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登飞来峰》练习课前预热: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画面。2、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及哲理。3、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1)默写《登飞来峰》(二)问题解答:1、这首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浮云”一词有哪些意味?“不畏”如何理解?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登飞来峰》和《登鹳雀楼》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课外拓展:背诵默写《题西林壁》,完成下面题目。1、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诗中哪一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诗中的“只缘”与《登飞来峰》中的“自缘”可否换一换呢?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做简要分析。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登飞来峰》练习课前预热: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画面。【答案】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2、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及哲理。【答案】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哲理: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为了看到更多的事物和更新的世界,我们也要让思想更进一步发展,使眼界不断扩展。3、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课后练习:(1)默写《登飞来峰》【答案】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二)问题解答:1、这首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浮云”一词有哪些意味?“不畏”如何理解?【答案】既指天上的云雾,也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借景抒情;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3、《登飞来峰》和《登鹳雀楼》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答案】内容上:《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与《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蕴含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诗人的人生境界和大无畏的精神!写法上: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说理。课外拓展:背诵默写《题西林壁》,完成下面题目。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诗中哪一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本诗中的“只缘”与《登飞来峰》中的“自缘”可否换一换呢?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做简要分析。【答案】“只缘”是“只是因为”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苏轼是想表达“人们没有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即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只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的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而“自缘”是“自然是因为”的意思,诗人王安石要表达的是“之所以不怕浮云遮住眼目,自然是因为站得高,才看得远,即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自然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新知导入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画面。2、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及哲理。背诵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意思: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哲理: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我们为了看到更多的事物和更新的世界,我们也要让思想更进一步发展,使眼界不断扩展。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并学以致用。朗读诗歌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新知讲解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正面写高侧面写高读懂诗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字面是指塔的最高层,实则指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奸佞的小人,指当时保守势力。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课堂总结《登飞来峰》这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描写飞来峰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他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一起背诵——《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思考:1、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诗中哪一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诗中的“只缘”与《登飞来峰》中的“自缘”可否换一换呢?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做简要分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缘”是“只是因为”的意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苏轼是想表达“人们没有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即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只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的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而“自缘”是“自然是因为”的意思,诗人王安石要表达的是“之所以不怕浮云遮住眼目,自然是因为站得高,才看得远,即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自然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了”。拓展提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这首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浮云”一词有哪些意味?“不畏”如何理解??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和《登鹳雀楼》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既指天上的云雾,也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借景抒情;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内容上:《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与《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所蕴含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诗人的人生境界和大无畏的精神!写法上: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说理。登临诗阅读注意事项登临所见——景物登临所感——情感愉悦赞美之情孤寂感伤之情感悟人生之情怀古咏史之情结合意境知人论世感怀身世之情作业布置《登飞来峰》练习课前预热: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画面。?2、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及哲理。3、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默写《登飞来峰》??(二)问题解答:1、这首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浮云”一词有哪些意味?“不畏”如何理解???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登飞来峰》和《登鹳雀楼》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课外拓展:背诵默写《题西林壁》,完成下面题目。?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诗中哪一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诗中的“只缘”与《登飞来峰》中的“自缘”可否换一换呢?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做简要分析。??板书设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抒发情怀—踌躇满志登飞来峰登临诗阅读注意事项登临所见——景物登临所感——情感愉悦赞美之情孤寂感伤之情感悟人生之情怀古咏史之情结合意境知人论世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登飞来峰》单元5学科语文年级七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并学以致用。重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背诵王之涣《登鹳雀楼》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展现的画面。2、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及哲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背引入讲授新课展示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并学以致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停顿。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读懂诗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彩的基调。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读读,背读,补充笔记读思考,讨论笔记明确目标完成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完成目标2一、背诵默写《登飞来峰》完成下面题目:1、这首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浮云”一词有哪些意味?“不畏”如何理解?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3、和《登鹳雀楼》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二、背诵默写《题西林壁》完成下面题目:1、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诗中哪一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2、本诗中的“只缘”与《登飞来峰》中的“自缘”可否换一换呢?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做简要分析。做练习目标3课堂小结《登飞来峰》这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描写飞来峰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他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阅读登临诗注意:登临所见——景物登临所感——情感:或赞美歌颂;或孤寂感伤;或感悟人生;或感怀身世;或怀古咏史等等需要我们:结合意境,知人论世板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登飞来峰》练习学生卷.doc 《登飞来峰》练习教师卷.doc 登飞来峰.ppt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