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河池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一、选择题1.(2018八上·河池期末)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丘壑(hè) 诘责(jié) 辍学(chuò) 长途跋涉(bá)B.踱步(duó) 蹒跚(pán) 池沼(zhào) 和颜悦色(hé)C.倔强(jiàng) 婆娑(suō) 喧嚣(xiāo) 藏污纳垢(gòu)D.屏息(bǐng) 滞留(zhì) 秀颀(qí) 摩肩接踵(zhǒng)2.(2018八上·河池期末)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簇拥 隧道 重峦叠障 无动于衷B.匿名 教悔 惟妙惟肖 络绎不绝C.顾忌 篱笆 出自心裁 深恶痛疾D.燥热 狼藉 诚皇诚恐 为富不仁3.(2018八上·河池期末)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我们班里,他总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B.东兰红水河大桥的施工技术巧妙绝伦。C.老师要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D.村里的不良现象已经蔚然成风,是到治理的时候了。4.(2018八上·河池期末)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是一位杰出的工匠。B.东兰的一山一水,对于我们已经很熟悉。C.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D.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同学们自身的努力。5.(2018八上·河池期末)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①________民间技艺、民俗活动等,是宝贵的文化遗产②________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③________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④________。A.、 。 “ ” B., , 《 》C.、 , “ ” D., 。 《 》6.(2018八上·河池期末)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行的加快,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②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④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⑤文物非法交易也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A.②④①③⑤ B.④②⑤③① C.②①④⑤③ D.①③④②⑤7.(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如下请柬,加点处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寒舍 B.寿宴 C.寿辰 D.务必8.(2018八上·河池期末)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消息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其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它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B.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我们学过的《中国石拱挢》属事理说明文。C.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D.茅盾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二、现代文阅读9.(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大自然的神功——自净①大气、土壤和水受到污染后,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使自己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功”——自净。②水的自净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印度的恒河被佛教徒视为圣河,他们认为河水能消灾除难,强身健体。因此,每一位教徒都爱到河中沐浴,甚至有人在此投水“升天”。尸体火化后骨灰也被倒入河中。即便如此,虔诚的教徒仍然一边沐浴,一边开怀畅饮。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生病。③辽阔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清理场”。石油是海洋最主要的污染源。海上油田的开采以及运输油轮的泄漏,都可以造成大面积的海洋污染。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科威特有几十万吨原油流入海洋,所到之处生物遭受灭顶之灾。但是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受害的海域生态大都恢复正常。④陆地的自净能力也令人惊叹。海湾战争中,泄漏的石油在科威特的沙漠里形成了一个50平方千米的“油湖”,清除它们十分困难,且耗资巨大。就在人们对此束手无策的时候,大自然显示其“自净”的本领:流动的沙粒覆盖了油层,沙层中长出了绿色的小草,沙漠中异常的高温也促使了原油的分解和挥发。⑤但是,人类不要以为大自然具有自净能力就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要知道,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人类还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来源:中国公众科技网,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大自然的自净神功。C.大自然的自净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人类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D.本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石油是海洋最主要的污染源”一句属平实说明。B.第③段画波浪线句的“最大”一词可以删掉。C.第③段的中心句是“石油是海洋最主要的污染源”。D.第④段主要说明清除沙漠里的“油湖”十分困难,且耗资巨大。10.(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工蜂是老了!然而,母蜂是蜂巢中最迟生出来的,它们既年轻,又强壮。所以,当严冬降临,威胁到它们时,它们还仍有能力来抵挡一阵。至于那些末日已经临近的,很容易地就能从它们的外表的病态上分辨出来。在它们的背上,是有尘土沾附着的。在它们尚健壮,还年青的时候,它们一旦发现有尘土附着在身上,就会不停地拂拭,把它们黑色、黄色的外衣清洁得十分光亮。然而,当它们有病时,也就无心注意卫生清洁了。因为已经无暇顾及了。它们或是停留在阳光底下,一动也不动,或者很迟缓地踱来踱去。它们已经不再拂拭它们的衣裳了,因为这已不再重要了,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这种对装束的不在意,就是一种不祥的征兆。过了两三天以后,这个身上带有尘土的动物,便最后一次离开它自己的巢穴。它跑出来,主要是打算再最后享受一点日光的温暖。忽然,它跌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再也不能够重新爬起来了。它尽量避免自己死在它所热爱和生存的巢里。这是因为,在黄蜂中,有一种不成文的“法律”规定,那就是巢里是要绝对保持干净整洁的。这个生命即将结束的黄蜂,要自行解决它自己的葬礼。它把自己跌落在土穴下面的坑里。由于要保持清洁卫生,这些苦行主义者,不愿意自己死在蜂房里。至于那些剩余下来的,还没有死去的黄蜂,它们仍然要保留这种习惯,直到它们最终的结局为止。(1)此语段选自法国昆虫学家 (人名)写的《昆虫记》。《昆虫记》写作技巧高超,常常以 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2)读完语段,请简要谈谈你对黄蜂有哪些新的认识。11.(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父亲的长笛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说:“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1)文章采用第几人称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2)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3)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4)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5)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12.