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实验二 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初中化学实验汇编 *知识点归纳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并嗅气味;切下一小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其现象。 2.点燃蜡烛时: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注意观察:火焰由里至外的亮度变化;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产生的物质。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火焰分为三部分 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处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最先变黑,第二层次之,最里面的最慢。 外焰的温度最高。加热时应用外焰 干燥的烧杯内壁上有水雾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熄灭蜡烛后,观察现象,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现象: 有白烟产生,点燃白烟后蜡烛重新燃烧。 结论: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巩固练习 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以蜡烛为主题,对青少年发表了一系列演讲,其演讲内容被编成《蜡烛的化学史》一书。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时,在顶端会形成一个装满了液态石蜡的凹槽 B.蜡烛燃烧时,液态石蜡抵达烛芯上端汽化并燃烧 C.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入的可燃物是水蒸气 D.拿住火柴一端迅速平放入蜡烛火焰,约1s后取出,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炭化 2.小强发现罩在烛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B.小组同学交流,探究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采用不同质地、粗细不同的蜡烛多进行几次实验,观察现象是否相同 3.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做过“母子火焰”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蜡烛的内焰温度最高 B.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C.子火焰中被点燃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4.下表列举了法拉第《蜡烛的故事》中涉及的部分问题及对问题的回答,其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火焰不同部位温度高低如何比较?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观察火柴梗不同部位的灼烧情况 B 火焰为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 C 火焰明亮的原因是什么? 与火焰中的碳颗粒有关,碳颗粒会影响火焰明亮程度 D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主要成分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5.已知某蜡烛在一密闭容器内燃烧至熄灭过程中,和CO含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通过对该图的分析推理,可得出的结论是( ) A.蜡烛发生了不完全燃烧 B.蜡烛由碳、氢元素组成 C.曲线①表示CO含量的变化 D.蜡烛熄灭时,容器内氧气耗尽 6.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___。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 (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__(填“a”“b”或“c”)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温度最高。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______(填字母)。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三位同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被点燃。 【提出问题】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CO气体(又称煤气,能燃烧,火焰呈蓝色);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以上两种情况可能都有。 【实验方案】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 【现象与结论】 ①如果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去掉毛巾后导管内壁无冷凝的固体,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②如果观察到导管口不能点燃,__________,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水蒸气不能燃烧,用玻璃管从蜡烛火焰中引入的可燃物是石蜡的蒸气。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A 解析:A.蜡烛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由图示可知,蜡烛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所以是发生了不完全燃烧,此选项正确; B.蜡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图象信息无法确定蜡烛的组成中是否含有氢元素与氧元素,此选项错误; C.蜡烛发生不完全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随着反应的进行一氧化碳的含量应增大,此选项错误; D.由图象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并没有完全耗尽,只是浓度小到不能再支持燃烧了,此选项错误。 6.答案:(1)小 (2)a;外焰 (3)C (4)①导管口能被点燃,产生蓝色火焰 ②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 解析: (1)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 (2)蜡烛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原因是外层燃烧最充分; (3)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故A做法正确;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故B做法正确;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故C做法错误;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故D做法正确; (4)①因为一氧化碳气体不易液化,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玻璃导管中没有明显现象;故如果观察到导管口能被点燃,产生蓝色火焰,去掉毛巾后导管内无冷凝固体,则贝贝的猜想正确;②如果芳芳的猜想正确,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在导管里冷凝成石蜡,故玻璃导管中有凝固的石蜡,导管口没有明显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