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备考2022】浙江省中考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分层评价专练七——历史专题(6)1.(2020·温州)回眸百年中国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立足“转型”,积蓄前行的力量。材料一:1920年,来华访问的美国哲学家杜威在演讲中指出:“(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引发中国青年学生的强烈共鸣。同年,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来到中国,他高度赞扬了儒家思想的孝亲观念,并称社会改造问题求之古人,中国老子的思想最有价值。他的演讲并未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太大反响。——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等材料二: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地推陈出新。1920年的中国,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民革命,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这一总体特征。部分大事记如下:时间大事记1月中华民国教育部通令全国中小学陆续使用白话文教材。5月①陈独秀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②孙中山发表演讲,强调国民党“今后应再有一番革命,才能做成一个真中华民国。”8月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此后,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经典著作被翻译出版。8月至次年春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先后建立;《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工人周刊》等通俗读物纷纷创刊。11月在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上海印刷工会相继成立。(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两位哲学家的演讲在中国知识界反响不同的原因。(4分)(2)为什么说1920年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总体特征?结合材料一、二,联系相关史实予以阐释。(6分,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2.(10分)材料一:我国古代朝代制度示意图(1)请分别写出上述朝代示意图所展现的创新制度。(3分)材料二:(美国)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的力量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2)材料二中“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2分)材料三:见下图(3)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综合上述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4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3.当代青年,应补足精神之钙,让爱国主义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文中指出: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分裂祖国的言行开展坚决斗争。(1)卡片1和卡片2分别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2分)两事件的共同背景是什么?(2分)说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历史任务?(2分)(2)结合材料一二说说为什么要让爱国主义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4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4.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天朝梦碎】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历史改变了轨道。材料一: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社会蹒跚地走进了近代。西方人的意志借助于战争的胜利而成为近代中西之间的第一组条约……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1)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救亡图存】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材料二:维新之路:试图借助光绪皇帝,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使中国现代化,其措施因为守旧派的反对而始终停留在纸上。共和之路:主张以革命建立共和政体,他们所建立的制度对中国人民还无意义,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仿效俄国成功的经验没有在中国取得成功,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获得了农民阶级前所未有自觉支持,成为民主革命走向胜利之路。——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依据材料,比较三次探索结果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的唯一选择。【砥砺前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材料三:1956——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不负韶华】2020年到来,让我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3)根据图4概括1978年前后我国经济的变化,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材料四:2019年,一张完美的“成绩单”1高质量发展平稳推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将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将迈上1万美元的台阶。2全国将有340个左右贫困县摘帽、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3嫦娥四号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陆月球背面,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雪龙2号首航南极,北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5G商用加速推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4改革开放不断催生发展活力。增设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减税降费总额超过2万亿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了,老百姓常用的许多药品降价了,网络提速降费使刷屏更快了。——摘自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20新年贺词(4)提炼上述材料所蕰涵的历史信息,将下面的观点补充完整,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________。5.近代以来,英国曾经历了多次辉煌,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经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材料二: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世纪的经济“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刘景华《大国衰落之鉴》(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对世界历史的贡献。(4分)(2)恩格斯说:16、17世纪为18世纪准备了社会革命的“一切前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奠定了“长大成人”的基础。结合材料二,从英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角度谈谈对恩格斯观点的理解。(8分,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6.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不懈地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坚定道路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既然时代已不允许再出个皇帝,则建立民国就必然成为另一时代主题。问题是建立哪一种模式的民国呢?以孙文为理论骨干的革命党人,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当时的“美国模式”……不幸的是,这个生吞活剥的美国模式在中国实行起来却完全走了样。—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由于缺乏经验,一开始采取学习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设方式……“浮夸风”严重泛溢。—摘自张维《中国道路对西方模式的超越》材料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20世起80年代末90年代初,党和国家面临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欧阳松《关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的国顾与思考》材料四:◎200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078元,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跨越。◎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重大成果,是我国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碎。◎2017年,十九大报告指出了我国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1)材料一中的“美国模式”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浮夸风”严重泛滥的原因。(2)请运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材料中所述的两个“重大历史关头”。(3)“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结合材料一至材料四,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表述成文)7.[百年恰是风华茂]风雨历程,初心不变。让我们放歌党的百年华诞。赞歌一:《党在我心中》:诞生于南湖游船/犹如天际升起的朝阳/历经沧桑的祖国/如同沉睡的雄狮/在您耀眼的光芒下/猛然睁开了双眼……党啊,我的母亲/您用超常的智慧/挽狂澜,拯万民,定国运……赞歌二:《世纪抒怀》:中国的雷鸣/奇迹着联合国的讲台/我们就是这样地/从五十年的洗礼中/走过这百年瞬间/用“东方红”的陕音/用邓公的南巡/坚定着曾经的摇摆……赞歌三:《风雨百年》:春天的故事美轮美奂/新时代的画卷把梦想装扮/谁在吟唱那首和谐的旋律/唱出民族复兴巨龙飞……镰刀斧头旗帜永不改变/自强不息勇担复兴的重担/看我共产党人豪气冲天(1)“您用超常的智慧挽狂澜,拯万民,定国运”,请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个史实加以佐证。(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出现过怎样的重大“摇摆”?(3)回首共产党风雨百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华夏明天会更美好、更辉煌。综合上述赞歌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乾隆对英使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梁廷楠《粤海关志》材料二:在18世纪的法国,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挑战。这对任何时期的法国旧制度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英国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部分行业生产情况材料四:1689年,英国的这一法案一劳永逸地确定了国会的最高权力,并结束了几乎早半个世纪前就已经开始的英国革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的清朝采用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2)结合材料分析“理性的挑战”为什么“对法国旧制度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3分)注:到1800年,英国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上其他地区合在一起生产的还多。