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为探索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之谜,2018年10月20日日本和欧洲共同发射两颗水星探测器,预计7年后到达水星。完成下列小题。(1)探测器在宇宙空间飞行的过程中,可以拍摄到( )A.彗星拖着彗尾 B.流星划过天空C.行星飘满四周 D.火星掠过日面(2)水星的质量和体积大约占地球的5%,说明水星难以存在生命是缺少( )A.充足的液态水 B.适宜的太阳光照C.安全的宇宙环境 D.恰好的大气厚度【答案】(1)A(2)D【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解析】【分析】(1)水星探测器在宇宙空间飞行的过程是从地球到水星,在此过程中,可以拍摄到彗星拖着彗尾。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因此探测器在宇宙空间飞行的过程中拍摄不到流星划过天空。探测器在宇宙空间飞行的过程中,拍摄不到行星飘满四周。按距日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现在探测器是向水星飞行,故不可能拍摄到火星掠过日面。故答案为:A。(2)水星的质量和体积大约占地球的5%,说明水星引力较小,不能在其外围吸附适宜厚度的大气层,由于缺少恰好的大气厚度,水星上难以存在生命。【点评】彗星俗称扫把星,是星际间物质,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其外貌呈云雾状,质量、密度很小。当远离太阳时,它只是一个由水、氨、甲烷等冻结的冰块和夹杂许多固体尘埃粒子的“脏雪球”,接近太阳时,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分解成彗头和彗尾,状如扫帚。2.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答案】(1)D(2)C【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分析】(1)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据图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答案为:D。(2)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则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故答案为:C。【点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3.北京时间2014年11月26日19时左右,浙江台州报道了一场特殊天象“火星合月”,这是火星和月亮在各自轨道上最靠近的时候,在地球上看到两者在同一直线上的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火星合月”时,下列天体相互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球位于火星和月球之间 B.月球位于火星和地球之间C.火星位于地球和月球之间 D.火星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2)这一天的农历日期最可能是农历十月的( )A.初五 B.十五 C.二十五 D.初一(3)此时,月球的亮面朝向应为(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答案】(1)B(2)A(3)B【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解析】【分析】(1)题意表明,“火星合月”是指可见天空中火星距月亮很近,可见星、月的天空主要是指夜空,说明月球和火星均位于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黑夜一侧) ,由于月球离地球近,而火星离地球远,因此月球位于火星和地球之间,故答案为:B。(2)图片中展示月球为蛾眉月,是上半月上半夜可见的蛾眉月,时间应该在初七初八的上弦月之前,可推断此时可能是农历十月的初五,故答案为:A。(3)根据月相歌诀: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凹的一面朝东),可以推断此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其视形状如图中所示。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所以月球亮面向西,故答案为:B。【点评】月相是指天文学中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太阳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的称呼。由于月亮每天都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因此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便是不同月相形成的原因。4.2019年1月3日我国发射的嫦娥四号飞行器,实现了全球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月背影像图。科学家认为,在整个地月系中,最好的天文观测环境地就是月球的背面了,预测将来在这里会建造大型天文望远镜。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研究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与月壤的形成紧密相关的是( )①太阳活动影响大 ②风化作用强 ③雨水冲刷作用 ④昼夜温差大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2)与面对地球的正面相比,在月球背面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是( )A.天气现象干扰少B.宇宙辐射强C.太阳辐射强D.地球上的无线电波、光线等的干扰少【答案】(1)C(2)D【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解析】【分析】(1)太阳活动对月壤的形成影响极小,①错误;月球上基本无大气,没有降水,所以月壤的形成与雨水冲刷作用无关,③错误;风化作用强、昼夜温差大都与月壤的形成密切相关,②④正确,故答案为:C。(2)月球没有大气,无论是正面还是背面受天气现象干扰都比较小,A错误;月球正面和背面宇宙辐射差异不大,B错误;月球有自转与公转,无论正面还是背面,由于昼夜交替,都有白天,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差异不大,C错误;由于地球电离层的反射影响,以及地球上存在着低频无线电干扰源,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电磁环境会对天文观测产生严重干扰;而月球背面相对于正面,地球电磁环境干扰较弱,是开展低频射电观测的一个独特的平台,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理想环境,D正确。【点评】月壤是覆盖在月球表面上的一层直径小于1毫米,具有黏性的细小粒子,在月球各处的厚度不同,薄的地方只有几厘米,厚的地方有5-6米。5.