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感受生命的意义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 感受生命的意义 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
课题 感受生命的意义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学段: 初中 年级 七年级
单元范围 初中: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感受生命的意义
教材 书名: 道德与法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联系方式
设计实施者 段乔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课程。在教学理念方面指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相联系,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这就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贯彻的教学理念。 2.情境认识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的成长为着眼点,注重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和关键品格。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感受生命的意义 学生情况: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值青春期对生活充满热情,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但是难以得到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也有一部分学生感到生活的意义渺茫,开始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同时缺乏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急需我们对此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生命的丰富与美好,体会生命的价值;愿意去探索和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2.能力目标:增强选择过有意义人生的能力;增强运用自己的品质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能力理解生命意义的内涵;3.知识目标:懂得探索生命意义的重要性;懂得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明晰自己生命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人对待生活和生命的态度不同,生命的意义也不同。
教学方式:访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板书
技术准备:投影
课前准备:发放采访记录表,并提前收集。
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 展示四张图片:我们在出生时,带着父母的爱、医生的祝福、社会的期望来到世界。
设计意图:以人的一生贯穿整节课,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生命都有意义,我们应该努力过有意义的一生。
新课学习
环节一:交流分享1、生命的追问——人为什么活着?
交流分享采访记录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同的答案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为了知识、为了考上理想的学校、为了梦想、为了子女、为了父母、为了美景美食、为了更高的追求、为了服务社会、为了国家等等。
环节二:2、生命的追问——怎样的生命更有意义?
展示三个案例:清晨送孩子上学的父母、烈日下辛勤工作的学校工作人员:
支教教师梁俊的事迹,致力于贫困山区的教育,将山区孩子比如成苔花,苔花如米小,也比牡丹开,感动了无数人;
感动中国人物王珏,一直默默无闻化名“兰小草”帮助他人,不求回报;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考:不论是身边人、平凡的岗位、医生、教师……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他们的行为让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更有意义。引导学生过更有意义的人生,培养亲社会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结;怎样的一生是值得过的?
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
反面案例分析:微博中子女不赡养父母的话题,并联系身边的实例:儿子觉得自己的生活还不够好,没有办法照顾父母。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考:赡养父母是传统美德、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律义务,那些打着自私利己名义的人生,值得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只有自己,还有他人、社会。
延伸:辩论
正方:不要为被人而活
反方: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结论:人既要为自己而活,又要为别人而活。既能活出自己的人生,又在别人需要时付出爱心。
环节三:分享探究3、如何认识生命的意义?
第一个活动,展示生命线,起点为0岁,终点设置为80岁,代表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找到适当的位置,并标出来,完成签名、兴趣爱好、性格等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生命的独特、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意义。
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在生命线上标出自己现在所在的位置,写出12岁之前的人生中两三项最有意义的事。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和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三个活动,在发现过往人生的意义后,展望未来,引导学生做自己人生的导演,创造自己未来的人生,体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联系时事,提出“我和2035有个约定”,2035年是十九大提出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年份,同时也是17年后正值而立之年的少年们的年龄,同时引用春晚学生熟知的歌曲名,让学生和17年后的自己有个约定,想象那个时候的自己想做什么、过着怎样的人生。
设计意图:创造更精彩的人生。
环节四、总结提升
视频展示:种子发芽
如果生命是一粒种子,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用它的所有力量努力使自己茁壮成长,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能够绽放生命的精彩。
让我们享受生命,同时也让这个世界因为有我们而更美好。

课堂总结:思维导图
板书设计;10.1 感受生命的意义
一、生命的追问
二、发现自己的生命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课前准备的完成情况
课堂评价:课堂参与和情感感悟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本次教学设计经过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希望最大程度上能够真正感悟到生命的价值。特点有: 1.全面了解学情,把握学生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不论是教学背景分析,还是课前的采访记录,都是为了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
2.创设活动情境,联系学生实际,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我的生命线活动,紧密联系学生,层层递进,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基于学生实际,设置思辨问题,锻炼学生思维的发展。养老的问题、要不要为他人而活等等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热点时事,联系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感动中国人物王珏、因《经典咏流传》节目被大家熟悉的梁俊、我和2035有个约定等等,与时事热点相联系,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紧密联系课标的要求,坚持新课改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联系热点,联系学生实际,通过情境事例指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和感悟,同时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通过课前采访、辩论、讨论、填写等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对学生现年龄段对于生命的意义的了解和感悟不是很充分,应该课前多做一些调查问卷会访谈,为这节课更好地开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在情境的设置、案例的选择上还不够全面细致,应多探究多思考多请教其他优秀教师,加以完善。
希望在接下来的修改中不断完善,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