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导入新课《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和具体的时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背景资料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阳,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朗读诗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句解读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洛阳城。故乡,家乡。悄悄地飘来声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句解】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有谁能不萌发思乡之情呢?分析诗歌前两句(叙事):客居洛城,春夜闻笛。后两句(抒情):夜闻《折柳》,触景思乡。《春夜洛城闻笛》中揭示主旨的诗句是哪两句?表达了诗人听到《折杨柳》后怎样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1.《春夜洛城闻笛》中触发诗人故园之念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请简析这一句。品味赏析“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发了思想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2.《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散入春风满洛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夸张。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玉笛之声的悠远绵长,体现了诗人对故乡思想之情的深远。3.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对客居洛阳城时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重点赏析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起句从笛声落笔。深夜时分,诗人难以成寐,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几缕笛声,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次句着意渲染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后两句写诗人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针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而言,为结句蓄势。“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是主观情感的推演,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古诗欣赏。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唐)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拓展延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