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观测到了一颗距离太阳系不远的红矮星(恒星)耀斑爆发,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千次太阳耀斑释放能量的总量,会吹散行星的大气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关于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太阳活动以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主要发生在太阳内部②太阳活动剧烈时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会受到干扰④黑子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此次红矮星耀斑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附近行星时,行星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①大气被吹散,表面成为不毛之地②其表面温度一定会升高③地球上各地都会出现极光④行星上可能会出现“磁暴”现象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1)C(2)C【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解析】【分析】(1)太阳活动以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主要发生在太阳大气层,①错误;太阳活动剧烈时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正确;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会受到干扰,③正确;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④错误,故答案为:C。(2)据材料可知,红矮星耀斑爆发,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千次太阳耀斑释放能量的总和,会吹散行星的大气层,①正确;行星表面温度不一定升高且行星极地附近会出现极光;行星上可能会出现“磁暴”现象,④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6.对比下面左、右两图,右图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B.③恐龙灭绝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答案】A【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解析】【分析】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时灭绝,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古生代早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古生代晚期。【点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细胞中没有光合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了真菌、真核藻类和原生动物。7.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圈层,数字序号代表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代表水圈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尘埃B.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C.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D.图中地球圈层均为外部圈层(3)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的各种水体处于孤立的、静止的状态B.地球表层生物的生存环境仅指大气圈的底部C.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D.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不包含岩石圈【答案】(1)B(2)B(3)C【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解析】【分析】(1)丁有“蒸腾”作用,说明丁为生物圈;蒸腾的水汽达到甲,说明甲为大气圈;大气降水到乙丙,而乙有下渗作用,说明乙为水圈丙为岩石圈,故答案为:B。(2)空气成分以氮气为主,其次才是氧气,A错误;水圈联系了大气圈(蒸发、降水)、生物圈(蒸腾)、岩石圈(下渗、蒸发),B正确;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图中地球圈层中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D错误。(3)水圈中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和运动的,如海洋上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会来到陆地,A错误;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B错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植被的破坏会减少蒸发,使大气中水汽减少,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地下水减少,C正确;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圈层为: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D错误。【点评】水圈,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由地球表面上下,液态、气体和固态的水形成一个几乎连续的、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上界可达大气对流层顶部,下界至深层地下水的下限,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体内的水。水圈中大部分水以液态形式储存于海洋、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及土壤中;部分水以固态形式存在于极地的广大冰原、冰川、积雪和冻土中;水汽主要存在于大气中,三者常通过热量交换而部分相互转化。8.下图为青藏高原某次强震的震区示意图,等震线是指地震烈度相同地点连接的曲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2)与其他地点比较,丙地开展救灾工作的难度大,主要原因是( )①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②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 ④邻近断裂带,余震威胁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A(2)D【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防避【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最多的地区应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而在一场地震中,破坏性最烈处往往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震中是一场地震中人员伤亡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地区,因此投入救援的力量最多。综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位于震中,等震线数值较大,故答案为:A。(2)本题考查区域地理差异性分析,与图中其他地区相比,丙地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大,落差大,交通最为困难;由于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地震过后,该地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同时,由图中判断,丙地位于断裂带附近,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大,将面临余震的威胁。