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①幅员辽阔,天然草场占国土总面积的一半左右。③气候比较干热,近三分之二的土地属于干旱地,①③,正确。②先进的科技和现代化的农业机械。④人口多,劳动力资源充足。不属于自然条件,与题意不符合。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答案】20.A21.B22.B【知识点】中东石油宝库【解析】【点评】西亚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丰富、产量最大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有“世界石油宝库”的称号。 西亚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这里的油田一般具有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成本低的特点。 黑海出入地中海的门户是土耳其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是波斯湾的唯一出口,航运十分繁忙。2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亚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是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其他说法不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故答案为:A。2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亚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22.据图判断,下列关于西亚石油输出路线的说法,正确的有:①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日本,③波斯湾→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④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大西洋→西欧、美国,正确。①③④ ,正确。②波斯湾→印度洋→马六甲海峡→美国,错误,穿过马六甲海峡不能直接到达美国。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23.【答案】B【知识点】美国中部平原【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下图是美国某地农业景观。该图体现的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故选择机械化。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答案为:B。【点评】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域辽阔, 美国的农场几乎都是家庭农场 ,必须依靠机械化来完成,所以机械化水平高,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人少地多,所生产的农产品大部分要作为商品卖出去,商品率高,是典型的商品性农业。24.【答案】C【知识点】印度班加罗尔【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班加罗尔有“印度硅谷”之称 ,该工业区以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为主,其他说法错误。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五大城市,人口约850万人。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后,班加罗尔发展成重工业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被誉为“亚洲的硅谷”。25.【答案】(1)非洲;西(2)6月;降水(3)市场广阔(靠近首都,对外又有中国市场);附近有机场和铁路,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知识点】非洲草原——传统牧场【解析】【分析】(1)、据图分析可知,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印度洋西岸。(2)、每年,大批的野生动物从塞伦盖蒂向北前往马赛马拉。这一景象发生在6月,引起动物迁徙的主要原因是降水的季节差异。(3)、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奈瓦沙湖畔种植玫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是市场广阔(靠近首都,对外又有中国市场);附近有机场和铁路,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点评】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以非洲的热带草原面积最为广大。热带草原气候一年分干湿两季,这里的降水很不均匀,半年多雨,半年少雨。在雨季,大草原一片葱绿,生机盎然;到了旱季,气候干燥,满目枯黄。这里没有茂盛的森林,在茫茫草原上,有一些耐旱的孤树。许多动物为了生存,不得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26.【答案】(1)北;内陆(2)阿尔卑斯山脉;多条河流发源于该山区(3)温带海洋性气候;海拔(地势)高(4)海拔高(多高山);降雪量大;积雪期长。【知识点】瑞士——阿尔卑斯山脉【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瑞士位于北半球,从海陆位置看,它属于内陆国家。(2)、从地形看,阿尔卑斯山横贯瑞士南部,因而瑞士享有“欧洲屋管”之称:同时它还有“欧洲水塔”之称,主要是因为多条河流发源于该山区。(3)、根据给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可知,瑞士名城日内瓦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与之相比,达沃斯年均气温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海拔(地势)高。(4)、以达沃斯为例,分析瑞士成为“世界滑雪天堂”的优势自然条件:海拔高(多高山);降雪量大;积雪期长。【点评】瑞士是山地之国,境内有阿尔卑斯山脉,海拔高,有冰川和积雪,自然风光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吸引力强;瑞士有发达的铁路公路,有许多电缆车直通山巅,有直升机提供空中救援,交通便利,游客来的人多;旅游设施精良,地区接待能力强。每年来瑞士旅游的人较多,成为一个旅游热区。27.【答案】(1)隋炀帝;才学(2)唐太宗(李世民) 创立殿试。(3)④;②;③;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解析】【分析】(1)根据“大业三年(607 年)设十科举人,中有‘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一条,即进士科之始”,联系所学,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形成,因此材料中的“大业”是隋炀帝的年号。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把才学高低作为选官的标准。(2)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主要科目。武则天创立了殿试制度,由皇帝亲自面试考生。(3)①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大多是毕业于中央、地方官学的“生徒”或“乡贡“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②唐玄宗时,进士科主要考诗赋。促进了唐诗的繁荣。③《琵琶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描述的是下层士人通过读书考试而改变身份入朝为官,这反映了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④隋唐时,“大小之官(选拔),悉听吏部。”意思是说大小官职,都由吏部任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科举制的实行,使得官员选拔的权利集中到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故答案为:(1)隋炀帝;才学。(2)唐太宗(李世民);创立殿试。(3)④;②;③;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8.【答案】(1)洛阳是隋大运河的中心(或临近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长安)。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交流。(2)文成公主入藏唐代民族交融(3)古印度 玄奘西行【知识点】开元盛世;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可知,隋朝国家粮仓含嘉仓选址位于运河沿岸,集中在长安、洛阳附近的北方地区主要是因为洛阳是当时的都城,便于粮食的管理;长安、洛阳地区人口激增,粮食供不应求;选址运河沿岸,便于通过水路南粮北运。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步辇图》和《唐蕃会盟拓片》都反映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往来,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3)唐太宗派人到天竺摩褐陀国(印度0去学习熬糖法,不仅学会了印度的制糖技术,而且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唐太宗时,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教精义,促进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故答案为:(1)洛阳是隋大运河的中心(或临近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长安)。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交流。(2)文成公主入藏;唐代民族交融。(3)古印度;玄奘西行。【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含嘉仓选址洛阳的原因,隋朝大运河,唐和吐蕃的友好交往,玄奘西行等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29.【答案】(1)C;A;D;B(2)三彩狩猎仕女俑展现了唐朝女子骑马狩猎等活动比较普遍,见证了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戴帷帽女子骑马俑呈现了原属胡装的帷帽成为唐朝流行的帽饰,见证了唐朝的兼容并蓄。【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1)“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出自于杜甫的《忆昔》,描绘了唐朝开元年间经济繁荣的景象。“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意思是从远方带来的礼物,天下很多国家都到未央宫来朝拜君王,体现了唐代开放的对外政策。“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体现了唐蕃和亲后民族交融的状况。“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称赞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成就,体现了唐朝诗歌的繁荣。(2)三彩狩猎仕女俑展现的是女子骑马狩猎的场景,在唐朝,女子骑马狩猎等活动比较普遍,女子社会地位有提高,见证了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戴帷帽骑马仕女俑展现了原属胡装的帷帽成为唐朝流行的帽饰,见证了唐朝的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故答案为:(1)C;A;D;B。(2)三彩狩猎仕女俑展现了唐朝女子骑马狩猎等活动比较普遍,见证了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戴帷帽女子骑马俑呈现了原属胡装的帷帽成为唐朝流行的帽饰,见证了唐朝的兼容并蓄。【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代的社会风气及学生对诗歌的解读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国历史 人文地理期中检测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下学期中国历史 人文地理期中检测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