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守护生命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守护生命教案

资源简介

第九课第一节《守护生命》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依据。《道德与法治》七年级教材的主题围绕“成长中的我”展开,本框“守护生命”属于“成长中的我”的相关部分,体现着课程标准中“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相关内容。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相应部分还有“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
 2、教学内容。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九课第一框,包含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两个层面。本课意在培养学生提高健康的意识,掌握自救自护基本常识,知道守护生命还要养护精神。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还停留于身体层面的认识中,他们对于如何爱护身体、如何养护精神还没有形成意识。本课引领学生认识到要珍爱生命,就要学会爱护身体,养护精神,并且掌握一些自救自护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生命意识,知道养护精神,守护精神家园。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怎样爱护身体,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知道怎样养护精神,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以真善美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意识,树立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的积极情感;追求真、善、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爱护身体。
2、教学难点:如何在艰苦的情况下养护精神。
五、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交流分享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新闻视频:男子珠江夜游时翻栏拍照落水身亡
教师总结: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守住生命,我们才能感受四季的冷暖变化,体验生活的千姿百态,追求人生幸福的种种可能。
观看视频,获得感悟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生命的宝贵。
预习检测
1、守护生命需要做到哪些?
2、爱护身体应注意什么?
3、守护生命为什么还需要养护精神?
4、精神发育和物质支持的关系是怎样的?
5、我们为什么要守护精神家园,弘扬民族精神?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通过该环节让学生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
教授新课
一、爱护身体
活动一:阅读材料小伟事例(课本100页)
小伟夜晚不睡觉,看足球比赛、聊天导致第二天跑步时栽倒在地。
教师总结:小伟的行为,是对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我们要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活动二:新闻链接小伟续集
小伟是一个足球迷,在世界杯期间,他天天半夜爬起来用手机观看比赛,结果被妈妈发现了,没收了小伟的手机。
教师总结:当某些内心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不能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伤害自己的身体。成长中的我们,应该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P101中
活动三:求生知识大比拼
1、发生火灾时该怎么办?
2、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
3、发生交通事故怎么办?
4、如何预防溺水?
教师总结: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爱护自己的身体。
二、养护精神
活动四:阅读材料集中营的画(课本104页)
1、在集中营里,女画家费利德为什么要教孩子们画花卉、人物和窗外的风景?
2、人们为什么将这些儿童的绘画作品称为“人类文化皇冠上的钻石”?
教师总结:我们的精神发育,需要物质的支持,但不完全受物质生活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制约。过度的物质追求、物质攀比,容易让我们丧失对真、善、美的体验,丢失精神世界的财富。
活动五:观看视频
《中华文化》
1、你知道的中华文化有哪些?
2、你知道的民族精神有哪些?
教师总结: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与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我们
每个中国人的精神生命都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守护精神家园,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学生观看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学生列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小组活动合作探究,展示手抄报成果并作介绍
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视频感受中华文化,根据自身实际,回答问题。
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通过小组手抄报展示,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以真善美为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情怀。
课堂小结
我们的生命是以身体健康为基础的,要对生命负责,对健康负责。面对灾难,我们要掌握自救自护的方法。我们的生命又不仅仅是活着,还有不断的精神追求,这让我们的生命丰富多彩,也汇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学生将板书记在课本的空白处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便于记忆。
当堂检测
1.在公共场所发生人群拥挤踩踏事件是非常危险的,当出现混乱局面而自己又不幸卷入时,我们应该(

①顺着人群的流向,双脚小步地移动向前
②俯身蹲下快速去捡掉落苹果手机和钱包
③两只手臂撑开护住胸前空间,防止窒息
④已倒地时平躺张开,护住身体重要脏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下列能体现关爱生命健康的是(

A小江经常路边的烧烤食品
B小东每天抽时间锻炼身体
C小李为了值日不参加安全演练
D小红在雷雨天选择树底下避雨
3.守护生命需要我们关注并养护我们的精神。下列做法属于养护精神的做法是(

①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②阅读优秀文学作品
③旷课到网吧玩游戏
④参加新团员入团宣誓活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小明说:“物质需求产生于人体的本能需要,精神需求产生于人自身思维的需求,只要满足物质需求就能满足生命需求,达到守护生命的目的。”这一观点(

A.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精神需求放在第一位。
B.是错误的,
守护生命需要关注物质需求并养护精神。C.是正确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太缥缈。
D.是正确的,满足了物质需求就能保证身体健康,就能完全守护我们的生命。
5.《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是一个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年轻人。他出生在农村,家境极其贫困,但他没有就此消沉,反而更加刻苦读书,始终不放弃对知识的学习。通过读书,他认识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充盈了自己的精神,为自己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思考:(1)孙少平的故事体现了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养护精神?
认真完成老师所给出的题目。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本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理念,努力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参与;激发兴趣,吸引参与;动手实践,主动参与;质疑互动,全面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践证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