(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乙】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①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书》②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③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⑤,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注】①推求本原来,探究。②《书》:《尚书》。③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④忽微:极细小的东西。⑤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B.必先苦其心志(使……苦脑)C.举天下之豪杰(全、所有) D.困于心,衡于虑(平衡)(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先列举六位古代圣贤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后终于担当大任的事例,意在说明能否担当大任有时就要靠运气。B.【甲】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乙】文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都是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C.【甲】文是论证严密的说理散文;【乙】文是语言婉转流畅的政论散文。D.【甲】文认为要不亡国,就“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乙】文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甲】【乙】两文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却有着相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其思想情感的现实意义。四、诗歌鉴赏13.(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以 为线索,融情于景,抒发诗人 的思想感情。(2)结合诗的意境,谈谈诗人最爱湖东白沙堤的理由。五、句子默写14.(2018八上·河池期末)用课文原句填空。(1)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2)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3)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4)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5)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6)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7)富贵不能淫, , 。(《孟子》)(8)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9)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六、综合性学习15.(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材料一: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而东兰县就有612面,堪称世界“铜鼓之乡”。铜鼓是东兰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是壮、瑶族珍贵乐器。民族民间流传的传统铜鼓舞蹈有铜鼓舞、蚂拐舞、舂榔舞、瑶族猴鼓舞。壮族铜鼓习俗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兰县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材料二:东兰铜鼓文化包括了歌谣文化、稻作文化。是多元性和独特性融为一体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活态性、完整性成为绵延千古、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活化石”。(1)为了更好地了解东兰的壮族铜鼓习俗,学校八年级(二)班组织到壮族村屯考察壮族铜鼓习俗的活动。请你简单地给他们安排一下在考察前、考察中及考察后该做的一些事。(2)参考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请向外地朋友简单介绍东兰铜鼓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七、命题作文16.(2018八上·河池期末)请以“不曾有过的心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写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字数在600字以上,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解析】【分析】B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改为:池沼(zhǎo)。故答案为:B【点评】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2.【答案】C【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C词语中没有错别字。A重峦叠嶂。B教诲。D诚惶诚恐。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3.【答案】D【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解析】【分析】D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褒义词。不能形容“村里的不良现象”。故答案为:D【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4.【答案】B【知识点】语序不当【解析】【分析】B主客倒置。应改为“我们对于东兰的一山一水已经很熟悉”。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5.【答案】A【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解析】【分析】“名胜古迹”与“民间技艺、民俗活动”是同一层次的并列关系,所以用顿号。到“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一句话已经说完,所以用句号。“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特定称谓,所以要用引号。因此选A。故答案为:A【点评】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作文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和书写位置,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6.【答案】C【知识点】句子排序【解析】【分析】此题注意②总起,提出观点;①承接上文的观点,指出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④举例说明“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的情况;⑤谈另一种破坏,即“文物非法交易”,③结论,呼应开头的观点。因此选C。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7.【答案】D【知识点】语言得体【解析】【分析】“务必参加”表达不得体。“务必”:必须;一定要。态度不委婉。“务必”有个显著特点,属于接受或受到他人的影响,且此人明显是比听者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地位或辈分等,具有明显的命令式特点,或用来表示不容反驳的、强加式的期望、要求等。用在邀请函中显然不合适。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运用得体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语言表达,注意说话得体。8.【答案】B【知识点】新闻常识;作家作品【解析】【分析】B说法有误。《中国石拱挢》属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是以事物为具体的说明对象,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为说明的目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说明文。通常以时间、空间、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9.【答案】(1)C(2)A【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分析】(1)C“人类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水的自净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不能说明人类就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可分析第5段“人类不要以为大自然具有自净能力就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2)A对本文的分析正确。