丙地与其他几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上,都面临高寒缺氧的问题。据此分析,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9.下图是北半球某段河流河道形态和河道断面图,虚线表示河流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河道形态一般出现在( )A.河流发源地 B.河流上游C.山区 D.河流下游平原(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②~③河段河流的流向( )A.从东南流向西北 B.从西北流向东南C.从西南流向东北 D.从东北流向西南【答案】(1)D(2)A【知识点】河流地貌【解析】【分析】(1)从图中形态可看出,图中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河流应以侧蚀为主,从河流的切面图可以看出,河流的一侧泥沙堆积严重,表明该河段位于中下游平原,D正确;发源地、上游、山区水流速度较快,以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为主,河道较平直,A、B、C错误。(2)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流水侵蚀右岸左岸堆积;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洲位于南岸,为左岸,判断河流整体向西流,故图示②~③河段河流从东南流向西北,故答案为:A。【点评】曲流又称河曲,指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当河床坡度减小以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而侧蚀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开始发生弯曲。10.贵州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寒冷干燥的气候C.岩浆岩广布 D.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2)“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A.角峰 B.沙丘 C.峰林 D.风蚀蘑菇【答案】(1)A(2)C【知识点】喀斯特地貌【解析】【分析】(1)我国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炎热多雨,可溶性较强的石灰岩等易被流水侵蚀而形成喀斯特地貌,故答案为:A。(2)峰林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角峰、沙丘、风蚀蘑菇分别是冰川侵蚀、风力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故答案为:C。【点评】喀斯特地形又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11.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等压面分布图,①③两地为陆地,②地为湖泊,P1、P2代表近地面的等压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此时,小船上的旗帜最可能飘向( )A.东南 B.西北 C.东北 D.西南(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最可能是白天 B.①地盛行下沉气流C.②地为阴雨天气 D.②地气温高于③地【答案】(1)D(2)A【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解析】【分析】(1)图中①、③两地等压线向海拔低处凹,根据等压线“高凸低凹”规律判断,两地近地面受低压控制,与之相反,②地近地面受高压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即由北向南,北半球风向右偏,偏转成东北风,进而可推知旗帜飘向西南方向,故答案为:D。(2)根据等压线的弯曲可知,图中①地为陆地,等压线向低处凹,②地为湖泊,等压线向高处凸,根据等压线“高凸低凹”规律判断,①③地近地面受低压控制,②地近地面受高压控制,故答案为:A。【点评】等压面,是指气压相同的面。在充满平衡流体空间,连接压强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即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象地形一样起伏不平。12.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A.E→F→H→G→E B.G→E→F→H→GC.G→E→H→F→G D.G→H→F→E→G(2)下列关于城区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EF代表城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C.甲处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答案】(1)D(2)C【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近地面GE位于近地面,且E>G,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E为郊区;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所以G为城市,因此近地面空气从E流向G; F为郊区的上空,为低压,H为城市的上空,为高压,所以高空气流从H流向F,垂直方向,城市受热,空气由G到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到E,由此判断环流的方向为G→H→F→E→G,故答案为:D。(2)由上题分析可知,城区的温度高于郊区,所以城区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E的气压较高,对应的为郊区,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错误;城区和郊区相比,无论昼夜温度都是城市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B错误;由图中甲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乙处等压面向上拱起,所以甲地气压小于乙地气压,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正确;乙丙之间的气流应该由高压流向低压,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错误。【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13.广西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读广西地形图及相关景观图回答问题。(1)说出地表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名称。据图综合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广西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影响。