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好的故事》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6《好的故事》教案

资源简介

26 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生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词语。
2.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
1.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2.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策略
会写字词
本课要写13个字,其中11个字为左右结构,2个字为上下结构。“搁、综、澄、漾、焰、瞬、凝、骤、掷、陡”都是左窄右宽的结构。“瞬、凝、骤”这三个字的笔画较多,书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熟字及拆分部件的方法记忆,正确书写。对一些学生容易写错的部件进行指导。“萍”和“藻”这两个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舒展,遮盖下半部分,下半部分中的三点水书写时要注意窄而长,和“平”“喿”高度相当,这样整个字才能显得平稳。
本课要求写的字,结构复杂、易写错的字较多,教师要安排时间对易错字的书写进行指导,并结合书后词语表的识字、听写,落实本课书写。
教学课文时会有一些含义深刻、意思难懂的词语,可以提示学生借助查阅字典、词典、古典文籍及关注课文注释等途径加以理解。
朗读指导
由于本文写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早期,其遣词造句仍留有那个时代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痕迹,所以有些词语很陌生,要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读好重点段落的重点语句,如: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第7自然段的第三句和最后一句,指导学生关注逗号的停顿,将句中罗列的事物读清楚;第7自然段的第四句,要提醒学生注意“泼剌奔迸的红锦带”这个短语要读得紧凑一些。
阅读理解
本课在内容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初读课文环节,应重点指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方法,帮助学生大体理解文中较为陌生的词语。整体感知环节,可以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品悟“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体会作者从现实到梦境,再回到现实的情感变化。细读课文环节,要聚焦关键词句,感受梦境中“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深入阅读环节,当学生理解有困难时,可以借助课外相关资料及本课“阅读链接”,帮助学生进一步读懂课文。
迁移运用
动笔写一段自己的梦境或心中所想的美妙景物。写时不妨借鉴一下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可以富于变化,突出色彩,传递细腻的美感。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导入,了解背景
1.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听过很多故事,故事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个故事却不一样。它没有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也没有曲折的情节。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好的故事》。
2.了解背景。
课件出示 本文选自鲁迅创作的散文诗集《野草》,该散文诗集共有23篇作品,作于1924年至1926年。当时鲁迅先生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作者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到来。
设计意图 抓住课题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活动1 自由读文,找出难懂的词语
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读,圈出难懂的词语,和同学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2 学习方法,理解词语
1.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课件出示 搁在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火焰
瘦削 瞬间 凝视 骤然 掷石头 陡然
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2.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并对重点语段的难句进行朗读指导。
聚焦课文重点段落,组织学生读好以下几个句子:
(1)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第7自然段的第三句和最后一句,指导学生关注逗号的停顿,将句中罗列的事物读清楚。
(2)第7自然段的第四句,要提醒学生注意“泼剌奔迸的红锦带”这个短语要读得紧凑一些。
3.明确方法,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
借助课后第一题,让学生明确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还可以关联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补充提示以下几点:
课件出示 理解词语的方法:
(1)有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先猜一猜意思,再借助注释准确理解。
(2)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不用反复琢磨,具体解释,只要联系上下文知道其大概意思即可。
(3)有些词语如果联系上下文无法理解,可以在旁边做上记号。
4.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尝试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借助相关资料,如课文注释、字典词典、古典文籍等来理解。
(1)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词语。
石油:旧时指煤油。
山阴道:指浙江绍兴西南一带风景优美的地方。
(2)借助古典文籍理解词语。
萍藻:浮萍。出自《淮南子·墬形训》:“蔈生萍藻,萍藻生浮草。”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出自《国风·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3)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鞭爆:就是鞭炮。
膝髁:膝盖。
乌桕:一种落叶乔木。
伽蓝:寺庙。
骤然:突然;忽然。
陡然:突然。
一丈红:即蜀葵,茎高六七尺,六月开花,形大,有红、紫、白、黄等颜色。
活动3 归纳概括,理清脉络
1.小组里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个“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这个“好的故事”指的是一个梦境。)
(1)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2)指名读上面的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骤然”“陡然”。
预设:“骤然”和“陡然”是近义词,都表示情况发生得很突然,“骤然”多形容变化迅速,“陡然”更强调变化反差大。
(3)学生默读句子,找出说明“好的故事”是指梦境的词语。
预设:“闭了眼睛”与“睁开眼”相呼应;“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与“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相呼应;“蒙胧中”……
(4)小结:作者采用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带领读者从现实逐渐进入梦境,又从梦境骤然回到现实。
2.引导学生用合并段意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次展现开来。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我”骤然惊醒,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练习把课文读通、读顺。引导学生采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板块三 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活动1 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
2.说一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有困难。
3.教师提醒:本课要写13个字,其中11个字为左右结构,2个字为上下结构。“瞬、凝、骤”这三个字的笔画较多,书写时可以利用熟字及拆分部件的方法记忆,正确书写。
活动2 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1.教师进行示范。
2.书写要点:“瞬”要注意“舛”左边的“夕”中间只有一点,右边部件的第二笔是撇折;“凝”最右边的部件上半部分不要少一点;“骤”的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漾”右上部“羊”的竖下部不出头,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萍”和“藻”这两个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草字头舒展,遮住下半部分,下半部分中的三点水书写时要注意窄而长,和“平”“喿”高度相当,这样整个字才能显得平稳。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4.投影展示,师生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 本课生字结构复杂,易写错的字较多,在观察、示范、临写、评价的基础上,掌握生字的书写。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2.能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活动1 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出示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指名读,检查识记情况。
课件出示 搁在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火焰
瘦削 瞬间 凝视 骤然 掷石头 陡然
活动2 抓关键语句,过渡新课
1.说一说文中的“好的故事”是什么,这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齐读:
课件出示 (1)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2)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2.过渡:这是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作者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这“好的故事”,体会其中的意境。
设计意图 由复习词语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由鲁迅先生对这个故事的评价过渡到新课,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板块二 聚焦关键词句,感受美好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词语,批注自己的感受。
2.交流展示,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出示关键句1。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①借助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云锦”。
课件出示 云锦: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丝织,有“寸锦寸金”之称,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因其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是中国丝绸文化的璀璨结晶,它是在继承历代织锦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云锦用料考究,织造精细、图案精美、锦纹绚丽多姿,集历代丝织工艺之大成,又融合了其他丝织工艺的宝贵经验,达到了丝织工艺的巅峰状态。
②引导学生抓住“万颗奔星”“飞动”“展开”“无穷”等词语体会梦境变幻无穷、充满生机的特点。
预设:总写“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把“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云锦”和“万颗奔星”,用生动的比喻,说明美的人和美的事幻化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美好生活的象征。
③这段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好的故事”呈现出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意境,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中“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这段话表达出鲁迅思想深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④学生齐读句子。
(2)出示关键句2。
课件出示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①练读句子,引导质疑。
②交流解惑。
预设1: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得纷繁复杂,几乎没有规律可言?(这恰恰表现了梦境的变幻无常。)
预设2:这些景物都来自江南水乡,为什么鲁迅会梦到这些景物?(鲁迅的家乡在绍兴,这些景物都是他童年熟悉的美的人和美的事。)
预设3:“我”的梦境中为什么都是水中的倒影?(寓意美的人和美的事只是在梦中、在水中的虚幻场景,还没有实现。)
3.小结:作者强烈地追求美的人和美的事,把它们比作“好的故事”,运用了细腻的笔触,使他笔下的自然景物充满了动感与光感,具体而优美,让人如临其境,表现出像古人所说的“如镜如图”的感觉,突出了“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特质。
设计意图 围绕“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展开品读活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谈感受,体会梦境的美好,同时借助朗读来抒发情感,以读促讲。
板块三 借助资料,深入阅读
活动1 梳理问题,产生阅读资料的需要
1.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对比阅读,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发现写法上的特点。
2.交流,梳理问题。
(1)作者为什么反复提到“美的人和美的事”?
(2)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致?
(3)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昏沉的夜”?
(4)最后为什么说“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
活动2 结合资料,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结合背景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的“好的故事”,再现这样的梦境呢?
预设:作者把自然景物写得优美,创造了饱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尽快来到的期望。
2.出示最后两个自然段,指名读。
课件出示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3.默读“阅读链接”中的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4.指名汇报,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抓住关键语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抓住“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眷恋和追求,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5.鲁迅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昏沉的夜”,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1)出示《野草》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谈感受。
课件出示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 20世纪20年代初期,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他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预设:
①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②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2)指导朗读。
6.通过“昏沉的夜”对比理解“好的故事”,体会作者的情感。
预设:昏沉的夜——现实世界;好的故事——想象世界。作者在对比中使用象征的手法,让人感受到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现实与哲学的深沉思考,寄寓了作者深邃的理想和执着的追求。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的补充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所表达的情感。同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领悟开头和结尾中环境描写的含义。
板块四 拓展练笔,积累运用
1.阅读《野草》中的其他散文。
2.鲁迅的梦中有那么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是那样的“美丽,幽雅,有趣”。你的梦境中或心中幻想过这样美丽、有趣的事物吗?动笔写一段自己的梦境或心中所想的美妙景物吧。写时不妨借鉴一下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可以富于变化,突出色彩,传递细腻的美感。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美好的梦境或心中美好的景物。
板书设计