B“最大”符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不能去掉。C第③段的中心句应该是语段的首句“辽阔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清理场’”。D第④段主要说明“陆地的自净能力也令人惊叹”这一观点。故答案为:⑴C;⑵A【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选项。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内容,继续比照,判断。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选项。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内容,继续比照,判断。10.【答案】(1)法布尔;拟人(2)黄蜂很爱个人卫生,经常拂拭附在身上的尘土;同时,黄蜂也爱集体卫生,死了,也不能死在蜂房里,要保持其清洁卫生。【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昆虫记》有关的文学常识。此语段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昆虫记》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2)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如可提取第1段的“它们一旦发现有尘土附着在身上,就会不停地拂拭,把它们黑色、黄色的外衣清洁得十分光亮”,第2段的“那就是巢里是要绝对保持干净整洁的。这个生命即将结束的黄蜂,要自行解决它自己的葬礼。它把自己跌落在土穴下面的坑里。由于要保持清洁卫生”等句分析,即可得出黄蜂很爱个人卫生的结论。故答案为:⑴ 法布尔;拟人⑵ 黄蜂很爱个人卫生,经常拂拭附在身上的尘土;同时,黄蜂也爱集体卫生,死了,也不能死在蜂房里,要保持其清洁卫生。【点评】⑴本题考查的对名著基本常识的掌握,要求考生在阅读名著时注意积累,仔细体会。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情况没有钱考生在阅读名著时要注意对名著的内容、精彩片段、经典情节等加以熟记和积累。11.【答案】(1)第三人称。能客观地描述“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之情,能更好地展开叙述,使读者产生共鸣。(2)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3)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③通过描写人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示例二:①正面(直接)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4)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父亲的心理:①女儿的理解、体贴而欣慰。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5)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知识点】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解析】【分析】(1)文章明显是以“她”为描写的对象,所以是使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针对本文来说,能客观地描述“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之情,能更好地展开叙述,自由而灵活。(2)第一二段写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第三至五段写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第六至八段写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第九至十一段写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3)这是文章描写笛声的句子,“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描写。将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清脆悠扬”正面写出笛声的悦耳。“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笛声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4)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是写女儿的心理: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愧疚,酸楚。“‘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是写父亲的心理:为女儿能理解到做父母的爱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5)从文中对母亲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来看,交代了父亲腿残疾的原因,解开了前文的悬念。所以“母亲”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通过母亲的言行,也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使文章主题更鲜明。故答案为:⑴ 第三人称。能客观地描述“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之情,能更好地展开叙述,使读者产生共鸣。⑵ 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⑶ 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③通过描写人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示例二:①正面(直接)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⑷ 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父亲的心理:①女儿的理解、体贴而欣慰。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⑸ 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的写作特点,结合文章继续分析。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梳理文章的层次,结合文段内容继续概括。⑶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题意,结合句子的特点、运用的修辞、句子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继续理解。⑷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⑸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作用的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注意人物在文中起到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作答。一般来说从内容、结构、主题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12.【答案】(1)D(2)A(3)①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的灭亡。(4)甲、乙两文都有居安思危的思想表现,把忧患意识提升到生死兴亡的高度。在国内外不稳定因素时时存在的今天,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尤为重要,这是对国家、对未来的强烈的责任感。【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分析】(1)D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改为: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2)A表述不正确。列举六位人物的事例是为了论证逆境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条件。而不是“意在说明能否担当大任有时就要靠运气”。(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所以”:用……的方法。“曾”:增加。“兴”:使……兴盛发达。“逸豫”:安逸享乐。;(4)答此题,应由个人谈及国家。两文告诉我们,人应该居安思危,不断进步。不能安于现状,坐以待毙。这就是所谓的忧患意识。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周围环境很差,也就是所谓的“忧患”,那么只要他自己努力,不甘落后,就一定会有成就的。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一样。庄宗的下场是很惨的,竟然死在了自己一直宠幸的伶人手里。就是不加节制的“安乐”的结果。故答案为:⑴D;⑵A⑶ ①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的灭亡。