(3)有人说:“在一个新欧洲正在崛起的世纪,清朝时期中国的稳定成了祸事,而非幸事。”请结合上述四则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5分,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9.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请运用所学知识,联系下列史料,阐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6分)(2)“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天安门广场,这注定是中华民族最难忘的一天。请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3分)(3)“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请结合下列表格,谈谈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6分)时间国内生产总值货物进出口总额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改革开放初期3679亿元占世界生产总值比重的1.8%206亿美元171元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5亿人2018年90.03万亿元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4.62万亿美元2.8万元10..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发于唐宋之际的海洋发展路向,表明我国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开始出现了由“头枕三河、面向草原”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历史性转折。宋代在一些重要海港(如广州)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藩坊,到宋代海上对外贸易东起日本、朝鲜,西到地中海和非洲东部沿岸,欧洲、非洲、亚洲50多个国家与中国有贸易往来。材料二: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着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材料三:卡片一: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卡片二: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比不上法国,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英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再运出去。——钱乘旦《英国通史》材料四:明清时期,我国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新的伟大征程。(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的对外贸易的特点。(2分)(2)列举一例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并说明它传入欧洲后对于“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重大作用。(2分)(3)结合卡片一,指出“1500年前后推动资本主义从欧洲向外界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一历史事件与卡片二所反映的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4)综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述“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重要动力。”(6分)参考答案1.【答案】(1)杜威提倡社会转型需理念转变,符合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救国,积极改造社会的需求;罗素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符合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旧礼制的社会思潮。(2)单角度阐述: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越来越多的进步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和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成立。他们积极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成立工会组织。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多角度阐述:1920年的中国,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多种变革力量持续发力。有人坚持思想启蒙,提倡思想领域的社会转型;有人逐渐认同马克思主义,并开展研究、宣传和实践等活动;政府支持白话文运动,白话文教材和出版物的流行,使民众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大大提升。以上变化都折射出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总体特征。【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1920年”“(如果)没有一场基于理念转变的社会转型,中国是不可能改变的。”可见杜威提倡社会转型需理念转变,联系所学知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倡导爱国、救国,积极改造社会,和杜威的演讲是相符的。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老子的思想最有价值。他的演讲并未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引起太大反响”可见罗素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反对旧道德、旧礼制”的思想是不符的。(2)结合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史实从单角度或多角度去阐释,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即可。故答案为:(1)杜威提倡社会转型需理念转变,符合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救国,积极改造社会的需求;罗素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符合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旧道德、旧礼制的社会思潮。(2)单角度阐述:以“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越来越多的进步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和共产党早期组织纷纷成立。他们积极到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领导工人成立工会组织。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是一个持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多角度阐述:1920年的中国,历经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多种变革力量持续发力。有人坚持思想启蒙,提倡思想领域的社会转型;有人逐渐认同马克思主义,并开展研究、宣传和实践等活动;政府支持白话文运动,白话文教材和出版物的流行,使民众接受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大大提升。以上变化都折射出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总体特征。2【答案】(1)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3分)(2)含义:“新的种类的新国家”是指美国成为总统制共和制国家(或联邦制国家);(1分)“控制自己”:政府内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制约平衡。(或者总统享有行政权,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学习手册》P108)(2分)(3)历史上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秦朝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或隋朝三省六部制,或元朝行省制度);(2分)美国通过《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共和制政体,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或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分)综上所述,制度创新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中、外历史和现实3个角度任选两个角度,每个角度2分,共4分)3.【答案】(1)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2分)都面临外来(日本)侵略的民族危机(或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受到侵犯等)(2分);反对帝国主义(或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分)(2)参考如下:等级等级描述得分水平4从正反两个角度,与多个材料建立起联系,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材料运用较充分,论证较严密,表达较清晰。4水平3使用多个材料,把事件和影响结合论述,但缺少总结提升。3水平2使用一个材料就直接得出结论,如就写“五四运动”,事件与影响也没有具体联系。1-2水平1没有应答。应答内容与题目要求无关。0示例:面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挫折,青年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发起了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在全国爱国群众巨大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合约签字,取得运动初步胜利。日本妄图策划华北独立,面对危局,爱国青年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发起了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是港独思潮存在的重要因素;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是爱国主义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香港应加强青年学生的爱国爱港教育,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港独。综上所述,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要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4.【答案】(1)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的开端,所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2)维新之路和共和之路结果都失败了,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胜利的;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证明了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国情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通过土地革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说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选择。(3)1978年之前经济增长缓慢,而之后经济总量快速而且持续增长。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等等……【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和所学内容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受到严重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维新之路的结果是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共和之路的结果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国历史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维新之路和共和之路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78年以前经济缓慢增长,1978年后增长持续且迅速。