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鼓和小鼓》教学设计(唱歌课)一、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可以在演唱中引导学生用拍手、跺脚以及演唱来表现力度变化,增加歌曲学习的趣味性。歌曲中有五度、六度的跳进,在教唱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动作表演,再按节奏朗读歌词,之后跟音乐边表演边哼唱,便于把歌曲唱准。歌曲学习完,还可以鼓励学生用与教材要求不同的,自己创造的声音为歌曲伴奏。二、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2. 学会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能用声势和力度变化丰富音乐表现。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准确、自然地演唱歌曲。(二)教学难点用教材中的声势和力度变化丰富音乐表现。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欣赏《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提问:谁知道这两种乐器是什么?能模仿它们的声音。学生回答问题,模仿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教师评价及总结,大鼓声音低沉,小鼓声音清脆。2.学生再次模仿:大鼓: 小鼓: 加入大鼓和小鼓的伴奏及跺脚、拍手的声势(二)歌曲学习1.初听歌曲导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是《大鼓和小鼓》,你能在歌曲中听到他们的声音么?2.再听:(1)教师带领学生在“咚”和“嗵”的地方用拍手和跺脚模仿乐器不同音色。(2)教师播放音乐,个别学生带领其他人做动作。教师评价后,再次个别或集体听音乐做动作。3. 学唱歌词:(1)再听歌曲,播放《大鼓和小鼓》简谱动画:学生跟着动画学习歌词,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大鼓——擂起、小鼓——敲起。教师评价及总结后集体按节奏读歌词。(2)再跟动画,学生自由创编擂起和敲起的动作。教师评价,学生集体表演,边做动作边读歌词。(3)分句学唱: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用听唱法分句学唱。教师评价。4.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学生完整演唱,播放《大鼓和小鼓》动画。5. 聆听《大鼓和小鼓》伴奏音频,学生背唱歌曲。(三)歌曲表现1.再次欣赏《大鼓和小鼓》音色区别,学生认真聆听,分辨大鼓和小鼓的力度区别并模仿。2.引导学生在演唱时用力度表现出大鼓和小鼓的不同音色。教师评价及总结:我们把音乐中声音强弱的程度称为力度,在音乐中我们把力度大的声音称为强,forte(意大利语)缩写f,力度小的声音称为弱,piano(意大利语)缩写p,你记住了么?3.看图声音的强弱,想一想,生活中有强弱力度么?4.边表演边带有力度变化地演唱歌曲。教师要求:引导学生分辨出大鼓和小鼓演奏出的音色,除了力度上有差别之外,大鼓比较低沉,小鼓比较清脆,所以歌曲中表现大鼓的声音比较低,小鼓的则比较高。(四)课堂小结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大鼓和小鼓》,还认识了表示力度的记号:强( f )和弱( p )。2.《大鼓和小鼓》这首歌,你还能用怎样的强弱力度来表现?下课以后试着唱一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