⑷ 甲、乙两文都有居安思危的思想表现,把忧患意识提升到生死兴亡的高度。在国内外不稳定因素时时存在的今天,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尤为重要,这是对国家、对未来的强烈的责任感。【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语法: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理解和掌握。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⑷本题考查的对文中的主题筛选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阐述。【附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13.【答案】(1)行(春行);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2)白沙堤在绿杨荫里,那里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莺歌燕舞,游人往来不断;湖光堤色,美不胜收,诗人自然是最爱其景。【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线索可提取“钱塘湖春行”的“行”作为答案。“行”就是作者的游踪,全诗写的就是诗人由“行”而产生的所见所感。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2)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故答案为:⑴ 行(春行);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⑵ 白沙堤在绿杨荫里,那里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莺歌燕舞,游人往来不断;湖光堤色,美不胜收,诗人自然是最爱其景。【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14.【答案】(1)烟波江上使人愁(2)山随平野尽(3)老骥伏枥(4)欲辨已忘言(5)家书抵万金(6)学诗谩有惊人句(7)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8)似曾相识燕归来(9)惊起一滩鸥鹭【知识点】一般性默写【解析】【分析】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骥”“辨”“谩”“鹭”等字的书写。故答案为:⑴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⑵ 山随平野尽; ⑶ 老骥伏枥;⑷ 欲辨已忘言;⑸ 家书抵万金;⑹学诗谩有惊人句;⑺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⑻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⑼ 惊起一滩鸥鹭【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15.【答案】(1)考察前:定好考察村点,准备好考察工具,了解交通路线。考察中:礼貌用语,做好考察记录,并注意环境卫生。考察后:分类整理资料、汇编资料。(2)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世的有612面,东兰有“铜鼓之乡”“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其铜鼓文化包括歌谣文化、稻作文化,铜鼓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知识点】活动设计;语言得体【解析】【分析】(1)考查活动步骤。活动步骤是活动方案的主体,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活动的主题,使活动张弛有序。具体内容要有可操作性,不是空喊的口号。从形式上看,要做到简洁明快,具有启发性、鼓动性和号召力。如考察前要确定好考察村点与交通路线。考察中要做好考察记录并注意环境卫生。考察后要分类整理和汇编资料等。(2)题干要求向外地朋友简单介绍东兰铜鼓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一定要将两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两则材料关注的文化内容,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几条最主要的信息。如可提取材料一的“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兰县就有612面,堪称世界‘铜鼓之乡’”“壮族铜鼓习俗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提取材料二的“东兰铜鼓文化包括了歌谣文化、稻作文化”等句,分析整理后即答案。故答案为:⑴ 考察前:定好考察村点,准备好考察工具,了解交通路线。 考察中:礼貌用语,做好考察记录,并注意环境卫生。 考察后:分类整理资料、汇编资料。⑵ 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世的有612面,东兰有“铜鼓之乡”“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其铜鼓文化包括歌谣文化、稻作文化,铜鼓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活动的设计能力,要求考生注意结合活动的主题,安排的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注意语言的简洁。⑵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的内容,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注意语言的流畅、简洁。16.【答案】【参考例文】不曾有过的心情陡峭的阶梯,杂乱的草木,炎热的天气,让我为当初答应来此登山感到后悔。“什么景色秀丽,风景宜人,我看只不过是一堆枯枝败草。”我指着山尖上突出的枝条抱怨,这已经是我第无数次地指责山上的风景。大好的星期天,我本想大睡一觉,却被父母拉出来登山,心情糟透了,加上天气燥热,所以……我无精打采地踏着阶梯,对四周的草木不屑一顾。偶尔还会拿脚下的台阶出气,巴望着它能够像商场的悬梯一样动起来,把我送上山顶,再立马送下山,好尽快结束这无聊的旅行。总算到山顶了,看看表,半个小时的时光就像过了一年一样。“哎,还要走下山去。我几乎就要崩溃了”这是我这次旅行的最后一次抱怨。我顺势走向山前的栏杆边。顿时我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空荡荡的山谷间烟雾缭绕,远近相依的山上密布着和谐的绿色。好一派宁静安详的景象啊。“鸢飞戾无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返。”我那躁动不安的心骤然平和了下来。我仿佛山间的鸟儿,平静地翻越一座座山峰,流连于此情此景中。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山顶,徒步沿原路下山。天哪,这就是我刚才走过的路吗?台阶齐整地延伸向下。路边的草木形态各异,有的向上如冲天的号角,有的向下,如一张绿掌,像是招手与我道别。当我经过那曾经遭到我咒骂的突出的枝条时,不禁愣住了,顽强的枝条从坚石中伸出。“多么富有生命力呀”,我不禁赞叹。又过了40分钟,我回到了山脚,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此时,我突然间理解了为什么同样的路,同样的景,会有不同的感受!原来是我那躁动的心情转晴了。一份好心情能让一种环境有如此大的转变。生活中也是一样。因此一份好心情就如阳光一样,能够让你感受光明,感受希望,感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作文标题“不曾有过的心情”,“心情”有哪些?表现心情的:愉快、痛苦、哭了、尴尬、后悔、遗憾、自责、激动、震惊、生气、害怕、骄傲、幸福、失望、懊恼等。为什么有这种心情?这需要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解释。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熟悉;二是真实。正是因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的事情,所以带给我们一种快乐等真实的体验。我们的身体在成长,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在成长。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一个个的故事,一段段的经历,就如同一串串的珍珠,一朵朵的玫瑰,点缀我们的情感世界。需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回忆曾让我们为之感动的人或事,景或情,力求从中选取内蕴丰富,值得我们咀嚼、玩味的材料,把它们组织到文章中来。同时要注意标题中“不曾有过”这一要求。【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1 / 1广西河池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一、选择题1.(2018八上·河池期末)下列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丘壑(hè) 诘责(jié) 辍学(chuò) 长途跋涉(bá)B.踱步(duó) 蹒跚(pán) 池沼(zhào) 和颜悦色(hé)C.倔强(jiàng) 婆娑(suō) 喧嚣(xiāo) 藏污纳垢(gòu)D.