这主要是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4)综合材料可知,中国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故答案为:(1)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的开端,所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2)维新之路和共和之路结果都失败了,而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胜利的;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断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证明了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国情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通过土地革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所以说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正确选择。(3)1978年之前经济增长缓慢,而之后经济总量快速而且持续增长。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等等……5.【答案】(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2)示例: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7世纪,科学革命更强烈地冲击了人们的思想,加速科学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16、17世纪英国社会的变化为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为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奠定了基础。6.【答案】(1)①共和政体/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的共和制②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2)①第一个重大关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②第二个重大关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或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必须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或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3)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制国家,但并没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说明“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此后的探索中,又深受“苏联模式”影响,“左倾”思潮泛滥,出现了大跃进等失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巨大损失,说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符合中国国情。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017年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人民历史和现实的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内容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共和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20世纪50年代中国浮夸风的产生,是因为当时急于求成,只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中国的基本国情。(2)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第一个重大关头是在文化大革命后,当时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个重大关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邓小平1992年南方视察,发表了南方谈话,解放思想。(3)根据材料一可知,1911年革命党人领导了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材料二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效仿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化运动,给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材料三和四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十九大的召开等,使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由此可以证明观点的合理性。故答案为:(1)①共和政体/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的共和制②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2)①第一个重大关头: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②第二个重大关头: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或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必须用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或1992年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3)①史实:A.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共和制国家,但并没能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说明“美国模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B.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此后的探索中,又深受“苏联模式”影响,“左倾”思潮泛滥,出现了大跃进等失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巨大损失,说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符合中国国情。C.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017年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②结论: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人民历史和现实的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点评】本题考查史论结合能力,难度较大,综合性强。7.【答案】(1)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或20世纪40年代: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取得了解放战争(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2)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3)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失误后,1978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使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目标。8.【答案】(1)闭关锁国政策(2)启蒙运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宣扬自由、平等是人的自然权利,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出人民主权的理论;或者启蒙运动撼动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和舆论的基础(3)当欧洲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不断进步和发展时,清时期的中国却依旧在古老的农耕文明轨道上停滞不前。首先,在经济上欧洲完成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飞跃发展;而中国却依旧还是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其次,政治上欧洲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皇权或削弱或废除;但是中国却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皇权专制达到顶峰。再者,思想上欧洲进行了启蒙运动、科学革命等思想运动,促使了思想解放。但是中国在这一时期却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综上所述,当欧洲不断发展,而中国日渐落后,必然导致中国与欧洲渐行渐远及最终被侵略的命运。所以说在新欧洲崛起的世纪,中国的稳定成了祸事。9.【答案】(1)(6分)本小题采取分层评分,要求如下:第一层次:联系1-2个史实,但没有说明焕然一新的表现,给1—2分。第二层次:联系1-2个史实,能够说明焕然一新的表现,给3—4分。第三层次:联系2个及以上史实,能够说明焕然一新的表现,且逻辑清晰,给5—6分。示例: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使中国共产党有科学理论作指导;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通过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一大的召开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奋斗目标和领导力量;土地革命时期,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过程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辟了一条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使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革命道路;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事件1分,意义2分,总3分)(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自改革开放以来,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的腾飞证明,我们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理论依据2分,总6分)10【答案】(1)特点:对外贸易交流范围广;海上贸易繁盛。(2)指南针的使用,促进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印刷术的西传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创造条件。(3)新航路开辟。内在联系:新航路的开辟,英国凭借其大西洋沿岸优越的地理优势,加强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国际贸易迅速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迅速地走上强大的道路。(4)示例1:综观中外历史进程,人类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古代中国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使中国的科技和经济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西方在15世纪开辟了新航路,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与各大洲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逐步成为强大的帝国。而中国在明清曾一度闭关锁国,这种与世界的隔绝也带来了晚晴的落后与挨打。1978年后中国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不仅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促进了中国的飞速发展。历史和现实证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示例2: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古代中国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使中国的科技和经济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西方在15世纪开辟了新航路,世界开始走向整体。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在新航路开辟后,加强了与各大洲间的联系和贸易往来,逐步成为强大的帝国。而1978年后中国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不仅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促进了中国的飞速发展。而中国在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种与世界的隔绝也带来了晚晴的落后与挨打。综观中外历史进程,人类文明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