(2)试分析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文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答案】(1)石芽、溶蚀盆地、落水洞、孤峰或峰林等;桂林地理位置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桂林地区主要岩石以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为主,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桂林地区南北地势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桂林地区有漓江等水系流进,水量充沛等。(2)有利:独特的地貌形态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利: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知识点】喀斯特地貌【解析】【分析】地表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和干谷等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地理要素是气候、岩石、地形等。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岩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桂林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南北地势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桂林地区有漓江等水系流进,水量充沛等。第(2)题,桂林地区独特的地貌形态多样,欣赏价值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经济收入。不利影响是: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降水多,水土易流失,出现石漠化,地表水易下渗,对农业生产很不利;多地下溶洞、暗河,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点评】喀斯特地形又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等可溶性岩石地区。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风力、流水等外力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地貌景观。(1)写出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2)推测图示景观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3)说出该景观的地貌类型名称并简述其形成过程。【答案】(1)风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2)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3)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干旱地区,在风力携带大量沙粒运行的过程中,当风速减小或遇到阻碍时,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沉积形成沙丘【知识点】风沙地貌【解析】【分析】第(1)题,图示景观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沙丘。它是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第(2)题,该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第(3)题,这种景观是风力堆积地貌:沙丘。在干旱地区,风力携带大量沙粒运行的过程中,遇到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沉积形成的。【点评】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15.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⑤处,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2)A、B两地受热的是 处,空气 ;冷却的是 处,空气 。(3)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依据。 (4)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答案】(1)④;⑤(2)B;膨胀上升;A;收缩下沉(3)B;B地受热,空气上升,为市区(4)白天【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解析】【分析】第(1)题,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气压相等;⑤处海拔高于①,气压低于①;④处海拔低于③,气压高于③。第(2)题,根据④⑤两处的气压差异,判断水平气流从④流向⑤,完成环流图,故A处盛行下沉气流,B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受热处为B处,冷却处为A处。第(3)题,根据前面两题分析,A处盛行下沉气流,为郊区;B处盛行上升气流,为城区。第(4)题,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盛行上升气流。图中B处为陆地,盛行上升气流,可知该热力环流出现在白天。【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摄氏度。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45.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效应特点的成因。(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说明理由。【答案】(1)夜间强,白昼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2)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小;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因而引起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效应(3)规律: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知识点】大气的运动【解析】【分析】第(1)题,据图即可分析变化规律。第(2)题,要从太阳辐射、建筑物、气流运动及市区与郊区对比来说明。第(3)题,冬季最强,夏季最弱。从气团、地形、冬季供暖、逆温等几个角度分析成因。【点评】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主要有城市热岛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岛效应两种。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该现象,属于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1 / 1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为探索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之谜,2018年10月20日日本和欧洲共同发射两颗水星探测器,预计7年后到达水星。完成下列小题。(1)探测器在宇宙空间飞行的过程中,可以拍摄到( )A.彗星拖着彗尾 B.流星划过天空C.行星飘满四周 D.火星掠过日面(2)水星的质量和体积大约占地球的5%,说明水星难以存在生命是缺少( )A.充足的液态水 B.适宜的太阳光照C.安全的宇宙环境 D.