屏息(bǐng) 滞留(zhì) 秀颀(qí) 摩肩接踵(zhǒng)【答案】B【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解析】【分析】B划线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改为:池沼(zhǎo)。故答案为:B【点评】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2.(2018八上·河池期末)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簇拥 隧道 重峦叠障 无动于衷B.匿名 教悔 惟妙惟肖 络绎不绝C.顾忌 篱笆 出自心裁 深恶痛疾D.燥热 狼藉 诚皇诚恐 为富不仁【答案】C【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C词语中没有错别字。A重峦叠嶂。B教诲。D诚惶诚恐。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3.(2018八上·河池期末)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我们班里,他总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B.东兰红水河大桥的施工技术巧妙绝伦。C.老师要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D.村里的不良现象已经蔚然成风,是到治理的时候了。【答案】D【知识点】常见易混成语辨析【解析】【分析】D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褒义词。不能形容“村里的不良现象”。故答案为:D【点评】成语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题型。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4.(2018八上·河池期末)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是一位杰出的工匠。B.东兰的一山一水,对于我们已经很熟悉。C.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D.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同学们自身的努力。【答案】B【知识点】语序不当【解析】【分析】B主客倒置。应改为“我们对于东兰的一山一水已经很熟悉”。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5.(2018八上·河池期末)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的标点,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①________民间技艺、民俗活动等,是宝贵的文化遗产②________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③________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④________。A.、 。 “ ” B., , 《 》C.、 , “ ” D., 。 《 》【答案】A【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解析】【分析】“名胜古迹”与“民间技艺、民俗活动”是同一层次的并列关系,所以用顿号。到“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一句话已经说完,所以用句号。“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特定称谓,所以要用引号。因此选A。故答案为:A【点评】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作文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和书写位置,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6.(2018八上·河池期末)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行的加快,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②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④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⑤文物非法交易也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A.②④①③⑤ B.④②⑤③① C.②①④⑤③ D.①③④②⑤【答案】C【知识点】句子排序【解析】【分析】此题注意②总起,提出观点;①承接上文的观点,指出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④举例说明“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的情况;⑤谈另一种破坏,即“文物非法交易”,③结论,呼应开头的观点。因此选C。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顺序排列,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中心,其次理清思路,抓标志性词汇和句子,第三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第三运用排除的方法简化难度。第四要连读,语感检验。7.(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如下请柬,加点处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寒舍 B.寿宴 C.寿辰 D.务必【答案】D【知识点】语言得体【解析】【分析】“务必参加”表达不得体。“务必”:必须;一定要。态度不委婉。“务必”有个显著特点,属于接受或受到他人的影响,且此人明显是比听者更大的权力、更高的地位或辈分等,具有明显的命令式特点,或用来表示不容反驳的、强加式的期望、要求等。用在邀请函中显然不合适。故选D。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运用得体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语言表达,注意说话得体。8.(2018八上·河池期末)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消息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其最大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它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B.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我们学过的《中国石拱挢》属事理说明文。C.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称为“亚圣”。D.茅盾的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答案】B【知识点】新闻常识;作家作品【解析】【分析】B说法有误。《中国石拱挢》属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是以事物为具体的说明对象,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为说明的目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说明文。通常以时间、空间、逻辑顺序进行说明。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二、现代文阅读9.(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大自然的神功——自净①大气、土壤和水受到污染后,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使自己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功”——自净。②水的自净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印度的恒河被佛教徒视为圣河,他们认为河水能消灾除难,强身健体。因此,每一位教徒都爱到河中沐浴,甚至有人在此投水“升天”。尸体火化后骨灰也被倒入河中。即便如此,虔诚的教徒仍然一边沐浴,一边开怀畅饮。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生病。③辽阔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清理场”。石油是海洋最主要的污染源。海上油田的开采以及运输油轮的泄漏,都可以造成大面积的海洋污染。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科威特有几十万吨原油流入海洋,所到之处生物遭受灭顶之灾。但是经过10年左右的时间,受害的海域生态大都恢复正常。④陆地的自净能力也令人惊叹。海湾战争中,泄漏的石油在科威特的沙漠里形成了一个50平方千米的“油湖”,清除它们十分困难,且耗资巨大。就在人们对此束手无策的时候,大自然显示其“自净”的本领:流动的沙粒覆盖了油层,沙层中长出了绿色的小草,沙漠中异常的高温也促使了原油的分解和挥发。