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象形的文字》 【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一年级第二学期美术教材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上教版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奇思妙想》的第三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象形文字,是人类祖先通过描摹实物形状而发明的古文字,它不但有固定的读法,而且是一幅幅有趣的图画。教材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热情。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美术课学习,掌握了一些基本线条、颜色的绘制,以及简单的人、物、景的描绘,有一定的基础,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表现想法。象形文字低年级学生对象形文字有了一些了解,语文教材上有介绍象形文字的课文。本课通过欣赏比较,了解象形文字,依据字意进行联想,学会用平涂、接色等方法,并为文字配上合适的背景,形成画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象形文字的特点,尝试书写象形文字,依据字意联想,为文字配上合适的背景,形成画面。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象形文字与现代文字的不同,学习利用文字与底色创意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象形文字的独特美,体会其简单内涵,激发对祖国文字的学习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重点】象形文字的书写与背景协调搭配。 【教学难点】根据象形文字字意搭配背景涂色。 【教学过程】 欣赏与导入 教师出示壁画图片,学生交流讨论画面内容。 教师介绍象形文字的由来。 揭示课题:《象形的文字》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壁画照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象形文字有一个初步直观的了解。 观察与分析 借“鱼”介绍文字的演变 播放视频:《三十六个字》节选,请学生说说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文字? 再来猜一猜:老师手中还有一些象形文字,你认识吗? 想一想:象形文字的笔画有什么特点? 笔画圆润、粗细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的欣赏以及学生的体验活动,了解象形文字的字意,以及象形文字和现代汉字笔画的不同特点。 三、示范与创作 1. 教师出示作品,请学生交流讨论文字和底色的联系。 2.请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象形文字,交流想法。 3.教师示范创作: ①书写文字 ②加粗文字 ③添加合适的背景颜色 4. 作业内容:依据象形文字字意,用平涂、接色等方法为文字配上合适的背景,形成画面。 5. 作业要求: ①文字大,笔画粗 ②为文字添加与字意有联系的背景底色 6.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教师示范及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发现象形文字与底色的联系,掌握文字与底色搭配的方法。 四、展示与评价 1.学生展示作业。 2.自评,互评,师评。 3.评价要求: ①象形文字大,线条粗而深。 ②背景色美观,并与文字协调。 4.拓展探究 4.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发现他人优点,了解自己优势与不足。 板书: 象形的文字 笔画圆润 粗细均匀 文字大 笔画粗 - 3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