恰好的大气厚度2.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A.① B.② C.③ D.④(2)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减弱3.北京时间2014年11月26日19时左右,浙江台州报道了一场特殊天象“火星合月”,这是火星和月亮在各自轨道上最靠近的时候,在地球上看到两者在同一直线上的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火星合月”时,下列天体相互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球位于火星和月球之间 B.月球位于火星和地球之间C.火星位于地球和月球之间 D.火星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2)这一天的农历日期最可能是农历十月的( )A.初五 B.十五 C.二十五 D.初一(3)此时,月球的亮面朝向应为(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4.2019年1月3日我国发射的嫦娥四号飞行器,实现了全球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月背影像图。科学家认为,在整个地月系中,最好的天文观测环境地就是月球的背面了,预测将来在这里会建造大型天文望远镜。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研究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与月壤的形成紧密相关的是( )①太阳活动影响大 ②风化作用强 ③雨水冲刷作用 ④昼夜温差大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2)与面对地球的正面相比,在月球背面进行天文观测的优势是( )A.天气现象干扰少B.宇宙辐射强C.太阳辐射强D.地球上的无线电波、光线等的干扰少5.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观测到了一颗距离太阳系不远的红矮星(恒星)耀斑爆发,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千次太阳耀斑释放能量的总量,会吹散行星的大气层。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关于太阳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太阳活动以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主要发生在太阳内部②太阳活动剧烈时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会受到干扰④黑子出现在太阳的色球层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此次红矮星耀斑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附近行星时,行星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①大气被吹散,表面成为不毛之地②其表面温度一定会升高③地球上各地都会出现极光④行星上可能会出现“磁暴”现象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6.对比下面左、右两图,右图中的数字序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A.②真核细胞生物出现B.③恐龙灭绝C.④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地球表层D.⑤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7.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地球圈层,数字序号代表水循环环节。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代表水圈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关于地球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尘埃B.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C.生物圈位于水圈和岩石圈之间D.图中地球圈层均为外部圈层(3)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的各种水体处于孤立的、静止的状态B.地球表层生物的生存环境仅指大气圈的底部C.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D.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不包含岩石圈8.下图为青藏高原某次强震的震区示意图,等震线是指地震烈度相同地点连接的曲线。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投入较多的地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2)与其他地点比较,丙地开展救灾工作的难度大,主要原因是( )①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 ②地势落差大,交通不便 ③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发 ④邻近断裂带,余震威胁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下图是北半球某段河流河道形态和河道断面图,虚线表示河流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完成下列小题。(1)图中河道形态一般出现在( )A.河流发源地 B.河流上游C.山区 D.河流下游平原(2)根据图中信息,判断②~③河段河流的流向( )A.从东南流向西北 B.从西北流向东南C.从西南流向东北 D.从东北流向西南10.贵州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据此回答下列小题。(1)“中国南方喀斯特”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寒冷干燥的气候C.岩浆岩广布 D.植被以热带雨林为主(2)“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是( )A.角峰 B.沙丘 C.峰林 D.风蚀蘑菇11.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等压面分布图,①③两地为陆地,②地为湖泊,P1、P2代表近地面的等压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1)此时,小船上的旗帜最可能飘向( )A.东南 B.西北 C.东北 D.西南(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最可能是白天 B.①地盛行下沉气流C.②地为阴雨天气 D.②地气温高于③地12.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1)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A.E→F→H→G→E B.G→E→F→H→GC.G→E→H→F→G D.G→H→F→E→G(2)下列关于城区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EF代表城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C.甲处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13.