⑤但是,人类不要以为大自然具有自净能力就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要知道,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和自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人类还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来源:中国公众科技网,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④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大自然的自净神功。C.大自然的自净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人类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D.本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石油是海洋最主要的污染源”一句属平实说明。B.第③段画波浪线句的“最大”一词可以删掉。C.第③段的中心句是“石油是海洋最主要的污染源”。D.第④段主要说明清除沙漠里的“油湖”十分困难,且耗资巨大。【答案】(1)C(2)A【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分析】(1)C“人类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水的自净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不能说明人类就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可分析第5段“人类不要以为大自然具有自净能力就可以对它们为所欲为”。(2)A对本文的分析正确。B“最大”符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不能去掉。C第③段的中心句应该是语段的首句“辽阔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清理场’”。D第④段主要说明“陆地的自净能力也令人惊叹”这一观点。故答案为:⑴C;⑵A【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选项。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内容,继续比照,判断。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选项。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内容,继续比照,判断。10.(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工蜂是老了!然而,母蜂是蜂巢中最迟生出来的,它们既年轻,又强壮。所以,当严冬降临,威胁到它们时,它们还仍有能力来抵挡一阵。至于那些末日已经临近的,很容易地就能从它们的外表的病态上分辨出来。在它们的背上,是有尘土沾附着的。在它们尚健壮,还年青的时候,它们一旦发现有尘土附着在身上,就会不停地拂拭,把它们黑色、黄色的外衣清洁得十分光亮。然而,当它们有病时,也就无心注意卫生清洁了。因为已经无暇顾及了。它们或是停留在阳光底下,一动也不动,或者很迟缓地踱来踱去。它们已经不再拂拭它们的衣裳了,因为这已不再重要了,也没有任何意义了。这种对装束的不在意,就是一种不祥的征兆。过了两三天以后,这个身上带有尘土的动物,便最后一次离开它自己的巢穴。它跑出来,主要是打算再最后享受一点日光的温暖。忽然,它跌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再也不能够重新爬起来了。它尽量避免自己死在它所热爱和生存的巢里。这是因为,在黄蜂中,有一种不成文的“法律”规定,那就是巢里是要绝对保持干净整洁的。这个生命即将结束的黄蜂,要自行解决它自己的葬礼。它把自己跌落在土穴下面的坑里。由于要保持清洁卫生,这些苦行主义者,不愿意自己死在蜂房里。至于那些剩余下来的,还没有死去的黄蜂,它们仍然要保留这种习惯,直到它们最终的结局为止。(1)此语段选自法国昆虫学家 (人名)写的《昆虫记》。《昆虫记》写作技巧高超,常常以 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2)读完语段,请简要谈谈你对黄蜂有哪些新的认识。【答案】(1)法布尔;拟人(2)黄蜂很爱个人卫生,经常拂拭附在身上的尘土;同时,黄蜂也爱集体卫生,死了,也不能死在蜂房里,要保持其清洁卫生。【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作品的体验感受【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昆虫记》有关的文学常识。此语段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昆虫记》常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2)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如可提取第1段的“它们一旦发现有尘土附着在身上,就会不停地拂拭,把它们黑色、黄色的外衣清洁得十分光亮”,第2段的“那就是巢里是要绝对保持干净整洁的。这个生命即将结束的黄蜂,要自行解决它自己的葬礼。它把自己跌落在土穴下面的坑里。由于要保持清洁卫生”等句分析,即可得出黄蜂很爱个人卫生的结论。故答案为:⑴ 法布尔;拟人⑵ 黄蜂很爱个人卫生,经常拂拭附在身上的尘土;同时,黄蜂也爱集体卫生,死了,也不能死在蜂房里,要保持其清洁卫生。【点评】⑴本题考查的对名著基本常识的掌握,要求考生在阅读名著时注意积累,仔细体会。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的掌握情况没有钱考生在阅读名著时要注意对名著的内容、精彩片段、经典情节等加以熟记和积累。11.(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父亲的长笛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说:“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1)文章采用第几人称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2)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3)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4)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5)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1)第三人称。能客观地描述“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之情,能更好地展开叙述,使读者产生共鸣。(2)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3)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③通过描写人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示例二:①正面(直接)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4)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父亲的心理:①女儿的理解、体贴而欣慰。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5)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知识点】文章线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分析文章语言特点【解析】【分析】(1)文章明显是以“她”为描写的对象,所以是使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运用第三人称即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针对本文来说,能客观地描述“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之情,能更好地展开叙述,自由而灵活。(2)第一二段写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第三至五段写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第六至八段写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第九至十一段写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3)这是文章描写笛声的句子,“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描写。将父亲清脆悠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清脆悠扬”正面写出笛声的悦耳。“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大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笛声的美妙意境,与下文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4)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是写女儿的心理: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愧疚,酸楚。