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包子、剪子、锤》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少版(修订版)小学音乐二年级下第五单元—— 唱《包子、剪子、锤》 听《猜谜谣》(山东儿歌) 教学目标: 1. 针对本课游戏歌曲的题材特点,开展“快乐玩玩玩”的游戏活动,将教学内容组织为“走走与跳跳”、“音乐跷跷板”和“谜语猜猜猜”三个游戏。通过一系列唱、听、动、念的音乐游戏,使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培养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分愉悦心情,培养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 2. 通过走、跑、跳三种步态的综合活动,将节奏通过身体动作进行表现,听动唱结合,帮助学生感受与表现《包子剪子锤》第一部分的节奏特点;通过师生、生生的“音乐跷跷板”游戏,使学生感受歌曲第二部分节奏与旋律中的呼应特点,从而进行准确生动的表现;通过“谜语猜猜猜”的活动了解《猜谜谣》的歌词内容,结合方言感受音乐旋律的地方特色。 3. 能运用所认识的音(r、m、s、l)学唱歌曲中的旋律短句;认识 ,知道其表示停半拍,并在歌曲演唱中准确表现;区分“m、l”和“m、s”音程的音高,进行有效的练习,从而准确演唱;能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调整自身以配合他人;感受音乐的快乐情绪,能以饱满的情绪与轻松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其韵律与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其核心是感受和表现歌曲的韵律、音调以及结构的特点,有机地将音乐要素的感知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入其中,使学生愉快而又清晰明朗地进行音乐学习。 在教学活动中,营造音乐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以音乐的方式进行交流,有助于教学组织,避免游戏活动中的秩序混乱。 教学过程: 游戏一:走走与跳跳 一、准备活动。 1. 随乐行进活动:学生在教师的琴声中自由线路行进(行进过程中不碰到任何人与物品),根据教师所奏音型配合以走、跑、跳的步态。 走:X X 跑:XX XX 跳:X·X X·X 师:今天的音乐课,首先让我们跟着音乐走一走,听听看,音乐告诉我们可以怎么走动呢? 注意走动的过程中不要碰到任何人和东西哦,可以吗? (53115311666655 5311531122332-) 师:听,发生什么变化? 3111311133666666 165316532222111- 从头反复一遍; 师:我们刚才用了几种脚步在走?你说? 生:两种 师:分别是什么?(跑和走) 师:刚才我们用了两种步伐,请你听一听,这个时候你又会用哪一种步伐呢? 5311531166665555 5311531122332- 请同学上来试一下。 师:我想问一下底下看的小朋友们,他们都用了什么样的步子啊? 生:跳 师:他们跳的时候是一只脚在前面还是两只脚轮流地,祁老师建议如果你觉得两只脚轮流跳有点困难的话,你也可以用一只脚在前面跳,这样跳,你觉得哪个舒服,都可以,好不好,我们再来一次 师:有小朋友有不一样的步子了,你们喜欢哪一种?我们一起试一下,好吗? 师:刚才我们用了3种步子在走动,那祁老师能不能把这个音乐变化一下,你们听听看,在音乐中有不同的步子在交替出现,我们先用耳朵听一听,我弹的音乐中有几种步子出现? 第一句:53115311665- 师:有几种? 生:跑着,走着 师:有跑着还有走着,同意吗?再听,这个呢? 5*31*15*31*1665- 师:好,听着音乐走,注意!老师弹一句,你别动,仔细听,这一句弹完了,你再走,好不好? 师:全体起立,先听第一句是:,走: 师:太棒了,再听,走 师:31113113366 ,最后一句16531653221- 2. 乐句节奏的步态表现:静止聆听教师弹奏的旋律,再用步态将其节奏表现出来。 歌曲第一部分学唱;结合学唱认识 。 1. “小朋友们,大家都喜欢做游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快乐玩玩玩’!”