广西境内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读广西地形图及相关景观图回答问题。(1)说出地表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名称。据图综合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广西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影响。(2)试分析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文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风力、流水等外力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地貌景观。(1)写出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2)推测图示景观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3)说出该景观的地貌类型名称并简述其形成过程。15.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①~⑤处,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2)A、B两地受热的是 处,空气 ;冷却的是 处,空气 。(3)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 ,说明判断依据。 (4)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 (白天或夜间)。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热岛强度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单位为摄氏度。兰州市区位于黄河河谷之中,周围群山环抱。其城市建设速度和扩展速度迅猛。1978年城市化水平为45.6%,2010年时已经达到62.7%,热岛效应逐渐增强。下图是兰州市某日热岛强度变化统计图。(1)描述兰州该日热岛效应的变化规律。(2)说明兰州该日正午前后热岛效应特点的成因。(3)推测兰州热岛效应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说明理由。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1)A(2)D【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地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解析】【分析】(1)水星探测器在宇宙空间飞行的过程是从地球到水星,在此过程中,可以拍摄到彗星拖着彗尾。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因此探测器在宇宙空间飞行的过程中拍摄不到流星划过天空。探测器在宇宙空间飞行的过程中,拍摄不到行星飘满四周。按距日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现在探测器是向水星飞行,故不可能拍摄到火星掠过日面。故答案为:A。(2)水星的质量和体积大约占地球的5%,说明水星引力较小,不能在其外围吸附适宜厚度的大气层,由于缺少恰好的大气厚度,水星上难以存在生命。【点评】彗星俗称扫把星,是星际间物质,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其外貌呈云雾状,质量、密度很小。当远离太阳时,它只是一个由水、氨、甲烷等冻结的冰块和夹杂许多固体尘埃粒子的“脏雪球”,接近太阳时,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分解成彗头和彗尾,状如扫帚。2.【答案】(1)D(2)C【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解析】【分析】(1)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①为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云层反射作用,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地面辐射。据图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答案为:D。(2)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则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故答案为:C。【点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3.【答案】(1)B(2)A(3)B【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解析】【分析】(1)题意表明,“火星合月”是指可见天空中火星距月亮很近,可见星、月的天空主要是指夜空,说明月球和火星均位于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黑夜一侧) ,由于月球离地球近,而火星离地球远,因此月球位于火星和地球之间,故答案为:B。(2)图片中展示月球为蛾眉月,是上半月上半夜可见的蛾眉月,时间应该在初七初八的上弦月之前,可推断此时可能是农历十月的初五,故答案为:A。(3)根据月相歌诀: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凹的一面朝东),可以推断此时,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其视形状如图中所示。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故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所以月球亮面向西,故答案为:B。【点评】月相是指天文学中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太阳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的称呼。由于月亮每天都在星空中自东向西移动一大段距离,因此它的形状也在不断地变化着,这便是不同月相形成的原因。4.【答案】(1)C(2)D【知识点】太阳系与地月系;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解析】【分析】(1)太阳活动对月壤的形成影响极小,①错误;月球上基本无大气,没有降水,所以月壤的形成与雨水冲刷作用无关,③错误;风化作用强、昼夜温差大都与月壤的形成密切相关,②④正确,故答案为:C。(2)月球没有大气,无论是正面还是背面受天气现象干扰都比较小,A错误;月球正面和背面宇宙辐射差异不大,B错误;月球有自转与公转,无论正面还是背面,由于昼夜交替,都有白天,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差异不大,C错误;由于地球电离层的反射影响,以及地球上存在着低频无线电干扰源,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电磁环境会对天文观测产生严重干扰;而月球背面相对于正面,地球电磁环境干扰较弱,是开展低频射电观测的一个独特的平台,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理想环境,D正确。【点评】月壤是覆盖在月球表面上的一层直径小于1毫米,具有黏性的细小粒子,在月球各处的厚度不同,薄的地方只有几厘米,厚的地方有5-6米。5.【答案】(1)C(2)C【知识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解析】【分析】(1)太阳活动以黑子和耀斑为主要标志,主要发生在太阳大气层,①错误;太阳活动剧烈时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正确;无线电短波通信可能会受到干扰,③正确;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④错误,故答案为:C。