“‘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是写父亲的心理:为女儿能理解到做父母的爱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5)从文中对母亲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来看,交代了父亲腿残疾的原因,解开了前文的悬念。所以“母亲”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通过母亲的言行,也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使文章主题更鲜明。故答案为:⑴ 第三人称。能客观地描述“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之情,能更好地展开叙述,使读者产生共鸣。⑵ 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⑶ 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③通过描写人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示例二:①正面(直接)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⑷ 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父亲的心理:①女儿的理解、体贴而欣慰。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⑸ 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使情节有波澜、更完整合理。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的写作特点,结合文章继续分析。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梳理文章的层次,结合文段内容继续概括。⑶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题意,结合句子的特点、运用的修辞、句子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继续理解。⑷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心理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熟读文段,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和分析。⑸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作用的理解,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注意人物在文中起到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作答。一般来说从内容、结构、主题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三、文言文阅读12.(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乙】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①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书》②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③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④,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⑤,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注】①推求本原来,探究。②《书》:《尚书》。③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④忽微:极细小的东西。⑤溺:溺爱,对人或事物爱好过分。(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B.必先苦其心志(使……苦脑)C.举天下之豪杰(全、所有) D.困于心,衡于虑(平衡)(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先列举六位古代圣贤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后终于担当大任的事例,意在说明能否担当大任有时就要靠运气。B.【甲】文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乙】文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都是相辅相成地说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C.【甲】文是论证严密的说理散文;【乙】文是语言婉转流畅的政论散文。D.【甲】文认为要不亡国,就“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乙】文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甲】【乙】两文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却有着相同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其思想情感的现实意义。【答案】(1)D(2)A(3)①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的灭亡。(4)甲、乙两文都有居安思危的思想表现,把忧患意识提升到生死兴亡的高度。在国内外不稳定因素时时存在的今天,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尤为重要,这是对国家、对未来的强烈的责任感。【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解析】【分析】(1)D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改为:困于心,衡于虑(“衡”通“横”,梗塞,指不顺)。(2)A表述不正确。列举六位人物的事例是为了论证逆境是造就人才的重要条件。而不是“意在说明能否担当大任有时就要靠运气”。(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所以”:用……的方法。“曾”:增加。“兴”:使……兴盛发达。“逸豫”:安逸享乐。;(4)答此题,应由个人谈及国家。两文告诉我们,人应该居安思危,不断进步。不能安于现状,坐以待毙。这就是所谓的忧患意识。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的周围环境很差,也就是所谓的“忧患”,那么只要他自己努力,不甘落后,就一定会有成就的。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一样。庄宗的下场是很惨的,竟然死在了自己一直宠幸的伶人手里。就是不加节制的“安乐”的结果。故答案为:⑴D;⑵A⑶ ①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②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发达,追求安逸享乐可以使自己的灭亡。⑷ 甲、乙两文都有居安思危的思想表现,把忧患意识提升到生死兴亡的高度。在国内外不稳定因素时时存在的今天,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尤为重要,这是对国家、对未来的强烈的责任感。【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语法: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理解和掌握。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⑷本题考查的对文中的主题筛选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阐述。【附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四、诗歌鉴赏13.(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以 为线索,融情于景,抒发诗人 的思想感情。(2)结合诗的意境,谈谈诗人最爱湖东白沙堤的理由。【答案】(1)行(春行);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2)白沙堤在绿杨荫里,那里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莺歌燕舞,游人往来不断;湖光堤色,美不胜收,诗人自然是最爱其景。【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线索可提取“钱塘湖春行”的“行”作为答案。“行”就是作者的游踪,全诗写的就是诗人由“行”而产生的所见所感。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2)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故答案为:⑴ 行(春行);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⑵ 白沙堤在绿杨荫里,那里阳光明媚,春意盎然,莺歌燕舞,游人往来不断;湖光堤色,美不胜收,诗人自然是最爱其景。【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⑵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五、句子默写14.