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了解世界上主要山系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世界海陆分布格局,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2)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3)通过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使海平面上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地观。(4)通过对日本防震经验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实例及原因;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4、六大板块及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二)?教学难点1、对板块构造学的理解,并能应用其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板块分布的记忆。三、教法选择启发式的谈话法、读图发现法、讲解法等。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展示空白的以大西洋为中心的“海陆分布”图,提问:请两位学生答出对应的大洲和大洋。利用与平常有差别的“海陆分布”图,引导学生,利用大洲轮廓来认大洲,再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来认大洋。2、展示材料:“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大西洋以平均1.5厘米/年的速度扩展;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在以平均5.1厘米/年的速度靠近。这是怎么回事呢?”引导学生认识到,海陆分布格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而引入“海陆变迁的教学”。(二)海陆变迁1、依次展示四个实例:①展示“喜马拉雅山岩石中的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图片,引导学生得出:“喜马拉雅山以前是一片海洋,因地壳隆起,形成世界最高山脉。”并补充材料:“经测量,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每100年上升7厘米。”使结论更具有科学性。②展示“东海海底的古河道和古水井、澎湖海底的古城墙”图片,引导学生得出:“该地区以前是陆地,海平面上升使其变成海洋。”并引导学生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补充材料:“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正在缓慢上升,并有加快的趋势,如果在今后100年内海平面上升0.5米~1米,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包括沿海一些大中城市在内的10多万km?陆地将受到直接威胁,大约有7000万人口将被迫迁居内地。”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③展示“荷兰的海陆位置”图片,材料说明“荷兰是著名的低地之国,全国约有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据统计,荷兰约有17%的土地(约7000km?)是从大海里填出来的。”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④展示“香港国际机场建前和建后对比图”加强学生对“填海造陆”认识。2、结合乡土地理:我们泉港区作为沿海地区,峰尾那一带也有很大一片是填海造陆形成的。3、总结:“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引导学生在课本上做好笔记。)海陆变迁的原因: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②人类活动:填海造陆【过渡】地壳会运动吗?接下来了,我们通过“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来认识这一现象。(三)大陆漂移假说1、阅读课文,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由来:上个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魏格纳发现世界一些陆地轮廓极为相似,似乎能够拼合起来,经过系列考察,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用来解释世界海陆分布。2、寻找证据:读地理图册P20-21“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图,得出结论。3、PPT演示“大陆漂移”过程,让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并通过演示过程大胆推测:“大西洋不断扩大,太平洋不断缩小,未来,北美洲和亚洲有可能会合在一起。”(借用三国名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4、现在,我们又发现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一个证据,大家来看一下这个材料:“煤是深埋于地下的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形成的。现在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请学生来讲解煤的形成,教师补充:“煤的形成需要的是大型植被,大型植被的生长则需要温暖湿润的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到:“南极大陆目前气候寒冷、冰雪覆盖,不会生长形成煤的植物,这说明过去南极洲可能位于比较温暖的地方,后因大陆漂移逐渐到达南极地区。”5、总结:(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好笔记。)大陆漂移假说证据:①非洲、南美洲轮廓、地层、生物相似性②南极发现煤田【过渡】提问:你觉得,“大陆漂移假说”提出来,有被人们肯定吗?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再进行总结:“显然,该假说提出来受到一片质疑的声音,因为他没办法解释,大陆为什么会漂移,直到后来其他学说的出现,才逐渐被人们认可。其中,受大家认可的就是‘板块构造学说’。”(四)板块构造学说1、学生阅读课文P42页“板块构造学说”内容,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2、课件展示:“板块分布”图,让学生注意观察板块的命名:以大洲大洋命名。强调:太平洋板块几乎都是海洋;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和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以及澳大利亚等陆地。3、填图练习:完成地理填充图册P29“板块分布”填图训练,并在课件中展示该内容,并讲解。4、动画演示板块的两种运动形式及其造成的结果:①碰撞挤压——形成山脉②张烈拉伸——形成裂谷或海洋读地理图册P22页“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示意图,感受板块运动的影响。5、展示“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成因示意”图,加强对板块运动的认识。6、展示“世界主要山系的分布”图,强调板块碰撞挤压会形成山脉。7、展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引导学生通过图例,认识到,火山、地震主要分布于板块交界处,形成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8、展示“英国和日本在板块分布中的位置”图,引导学生尝试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同样是岛国,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而英国却极少发生地震?