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62050011455400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习目标】 唯物史观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两汉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 时空观念 认识两汉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文献资料记载,了解两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措施的特征、影响。 历史解释 运用文献资料,认识汉代儒学思想与治国理念、文学作品与汉代社会背景的内在联系。 家国情怀 认识到汉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汉代社会的发展进步。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举措 难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学习过程】 导入 -19050131445新课讲授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133350142240 (二)“文景之治” 1.背景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储藏的财物),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毛色一样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司马迁《史记》 背景:经济凋敝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班固《汉书》 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陆贾《新语》 背景:社会残破 汉初的统治政策: 统治思想:黄老之学 统治政策:修养生息,无为而治 “楚汉战争一结束,即将绝大多数军士罢归家乡务农,按爵级授予田宅,一段时期……减轻田租,十五税一。” —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政策:轻徭薄赋 “文帝在一段时期内免征田租,景帝则将田租由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并为定制……景帝将秦朝以来男子开始‘傅籍’为国家服徭役的年龄由17岁推迟至20岁……在法律方面,文帝、景帝提倡轻刑慎罚。”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政策:减轻刑罚 3.结果: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全国)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范晔《后汉书》 4,问题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 王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 “丞相(按:田蚡)入奏事,荐人二千石。……上乃曰:‘君除(按:任免)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司马迁《史记》 丞相专权,威胁皇权 “匈奴连岁入边,烽火逼于长安……匈奴五次入边,杀掠人口,动以万计。” —司马迁《史记》 匈奴侵边,威胁边疆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班固《汉书》 思想各异,威胁人心 “(富商大贾)冶铁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明重困。” —司马迁《史记》 富贾不仁,威胁统治 西汉的强盛 政治集权的措施 1.推恩令的颁布 (汉文帝)“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少其力” —班固《汉书》 “一个王朝,两种制度”的方针:京畿地区实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外围地区,实行“封建制”,封了许多王国,由王国自行治理。……这样一种郡县与封建并存的制度,就叫“郡国并行制”。 ---易中天《帝国的惆怅》 说明: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汉景帝)“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说明: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导致诸侯国势力日盛,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 —班固《汉书》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2.中外朝制度 “汉武帝还特意从身分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大政。” 152400243840—张岂之《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措施:设置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 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 3.设刺史,用酷吏 “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 —顾炎武《日知录》 特点:尊贵临卑 -66675-8944610 措施: ①州:监察区 ②州刺史:六百石 (郡太守二千石) ③州刺史没有固定治所 ④州刺史作为监察官之职责:“六条问事” (二)经济垄断的措施 1.统一货币:五铢钱;铸币权力收归中央 2.盐铁官营 :设置盐官、铁官;统一生产和销售 3.均输平准 :调剂运输,平稳物价 4.算缗和告缗 :对商人增收财产税;重农抑商 作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武帝的内外事功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思想统一的措施--独尊儒术 1.政策:独尊儒术 “这种‘新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收融合了道、法、阴阳诸家的思想中合理的因素,构成了一个以‘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和‘大一统’等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儒学体系。”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思想大一统巩固政治大一统 2.学校:兴办太学,表彰《六经》 打破贵族官僚世代为官陈规,确立儒学成为文化主流 实质: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四)开拓疆域措施 1.北击匈奴: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 2.东定朝鲜 3.南平百越 4.开发西南夷 5.经营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 作用:汉武帝开疆拓土,中国版图向北、向南、向东、向西都大幅扩大,并为后世几千年的中华版图奠定了基本格局,汉武帝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对外交流发展,巩固加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小结 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 经济 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命告缗 思想 独尊儒术 边疆 北击匈奴、东定朝鲜、南平百越、开发西南夷、经营西域: 大统一:强调的是疆域的统一 大一统:随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民族和国家被视为整体,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边疆、民族等要素的高度统一 东汉的兴衰 王莽新政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新,西汉灭亡。 王莽改革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统治末年,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2.东汉建立: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8572530480 3.光武中兴 建武十七年,刘秀还乡,宴会父老乡亲,时宗室祖母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是!”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后汉书·光武帝纪》 特点:柔道治天下:以柔养民;以柔驭臣;轻徭薄赋、释放奴婢、裁减官吏、重视儒学 措施: 政治上:①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②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③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④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上: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上:提倡文教,重视儒学。 外交上:放弃武力开边,“以夷制夷” “且北狄尚强……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实,不如息人。” —《后汉书》 4.东汉的衰亡 “外戚宦官的专权不是皇权的衰落,而是皇权的旁落。君主集权的加强,必然使权力高度集中到皇帝手中,外戚和宦官时寄生于皇权的赘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发展的产物。” —摘编自田余庆 1.衰亡因素:①外戚宦官专权;②“党锢之祸” ③豪强地主的发展;④黄巾起义 四、两汉的文化 史学 司马迁《史记》 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皇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班固《汉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 汉赋 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 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一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医学 《黄帝内经》 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科学 《九章算术》 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蔡伦纸” 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板书设计】 1047754762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