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 敬畏生命 课件(27张幻灯片)+3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 敬畏生命 课件(27张幻灯片)+3视频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直击河南抗洪一线
第八课第二框
敬畏生命
学习目标
1.知道生命至上的内涵: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
2.学会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
3.培养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

生命至上
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清明祭祖
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
公祭日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敬献花圈
地震救援
火灾救援
①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洪灾救援
1.如何理解或体现“生命
至上”?
②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崇高的、神圣的。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医疗救治工作摆在第一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整个战“疫”过程中中国追求的最高目标。在这次大考中,国家不计代价,救治每一个生命,诠释了“民惟邦本”的中华文化优秀价值观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③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P95

请你说说为什么钟南山被称为“最美逆行者”?
④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
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中国的上半场
,世界的下半场。
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伊朗、意大利、法国等疫情严峻的国家纷纷向国际社会发出求助。
面对这些国家的求助,中国各省市专家团队、中国政府机构、民间组织和个人,纷纷火线支援,用“中国温度”温暖世界!
之前,我们是一个省援助湖北一个市,现在,我们是一个省,支援一个国家——
思考:从疫情当中我们能够体现到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二:休戚与共
?敬畏生命,让我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1.怎样敬畏生命?
探究与分享
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
——生命哲学家史怀泽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利益紧密相连(我国与他国)
②我们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能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P97
在美国疫情
爆发之初,
他曾认为
不需要戴口罩,
因此在美国街头依然有很多人群聚集,
且不佩戴口罩。
③我们对生命的敬畏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①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P96
②不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P97
③我们对生命的敬畏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是道德的生活体现。P98
如何敬畏生命?(怎样理解生命是休戚与共的?)
课堂小结
敬畏生命
①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但也是崇高的、神圣的
②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③生命至上,别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同样重要
1.
为什么敬畏生命
2.如何敬畏生命/休戚与共
①从珍惜自己生命走向关怀他人生命,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②不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学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③敬畏生命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意识
行动
内心选择
1.(2020江苏苏州)2020年4月,在全国各地开展的“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增强了群众佩戴安全头盔、使用安全带的意识。这告诉我们(

A.
应该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
B.
生命总是脆弱、艰难的
C.
自己生命比别人生命重要
D.
守护生命首先要养护精神
A 
材料不体现
知识性错误
知识性错误
关注自己的身体
与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课堂检测
2.(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下列三个情境共同体现了(

A.敬畏生命,关怀他人的生命
B.漠视自己的生命
C.敬畏生命,不是发自内心的选择
D.只关注他人的身体
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

关注身体、精神生命
课堂检测
A
3.对于“路遇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的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下列观点中,你认为正确是(
)
A.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B.为了避免“被讹”的麻烦,不扶为好
C.要扶,这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关爱
D.只有在有证人或有监控的情况下,才扶
C
4.《爱心》栏目的“知心姐姐”以其独特的方式使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痛苦的人放弃了“自杀”的念头,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知心姐姐”的行动是(
)
①善待他人生命的表现②当他人生命遭遇困难需要帮助时,伸出了援助之手
③尊重、珍爱自己生命的表现④肯定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表现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①②④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