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处,火山、地震频繁;英国位于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9、展示“日本、台湾、四川、云南、印度尼西亚在板块分布中的位置”图,引导学生读图回答:这几个地区分别位于哪些板块交界处、哪些火山地震带。并通过课本P44-45页两个阅读材料,认识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之国”、日本被称为“地震之国”。10、展示“日本传统民居”图,通过对日本防震经验的介绍,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11、提问:“板块交界处,能量丰富,我们能否开发利用呢?”展示“地热井”图和“日本富士山附近温泉旅游”图,并简单介绍福建温泉旅游开发等,让学生了解:“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发电、温泉沐浴、医疗、取暖、建造农作物温室、水产养殖、烘干谷物等。”(五)课堂练习:(六)总结:结合板书,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六大板块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以及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山脉、裂谷、火山、地震的形成。六、板书设计:第四节海陆变迁一、海陆变迁的原因:1、自然: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2、人为:填海造陆二、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1、非洲、南美洲相似性2、南极发现煤田三、六大板块两大火山地震带七、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育的极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精选实例,说明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之中。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史中的一幕。同时,在课堂上,我一直在强调读图、识图、填图,培养学生用地图的习惯。对于本节课的重点:六大板块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我采用填图练习的方式,来强化,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学生在分析裂谷、山脉的形成,以及火山、地震的成因方面,还需要多加练习。(共27张PPT)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洲非太平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大西洋南极洲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大西洋以平均1.5厘米/年的速度扩展;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与美洲大陆之间,在以平均5.1厘米/年的速度靠近。这是怎么回事呢?经测量,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每100年上升7厘米。地壳运动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正在缓慢上升,并有加快的趋势,如果在今后100年内海平面上升0.5米~1米,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包括沿海一些大中城市在内的10多万km?陆地将受到直接威胁,大约有7000万人口将被迫迁居内地。海平面升降填海造陆填海造陆“沧海桑田”说的是海洋变成陆地,或陆地变成海洋。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海陆变迁的原因:①地壳运动海平面升降②人类活动:填海造陆地壳会运动?魏格纳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古老地层的相似性海牛、鸵鸟的分布证据一证据二2亿年前6500万年前现在大陆漂移假说大西洋不断扩张,太平洋不断缩小大西洋大西洋太平洋太平洋太平洋太平洋煤是深埋于地下的古代植物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形成的。现在人们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南极大陆目前气候寒冷、冰雪覆盖,不会生长形成煤的植物,这说明过去南极洲可能位于比较温暖的地方,后因大陆漂移逐渐到达南极地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①非洲、南美洲轮廓、地层、生物相似性②南极发现煤田大陆为什么会漂移?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几乎全部是海洋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非洲板块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海洋或裂谷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形式红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成因示意地中海在不断缩小。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这里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1科迪勒拉山系(世界最长)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世界主要山系的分布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读左图,尝试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同样是岛国,为什么日本多火山、地震,而英国却极少发生地震?日本英国板块张裂或碰撞挤压的地带,即板块交界处,火山和地震活动频繁。●日本●台湾●四川●云南印度尼西亚日本:地震之国印度尼西亚:火山之国日本传统的、质地较轻的木结构建筑(减轻地震造成伤亡)板块交界处,地热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发电、温泉沐浴、医疗、取暖、建造农作物温室、水产养殖、烘干谷物等。观察下图,议一议,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ABCDEFG假如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家里,我们该怎么办()ABEFGABC如果遇到大地震,你被压在废墟下不能自行脱险时,你应该()AB1.能说明“沧海桑田”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理现象是()A.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B.黄土高原沟壑纵横C.我国南方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新疆沙漠广布2.下图表示大陆漂移过程中不同时期海陆分布状况。根据大陆漂移假说,海陆分布变化的顺序是()abcA.a→b→cB.a→c→bC.c→a→bD.c→b→aAC3、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写出图中六大板块的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doc 第四节 海陆变迁.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