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3张PPT)古 代 诗 歌 四 首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诗歌常识 文学体裁分为散文、小说、戏剧、诗歌四大类。一、诗歌的分类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即古诗)和现代诗歌两大部分。诗歌常识二、古诗的形式1.古体诗(如观沧海、龟虽寿等)2.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如夜雨寄北、题破山时候禅院等)3.词(如浣溪沙)4.曲(如秋思)《观沧海》——曹操一、文学常识:《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二、作者介绍: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龟虽寿》等。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huán)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碣石山风景碣石:竦峙: 澹澹:萧瑟:哉:sǒng zhìdàn dànjiésèzāi预习检测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初读感知找出这首诗歌相关的内容: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事——什么景——作者秋天(秋风萧瑟)碣石山(东临碣石)观海(观沧海)壮阔的大海(观沧海)再读理解借助注释把握诗歌的内容:问题理解1、全文以哪个字统领全篇??明确:观(诗眼)。2、开头两句有何作用? 明确:开篇点题,交待观看的方位、地点及对象。3、找一找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按照这些划分一下层次。诗歌内容划分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方位。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内容无关。 (实写)(虚写)4、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诗人的博大胸怀。 诗歌主旨 这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写大海雄奇壮丽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写作手法1.虚实结合“水何澹澹—百草丰茂”是实写,“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是虚写;2.动静结合山岛、树木、百草是静态,海水荡漾,洪波涌起是动态;3.写景顺序:由近到远。山岛、树木、百草是近景,洪波涌起是远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七言绝句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著有《李太白全集》。 写作背景 本诗是为王昌龄的不幸而作。天宝七年(748)王昌龄再次被贬为龙标尉。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今湖南三元陵境内)的途中。李白听闻朋友无辜被贬后,深感不平和悲伤,于是写下了此诗,在表达对友人的同情和深切关注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被流放的感伤情绪。初读感知七言诗句的节拍: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初读感知找出这首诗歌相关的内容: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事——什么情——作者、王昌龄龙标暮春听闻友人不幸,题诗遥寄给友人深切的同情与怀念 内容翻译杨花凋谢了,只有杜鹃鸟在不住地哀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奔赴夜郎以西! 结构分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再读思考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3、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文章主旨 作者将对朋友真切的感情融入到客观景物当中,表达了对故友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深切的思念之情。《次北固山下》——王湾一、文学常识:这是一首格律诗(近体诗),格律诗按分绝句和律诗两类。1.绝句(四句)。分五言绝句、七言绝句;2.律诗(八句)。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律诗分有四联,依次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要求对仗。《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背景一、作者介绍: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后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二、背景:北固山,由于北临长江,形势险固,故名北固,高55米,长约200米。山壁陡峭,形势险固,南朝梁武帝曾题书”天下第一江山”来赞其形胜。次北固山下 王 湾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对仗(对偶)初读感知找出这首诗歌相关的内容: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景——什么情——作者北固山下,长江中冬末春初,即将天亮时青山绿水,江上风景思乡之情 (乡书、归雁、洛阳)结合注释翻译诗歌内容: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再读理解1.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些直接抒情?写景:首联、颔联、颈联抒情:尾联2.诗中有一联揭示新旧时序交替的生活哲理,你能找出来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研读探究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这两句流露出诗人飘泊在外羁旅的情怀。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阔”是因为潮水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写出江面恢弘阔大的景象。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风正”写出了江上和风顺畅,船帆高悬的景象。3.如何理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所蕴含的的生活哲理?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的春色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新旧交替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4.如何理解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主旨】 写作手法试探究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这首诗写诗人沿长江往东,游吴中的路上泊舟北固山下,触景生情,产生了乡思,写景如画,意境开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曲牌名)(题目)体裁:散曲小令作者介绍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大都(今北京)人。他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堪称“叹世”之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初读感知找出这首诗歌相关的内容: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景(图)——什么情——作者郊外古道边深秋傍晚游子深秋远行图思念家乡 (断肠人在天涯)看图片,尝试背诵内容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再读思考1.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无一“秋”字,但处处是秋)2.写景的句子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枯、老、昏、古、西风、瘦马→苍凉悲苦3.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归纳主旨。 通过描绘一幅暮色苍茫的深秋晚景图,抒发了游子深沉的思乡愁绪和孤独寂寞的情怀。【主旨】写法探讨1.抓住景物特征:深秋晚景2.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藤缠树,树上落鸦 ——由下到上 桥、桥下水、水边人家——由近到远 古道、瘦马、夕阳 ——由近到远3.写作手法: ①动静结合(静:藤、树、桥、古道 动:鸦、流水、瘦马、断肠人) ②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③白描手法 (简练自然,不加修饰)比较感受两首元曲的异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白朴《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简析】同:都写秋日暮色之景异:前者有游子在外悲凉羁旅之思,后者没有明显的情感表达。 1、《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 ,字 , 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他与其子 、 合称为“三曹”。 《乐府诗集》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曹丕曹植慷慨悲壮巩固训练2、《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沧海》一诗以 字统领全篇, 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观”实虚宽广的胸怀和统一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 停泊王湾5、《次北固山下》中阐发新旧交替的哲理的名句是: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天净沙·秋思》这首曲的作者是 ,他是 代的杂剧家,这首曲的曲牌名是? ???????? ,题目是 ,这首曲表现游子思乡羁旅之愁的名句是: 。马致远元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