(2)据材料可知,红矮星耀斑爆发,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千次太阳耀斑释放能量的总和,会吹散行星的大气层,①正确;行星表面温度不一定升高且行星极地附近会出现极光;行星上可能会出现“磁暴”现象,④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6.【答案】A【知识点】地质年代表与地球演化史【解析】【分析】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时灭绝,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在古生代早期,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出现在古生代晚期。【点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真菌细胞中没有光合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了真菌、真核藻类和原生动物。7.【答案】(1)B(2)B(3)C【知识点】地球的外部圈层【解析】【分析】(1)丁有“蒸腾”作用,说明丁为生物圈;蒸腾的水汽达到甲,说明甲为大气圈;大气降水到乙丙,而乙有下渗作用,说明乙为水圈丙为岩石圈,故答案为:B。(2)空气成分以氮气为主,其次才是氧气,A错误;水圈联系了大气圈(蒸发、降水)、生物圈(蒸腾)、岩石圈(下渗、蒸发),B正确;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图中地球圈层中岩石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D错误。(3)水圈中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和运动的,如海洋上的水通过蒸发、水汽输送会来到陆地,A错误;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B错误;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植被的破坏会减少蒸发,使大气中水汽减少,会加剧水土流失,使地下水减少,C正确;人类赖以生存的四大圈层为: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D错误。【点评】水圈,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由地球表面上下,液态、气体和固态的水形成一个几乎连续的、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上界可达大气对流层顶部,下界至深层地下水的下限,包括大气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体内的水。水圈中大部分水以液态形式储存于海洋、河流、湖泊、水库、沼泽及土壤中;部分水以固态形式存在于极地的广大冰原、冰川、积雪和冻土中;水汽主要存在于大气中,三者常通过热量交换而部分相互转化。8.【答案】(1)A(2)D【知识点】地震;地震的防避【解析】【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震发生后,救援力量最多的地区应为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地区,而在一场地震中,破坏性最烈处往往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震中是一场地震中人员伤亡最多、损失最为惨重的地区,因此投入救援的力量最多。综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甲地位于震中,等震线数值较大,故答案为:A。(2)本题考查区域地理差异性分析,与图中其他地区相比,丙地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大,落差大,交通最为困难;由于地势起伏大,坡度陡,地震过后,该地极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同时,由图中判断,丙地位于断裂带附近,发生余震的可能性很大,将面临余震的威胁。丙地与其他几地都位于青藏高原上,都面临高寒缺氧的问题。据此分析,②③④正确,①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9.【答案】(1)D(2)A【知识点】河流地貌【解析】【分析】(1)从图中形态可看出,图中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河流应以侧蚀为主,从河流的切面图可以看出,河流的一侧泥沙堆积严重,表明该河段位于中下游平原,D正确;发源地、上游、山区水流速度较快,以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为主,河道较平直,A、B、C错误。(2)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流水侵蚀右岸左岸堆积;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洲位于南岸,为左岸,判断河流整体向西流,故图示②~③河段河流从东南流向西北,故答案为:A。【点评】曲流又称河曲,指河道弯曲,形如蛇行的河段,多见于河流的中下游。当河床坡度减小以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而侧蚀作用明显,河流不断地侵蚀河岸、扩展河床。致使河道开始发生弯曲。10.【答案】(1)A(2)C【知识点】喀斯特地貌【解析】【分析】(1)我国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炎热多雨,可溶性较强的石灰岩等易被流水侵蚀而形成喀斯特地貌,故答案为:A。(2)峰林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常见的地貌景观;角峰、沙丘、风蚀蘑菇分别是冰川侵蚀、风力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故答案为:C。【点评】喀斯特地形又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11.【答案】(1)D(2)A【知识点】大气的运动;大气热力环流【解析】【分析】(1)图中①、③两地等压线向海拔低处凹,根据等压线“高凸低凹”规律判断,两地近地面受低压控制,与之相反,②地近地面受高压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即由北向南,北半球风向右偏,偏转成东北风,进而可推知旗帜飘向西南方向,故答案为:D。(2)根据等压线的弯曲可知,图中①地为陆地,等压线向低处凹,②地为湖泊,等压线向高处凸,根据等压线“高凸低凹”规律判断,①③地近地面受低压控制,②地近地面受高压控制,故答案为:A。【点评】等压面,是指气压相同的面。在充满平衡流体空间,连接压强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即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象地形一样起伏不平。12.【答案】(1)D(2)C【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近地面GE位于近地面,且E>G,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E为郊区;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所以G为城市,因此近地面空气从E流向G; F为郊区的上空,为低压,H为城市的上空,为高压,所以高空气流从H流向F,垂直方向,城市受热,空气由G到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到E,由此判断环流的方向为G→H→F→E→G,故答案为:D。