学生课堂活动卡
课 题
好的故事
用 时
5~6分钟
活动内容
  
“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体现了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认真阅读课文中描写梦境的部分,看看有哪些美的人和美的事,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摘抄相关内容,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梦境中出现的事物
自己的感受
★活动建议
1.阅读相关部分,勾画梦境中出现的事物,体会这些画面的美丽、幽雅、有趣,并且写出自己的感受。
2.同桌之间说一说梦境中描写了哪些美的人和美的事,好的故事留给自己怎样的印象。
3.集体交流,结合课文内容具体来说一说这个好的故事带给自己的感受。
学生课前预学案
课 题
好的故事
时间建议
10~15分钟




   
熟读课文
默读一遍,朗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预习字词
1.读一读本课的生字,给下面的字补全音节。
ōnɡ  p____  ____ǎo  ____ì
 综     萍   藻     掷
2.工整地抄写下面带有生字的词语。
 荡漾         瞬间        骤然
3.读课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骤然  凌乱  瘦削  瞬间
(1)气温(      )上升,空气炽热得让人窒息,阳光洒在水泥路面上无比刺眼。
(2)他虽然四十出头,却早已两鬓飞霜,(      )而蜡黄的脸上皱纹密布。
内容感知
试着概括本文的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搜集
搜集本文的写作背景。
阅读质疑
1.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2.读了课文,我还要在上课时努力弄懂下面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