出示本课主题,明确即将开展的游戏“走走与跳跳”。 2. 识唱后半句旋律: “大家瞧,这些音符是‘走’着来的——”出示曲谱,带领学生节奏,并认唱音符,再加词演唱准确。 活动:听老师弹奏歌曲第一部分(前四个乐句),找一找,这些“走”来的旋律在哪里;与老师合作,随乐边唱边走。 师:走走与跳跳,真好玩,我知道你们都很喜欢玩游戏,今天我们就一起在音乐中玩玩游戏。一起快乐玩玩玩,有好多游戏等着你,第一个游戏名字叫“走走与跳跳”,那到底怎么走,怎么跳?什么时候走,什么时候跳呢?首先我们要认识这样几个句子,这几个句子是走过来的,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句,能不能用你的手势告诉我它唱什么吗? (2次) 第二句:232(2次) 第三行:第三行能不能直接唱出来33 6 6 最后一句是231- 很好,这四句话,我会唱了,对我点点头;好,一起来一次,第一句是665,第二句是什么?第三句想一想? 师:有小朋友说了,这有什么好玩的,我现在告诉你,这四个小句子要和你玩捉迷藏,它们要藏在我下面一段音乐中,你能不能找到他,如果你听到他,你可以用手在腿上拍出来,或者用你的手势把它音高表现出来,都可以,用动作表现出来,准备,它藏在哪里呢? 53115311665-53112325311.。。 师:知道他们藏在哪里吗?嗯,每一句的最后,我们一起来唱一唱;非常的棒,看来你们对这四句旋律很熟悉了,把歌词加进去,听! 3. 认识 : “看一看,这四句中的哪一句发生了变化——” 认一认 ,知道在歌曲时它表示停半拍。准确演唱这句话,边唱边轻轻地拍手表现出加入休止符后的感觉。 师:唱的真好,现在祁老师也想来唱一唱,但是有一句有一点调皮,会有一点点的变化,你找一张哪一句有变化,可以吗?听! (教师范唱四句) 4. 模唱前半句旋律: (1)“除了我们唱的这些音是‘走’着来的,其它的音乐是怎样来的,你能用动作表现出来吗?” 活动:仔细聆听,随乐前半句跑(跳)行进,后半句原地接唱。 (2)出示前半句歌词,对应格子谱的节奏读一读。 活动:师生合作,教师唱前半句,学生唱后半句,注意两者声音统一配合。学生对旋律稍熟悉后交换进行。(钢琴伴奏) (3)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第一部分,边唱边用相应的步态行进。 游戏二:音乐跷跷板 一、以师生跷跷板的活动学唱歌曲第二部分。 1.出示图,揭示本课的第二个游戏——音乐跷跷板。明确“跷跷板”两个分别是“m、l”和“m、s”两组音,并通过手势与声音比较其音高变化的不同。 2.通过师生游戏巩固两组音的音高关系,感受节奏呼应的表现特点。 活动:跷跷板轮流抬起(站起并演唱),老师在“m、l”一头,学生在“m、s”一头,教师以不同的节奏韵律变化演唱这两个音,学生唱自己的两个音,并用与老师同样的节奏韵律呼应。 3.完整演唱:分别加入歌词“蹦蹦跳跳”和“快快乐乐”练习,带领学生按歌曲的中的节奏和顺序游戏,并以并一部分“轻轻松松轻轻松松玩一玩”一句为结束乐句。 二、以双人活动的形式感受与表现第二部分的韵律。 1.明确游戏规则:以“包子剪子锤”决出分工,再进行游戏。 2.双人合作游戏,边唱第二部分边表现跷跷板,用伴奏音乐伴奏,前面加入“包子剪子锤”的数板。 三、两个游戏组合,完整地演唱歌曲。 1.出示歌曲曲谱,完整地听范唱:“这两个游戏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2.完整地演唱歌曲,并进行游戏。 游戏三:谜语猜猜猜 一、猜谜语,节奏诵读: 1. 师逐一出示谜语(第一段两个问题),学生猜一猜。 2. 出示前半部分歌词,按节奏读一读:“这样的回答你们满意吗?” 3. 出示后半部分歌词:“这样行不行?”带领学生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完整地按节奏诵读歌词。(音乐伴奏) 二、感受歌曲旋律蕴含的方言音调特点。 1. 师用山东方言进行诵读,“老师与大家读的有什么不一样?猜一猜,老师为什么用这样的方言来读呢?”——山东儿歌。 2. 完整聆听歌曲,感受其旋律中方言音调的特点。 3. 学习几个有特点的方言发音,随音乐读一读。 三、组合游戏:总结与巩固: 1. 游戏规则:第一次“包子剪子锤”的胜者任第一个游戏的“指挥”和第二个游戏中“蹦蹦跳跳”的演唱;第二次“包子剪子锤”的胜者为猜谜诵读的提问者。 2. 将两个歌曲(唱《包子剪子锤》和听读《猜谜谣》)结合起来进行组合游戏,巩固本课所学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