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泽东 1.了解开幕词的有关知识,把握本文内容,梳理行文思路; ★学习目标 2.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意,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和创作风格; 3.认识建立新中国的困难与艰辛,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 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新课导入 ★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能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走近毛泽东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主要著作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人们尊称他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也是诗人、书法家,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采桑子·重阳》等。他的诗词作品多描绘中国革命的壮丽图景,气势磅礴、雄浑瑰丽,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革命豪情。 采桑子 ·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中国人民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召开的。 ★写作背景 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们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上和法律上的准备。 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这篇著名讲话,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 开幕词是在重要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始时,为会议主持人或主要领导人讲话所用的文稿。 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了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幕词 开幕词通常由标题、称谓及正文三部分组成。 1、标题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用会议名称作标题;二是前边再加上领导人姓名;三是用提示内容中心或主旨的标题,在后面通常加上副标题。 2、称谓一般写在标题下行顶格,称呼通常用“同志们”、 “朋友们”、“各位代表”等。 3、正文一般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开头写宣布开幕之类的话。结尾,一般都是“祝大会圆满成功”之类。 主体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会议的筹备和出席会议人员情况;会议召开的背景和意义;会议的性质、目的及主要任务;会议的主要议程及要求;会议的奋斗目标及深远影响等等。但写作中一定要把握会议的性质,郑重阐述会议的特点、意义、要求和希望,对于会议本身的情况如议程等,要概括说明,点到为止;行文则要明快、流畅,评议要坚定有力,充满热情。 开幕词的特点: 简明性。开幕词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多使用祈使句,表示祝贺和希望; 口语化。它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 宣告性。开幕词是会议或者活动的序曲,所以开幕词具有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 引导性。开幕词一般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宗旨、目的、意义、任务等,这对整个会议或活动的成功举行起着引导作用 鼓动性。开幕词带着对活动 活动的良好祝愿,通过介绍会议或活动激励参与者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 ★文本研读 读标题 初感知 读标题,请用一两个词语,或者一句诗句来表达情感。 自豪,喜悦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文本研读 整体感知 划分层次 通读全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宣布大会开幕,简介与会代表及大会特点。 第二层(3—4段):回顾过去,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层(5—8段):立足当下,对国家发展大计做出规划:指明会议议程,民族独立与发展,革命心态,发展策略。 第四层(9—11段):展望未来,描绘民族振兴蓝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 第五层(12—16段):纪念与祝贺。 本文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请结合开幕词的结构构成和课文内容补写右面的结构导图。 “胜利”基础 任务 意义 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悼念和庆贺 ★文本研读 整体感知 划分层次 ★文本研读 通读课文 感悟细节 请结合课文内容和当时背景,简要概括本次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重要意义。 (1)从第2段介绍的代表构成看,这次会议的性质是代表全国人民的会议。 ★文本研读 通读课文 感悟细节 (2)从第5段介绍的会议任务,以及第6段“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站立起来了”这句话,联系写作背景,可以看出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未来中国的各种制度法令、大政方针与发展前景,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篇章;它代表着全国人民大团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兼收并蓄的传统精神。它向全世界正式宣告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文本研读 通读课文 感悟细节 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内涵。 问题一:毛泽东阐述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哪些具体内容?请主要结合第6段作简要说明。 ★文本研读 通读课文 感悟细节 答:①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取得了胜利,打倒了内外压迫者。 ②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制定了制度法令、大政方针以及美好愿景。 ③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从此列入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 ④中国革命已经取得胜利,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朋友遍天下。 ★文本研读 通读课文 感悟细节 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内涵。 问题二:所谓“站起来”就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这里为什么不用这样的表述而用“站起来”? ★文本研读 通读课文 感悟细节 所谓“站起来”是很直白、很形象的语言,它形象地揭示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一伟大成就,生动地告知全世界:中国人民从此结束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历史,获得了独立、自主和自由的新生活。它表明这次革命胜利与以往的政权更迭相比完全不同,是人民“站了起来”,而不仅仅是更换了政权。 ★文本研读 通读课文 感悟细节 毛泽东在讲话中认为新中国建设当前还面临哪些迫切任务?。 (1)继续努力,防止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的破坏和捣乱活动。 (2)必须和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团结在一起, 使我们的斗争不致于处于孤立地位。 (3)做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 ★文本研读 析文体 品语言 作为重要会议的开幕词,本文在开头语、结束语和主体部分的内容构成或表达效果上有何突出特点?。 ★文本研读 析文体 品语言 答:(1)开头两段宣布大会开幕并简介与会人员的组成特点,显示其代表性和广泛性,体现了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 (2)结束语鼓舞人心,颇具感染力。作者对未来的预见抒发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最后三个“庆祝”句独立成段,形成排比,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 (3)主体部分以“背景—任务—意义—要求”四个核心词构成了开幕词主体内容的基本框架。开幕词往往具有宣告性质,大会的“意义”部分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一庄严宣告,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品读句子,从词语选用和句式表达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本研读 (1)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析文体 品语言 “只要……就能”的条件关系复句和“迅速地”的修饰语,表明了作者对建国后快速振兴民族经济的自信和豪情。 (2)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惋惜,正是蒋介石及其帮凶破坏了3年以前曾和蒋介石国民党一道开过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不可磨灭”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是对蒋介石及其帮凶破坏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愤慨。 ★文本研读 析文体 品语言 (3)数百万人民解放军的野战军已经打到接近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的地区去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已经获得了解放。在3年多的时间内,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援助人民解放军,反对了自己的敌人,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文本研读 析文体 品语言 这句话体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是用词准确。 “大多数”指的是中国在当时除了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和新疆都得到了解放,所以是“中国人民的大多数”,而我们的战争所取得的也就是“基本的胜利”。这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讲述背景的界定。 ★主旨归纳 这篇开幕词介绍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背景,回顾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历程,道出了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历史必然性。同时,指明了全国人民当前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国家的发展大计作出规划。本文处处洋溢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革命情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