(2)由上题分析可知,城区的温度高于郊区,所以城区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E的气压较高,对应的为郊区,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错误;城区和郊区相比,无论昼夜温度都是城市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B错误;由图中甲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乙处等压面向上拱起,所以甲地气压小于乙地气压,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正确;乙丙之间的气流应该由高压流向低压,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错误。【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13.【答案】(1)石芽、溶蚀盆地、落水洞、孤峰或峰林等;桂林地理位置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桂林地区主要岩石以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为主,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桂林地区南北地势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桂林地区有漓江等水系流进,水量充沛等。(2)有利:独特的地貌形态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利: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很不利;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知识点】喀斯特地貌【解析】【分析】地表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有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和干谷等地貌。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自然地理要素是气候、岩石、地形等。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岩体。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溶洞。桂林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全年降水充沛;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好;南北地势较高,大部分区域处在洼地,区域内地表水及地下水易于富集;桂林地区有漓江等水系流进,水量充沛等。第(2)题,桂林地区独特的地貌形态多样,欣赏价值高,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旅游经济收入。不利影响是: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降水多,水土易流失,出现石漠化,地表水易下渗,对农业生产很不利;多地下溶洞、暗河,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点评】喀斯特地形又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地形主要分布在中国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等可溶性岩石地区。14.【答案】(1)风力的搬运和沉积作用(2)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3)风力的堆积地貌(沙丘)。干旱地区,在风力携带大量沙粒运行的过程中,当风速减小或遇到阻碍时,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沉积形成沙丘【知识点】风沙地貌【解析】【分析】第(1)题,图示景观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沙丘。它是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第(2)题,该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第(3)题,这种景观是风力堆积地貌:沙丘。在干旱地区,风力携带大量沙粒运行的过程中,遇到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粒逐渐沉积形成的。【点评】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外力作用总的来说是不断地起着破坏和夷平那些由内力作用而产生的隆起部分,同时把这些破坏了的碎屑物质搬运、堆积到低地和海洋中去。15.【答案】(1)④;⑤(2)B;膨胀上升;A;收缩下沉(3)B;B地受热,空气上升,为市区(4)白天【知识点】大气热力环流【解析】【分析】第(1)题,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气压相等;⑤处海拔高于①,气压低于①;④处海拔低于③,气压高于③。第(2)题,根据④⑤两处的气压差异,判断水平气流从④流向⑤,完成环流图,故A处盛行下沉气流,B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受热处为B处,冷却处为A处。第(3)题,根据前面两题分析,A处盛行下沉气流,为郊区;B处盛行上升气流,为城区。第(4)题,白天陆地气温较海洋高,故盛行上升气流。图中B处为陆地,盛行上升气流,可知该热力环流出现在白天。【点评】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热的地方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冷处收缩下沉。于是上空相同高度处,热地方单位面积空气柱重量(即气压)大,冷地方高空气压小,高空形成热-冷的气流。热处气流流失后,整个空气柱减轻,地面形成低压,冷处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形成冷-热的气流。加上上升、下沉气流,构成了热力环流。16.【答案】(1)夜间强,白昼弱;子夜前后最强,正午前后最弱(2)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烈,城市中心地表和建筑物大量吸收太阳热量,大气对流、湍流作用增强,利于散热;城市与郊区热力环流加强,城区和郊区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混合作用增强,城郊温差减小;城市上空盛行上升气流利于散热,而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增温且不利于散热。因而引起城区气温低于郊区气温的冷岛效应(3)规律:冬季最强,夏季最弱,春秋居中。理由:冬季受冷气团控制,天气稳定,有利于热岛的形成与发展;受山谷地形影响,冬季逆温层加厚,不利于城市散热;冬季正值供暖期,排放热量多;冬季取暖燃煤污染物排放量大,使得城区大气逆辐射增强,收入热量多【知识点】大气的运动【解析】【分析】第(1)题,据图即可分析变化规律。第(2)题,要从太阳辐射、建筑物、气流运动及市区与郊区对比来说明。第(3)题,冬季最强,夏季最弱。从气团、地形、冬季供暖、逆温等几个角度分析成因。【点评】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主要有城市热岛效应和青藏高原热岛效应两种。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的城市小气候变化现象。该现象,属于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学生版).docx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