(2018八上·河池期末)用课文原句填空。(1)日暮乡关何处是? 。(崔颢《黄鹤楼》)(2) ,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3)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4)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5)烽火连三月, 。(杜甫《春望》)(6)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7)富贵不能淫, , 。(《孟子》)(8)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9)争渡,争渡, 。(李清照《如梦令》)【答案】(1)烟波江上使人愁(2)山随平野尽(3)老骥伏枥(4)欲辨已忘言(5)家书抵万金(6)学诗谩有惊人句(7)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8)似曾相识燕归来(9)惊起一滩鸥鹭【知识点】一般性默写【解析】【分析】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骥”“辨”“谩”“鹭”等字的书写。故答案为:⑴ 烟波江上使人愁; ⑵ 山随平野尽; ⑶ 老骥伏枥;⑷ 欲辨已忘言;⑸ 家书抵万金;⑹学诗谩有惊人句;⑺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⑻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⑼ 惊起一滩鸥鹭【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六、综合性学习15.(2018八上·河池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材料一: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400多面,而东兰县就有612面,堪称世界“铜鼓之乡”。铜鼓是东兰民族文化中的奇珍异宝,是壮、瑶族珍贵乐器。民族民间流传的传统铜鼓舞蹈有铜鼓舞、蚂拐舞、舂榔舞、瑶族猴鼓舞。壮族铜鼓习俗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兰县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材料二:东兰铜鼓文化包括了歌谣文化、稻作文化。是多元性和独特性融为一体的民族文化遗产,其活态性、完整性成为绵延千古、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活化石”。(1)为了更好地了解东兰的壮族铜鼓习俗,学校八年级(二)班组织到壮族村屯考察壮族铜鼓习俗的活动。请你简单地给他们安排一下在考察前、考察中及考察后该做的一些事。(2)参考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请向外地朋友简单介绍东兰铜鼓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答案】(1)考察前:定好考察村点,准备好考察工具,了解交通路线。考察中:礼貌用语,做好考察记录,并注意环境卫生。考察后:分类整理资料、汇编资料。(2)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世的有612面,东兰有“铜鼓之乡”“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其铜鼓文化包括歌谣文化、稻作文化,铜鼓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知识点】活动设计;语言得体【解析】【分析】(1)考查活动步骤。活动步骤是活动方案的主体,设计时必须考虑到活动的主题,使活动张弛有序。具体内容要有可操作性,不是空喊的口号。从形式上看,要做到简洁明快,具有启发性、鼓动性和号召力。如考察前要确定好考察村点与交通路线。考察中要做好考察记录并注意环境卫生。考察后要分类整理和汇编资料等。(2)题干要求向外地朋友简单介绍东兰铜鼓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一定要将两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两则材料关注的文化内容,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几条最主要的信息。如可提取材料一的“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东兰县就有612面,堪称世界‘铜鼓之乡’”“壮族铜鼓习俗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提取材料二的“东兰铜鼓文化包括了歌谣文化、稻作文化”等句,分析整理后即答案。故答案为:⑴ 考察前:定好考察村点,准备好考察工具,了解交通路线。 考察中:礼貌用语,做好考察记录,并注意环境卫生。 考察后:分类整理资料、汇编资料。⑵ 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世的有612面,东兰有“铜鼓之乡”“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其铜鼓文化包括歌谣文化、稻作文化,铜鼓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活动的设计能力,要求考生注意结合活动的主题,安排的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注意语言的简洁。⑵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结合材料的内容,提取材料中的信息,注意语言的流畅、简洁。七、命题作文16.(2018八上·河池期末)请以“不曾有过的心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写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字数在600字以上,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答案】【参考例文】不曾有过的心情陡峭的阶梯,杂乱的草木,炎热的天气,让我为当初答应来此登山感到后悔。“什么景色秀丽,风景宜人,我看只不过是一堆枯枝败草。”我指着山尖上突出的枝条抱怨,这已经是我第无数次地指责山上的风景。大好的星期天,我本想大睡一觉,却被父母拉出来登山,心情糟透了,加上天气燥热,所以……我无精打采地踏着阶梯,对四周的草木不屑一顾。偶尔还会拿脚下的台阶出气,巴望着它能够像商场的悬梯一样动起来,把我送上山顶,再立马送下山,好尽快结束这无聊的旅行。总算到山顶了,看看表,半个小时的时光就像过了一年一样。“哎,还要走下山去。我几乎就要崩溃了”这是我这次旅行的最后一次抱怨。我顺势走向山前的栏杆边。顿时我被眼前的景象镇住了。空荡荡的山谷间烟雾缭绕,远近相依的山上密布着和谐的绿色。好一派宁静安详的景象啊。“鸢飞戾无者,望峰息心,经论世务者,窥谷忘返。”我那躁动不安的心骤然平和了下来。我仿佛山间的鸟儿,平静地翻越一座座山峰,流连于此情此景中。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山顶,徒步沿原路下山。天哪,这就是我刚才走过的路吗?台阶齐整地延伸向下。路边的草木形态各异,有的向上如冲天的号角,有的向下,如一张绿掌,像是招手与我道别。当我经过那曾经遭到我咒骂的突出的枝条时,不禁愣住了,顽强的枝条从坚石中伸出。“多么富有生命力呀”,我不禁赞叹。又过了40分钟,我回到了山脚,时间如白驹过隙一般。此时,我突然间理解了为什么同样的路,同样的景,会有不同的感受!原来是我那躁动的心情转晴了。一份好心情能让一种环境有如此大的转变。生活中也是一样。因此一份好心情就如阳光一样,能够让你感受光明,感受希望,感受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知识点】全命题作文【解析】【分析】作文标题“不曾有过的心情”,“心情”有哪些?表现心情的:愉快、痛苦、哭了、尴尬、后悔、遗憾、自责、激动、震惊、生气、害怕、骄傲、幸福、失望、懊恼等。为什么有这种心情?这需要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解释。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熟悉;二是真实。正是因为是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的事情,所以带给我们一种快乐等真实的体验。我们的身体在成长,我们的心灵同样也在成长。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一个个的故事,一段段的经历,就如同一串串的珍珠,一朵朵的玫瑰,点缀我们的情感世界。需要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回忆曾让我们为之感动的人或事,景或情,力求从中选取内蕴丰富,值得我们咀嚼、玩味的材料,把它们组织到文章中来。同时要注意标题中“不曾有过”这一要求。【点评】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考生要注意对题目和材料进行分析,从题目和材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确定文章的立意,同时也通过审题,进行谋篇布局。考生要注意平时素材的收集,要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写作。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广西河池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学生版).docx 广西河池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教师版).docx